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反思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反思(2篇)

2023-08-02 04:20:04 高考在线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反思(2篇)1

  随着春节的临近,期末测评的时间也越来越近,小学阶段的新授课也基本进入收尾阶段,马上就要进入复习,在“双减”之下,小学数学学科单元复习课应该怎么来上呢?

  其实在复习的阶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进行单元知识总结,学生进行单元知识大量练习,最后进行单元知识测试。有的甚至直接就是单元知识测试,然后讲评试卷。在这个复习的过程中,学生明显的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动就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课堂也容易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师一直在牵着学生前行,一个字来形容——累。

  复习教学的目标一般有三个,也可以说是三个层次:第一是要着眼于基本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第二是要着眼于知识的沟通,认知结构的完善;第三是要促进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是复习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最不容易达到的一个方面。

  在单元复习课中我梳理了五个环节,以便有效搭建总结学  首先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单元基本知识点的梳理。由教师梳理变为小组合作梳理,梳理的主人变了,变为了学习的主体人,学生由观听者转变为了知识的梳理构建者,这一转变其实也是学生观的转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也是教学观的转变,教授单元知识不如交给孩子单元知识梳理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梳理过程,对于梳理单元的知识点必定会有进一步深入的认知。

  2、独思独练

  完成知识的梳理后,要进行适当的练习。单元复习课中,练习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薄弱点、易错点、拓展点展开练习。这个练习不用脱离课本,不用大量练习,每个单元知识点能有一个对应练习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学情,适当调整练习内容,保证能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完成。在练习中首先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最终所有的知识是要学生独立呈现出来的。

  3、互助学习

  在独思独练完成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答案一致性的不讨论,有异议的再讨论,都不是很清楚的重点讨论。总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在组内解决更多有疑问的问题,特别是自己错的知识点,以及在练习中模糊的知识点。把组内共同没有解决的疑问或者模糊点罗列出来,以备下个环节解决。

  4、聚焦反馈

  在学生独思独练和互助学习环节,教师要巡视观察,收集学生疑问点和模糊点,以便在聚焦反馈环节来释疑。这个反馈属于整个班级反馈,反馈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共性,同时,在反馈环节注意发挥教师专业性的特点,尽可能的渗透知识点所包含的数学思维,以便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5、针对练习

  这个环节是课下作业,只针对知识重难点和学生易错点进行练习。并且为了提升学生积极性,我建立了一个单元学生视频讲题库,首先把单元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一一对应的找到一个练习,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学情自愿认领,认领后录制这一个小题的讲解视频。学生在针对练习前,都会先发群里一个对应的试题讲解视频,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并且题量根据年级不同一般可以设为1—3小题,完成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不会超过10分钟,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性就提高了,效率自然也提升了。

  大家都听说过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在学习金字塔的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在这个单元复习的五个环节中,很好的运用了小组学习、实践练习、主动学习、向他人传授的学习方式方法,复习的有效性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反思(2篇)2

  20xx年,“双减”的呼声振聋发聩。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成了“双减”的首要任务。上级部门文件频发,誓将减负进行到底。学校教师积极配合,为落实“双减”绞尽脑汁。

  “减负不减质”、“轻负提质”也成了“双减”工作中的新课题。学校的各类活动,如“集体备课”、“项目化作业”、“教学研讨”“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等无不以“双减”冠名,频频播报,可以说开展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

  细细回想,我们真的给学生减负了吗?是为了迎合上级要求还是发自内心?特别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沉下心来思考:我在课堂有没有做“减法”,真正做到“减负提质”?该做哪些“减法”,让学生真正获益?

  一、减少重复教学

  于永正老师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感慨地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他认为,课也是要“洗”的。一是对课文的内容要聚焦、理线。紧扣主题进行梳理线索,主线清楚了,教学内容就简明扼要了;二是课内外资源应有机整合。防止课堂资源堆积、重叠、臃肿。

  但是,我们的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在不经意的“重复”。主要表现在:(一)语言重复。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老是冒出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些重复的问,有时候学生在附和,有时候在自言自语,这样的重复性语言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气氛,不利于教学进度的有效展开。(二)环节重复。有的老师课堂导入冗长,许久未进入正题,课堂效率低下。有位老师在词语教学时,先让学生上来演一演,再用图片出示理解,最后再出示字典选一选,短短一个词语教学,耗时颇多。其实,这三种方法只需选择一种即可。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做到目标明晰,方法得当,努力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简练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轻松。

  二、减少教学低效

  语文教学中存在三种现象:(一)假学习。学生似乎在学习,但其实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很多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其实并不是真正在学习;(二)浅学习。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所回答的内容,缺乏思维的深度,是在学生已有水平上的滑行,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有的时候我们提出问题,有些学生想也没想就不假思索地举手了,当我们让他站起来回答的时候,发现他的回答只是讲到了最粗浅的层面,说明并未真正深入地去思考;(三)被学习。老师牵引着学生一步步地“请君入瓮”,学生只是跟着问题回答,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我们在上课时只关注自己的教案,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和生成,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自己在课堂上收不回来。因此,我们的课堂设计,问题要聚焦,要高效,要精简,不要细碎提问。不要一味地“以问为主,一问到底”,要“以思助学,以问促思”,要以“学为中心”,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减少媒体使用

  现在的语文课,似乎远离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年代。因为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看到很多的语文课,老师很擅长多媒体技术,当然在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作用绝对功不可没。但是,若整堂课上大量运用动画、图片、音频等各种资源,终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多媒体的大量使用,压缩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干扰了学生的想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的老师甚至连传统的黑板板书也摒弃了,把事先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板贴往黑板上一贴,既省时又省力,又显得美观大方。这样的板贴确实给课堂增色不少,但是这样的频繁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忽略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二是缺失了书写的示范作用。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应该适可而止,该出手时才出手。

  四、减少繁琐分析

  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但是这个观点说说容易,做做难。“教课文”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老师在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分析课文内容。语文老师总想在课堂上把什么都塞给学生,以致于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生字词教学、整体感知、重点句段感知、人物形象分析、写话练笔……面面俱到,好像少了一样心里就不踏实。语文课堂教学要减肥,瘦身,使其苗条、流畅,应积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过程,不要贪多求全。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做到“一课一得”。

  五、减少形式主义

  诚然,“双减”之风席卷,工作中难免有形式主义。但是,我们的教学仍应该深扎课堂,注重实效。我们的很多公开课总是喜欢追求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的漂亮,而去设计所谓的课堂亮点。比如有的老师会加一段视频,美其名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去表演,以增强课堂的气氛。我记得我在执教《自相矛盾》一课时,也曾设计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方式——让学生给动画配音并演一演。后来被师傅林老师否定,印象很深的是她问了这么一句话:“你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我当时回答说,既让学生理解内容,又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是林老师认为这个意义不大,便去掉了。后来我仔细一想,仅仅以趣味为目的,只为了公开课的热闹,于学生而言,收益并不明显。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从表面热闹走向深度学习,表面热闹的学习,并不是减轻学业负担。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经历学的过程,这样才是扎实的、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