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09 08:14:35 高考在线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

  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

  这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在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词汇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句子成分一概不懂,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会划分;基本没读过什么书,用“一穷二白”形容他们的知识面一点都不过分。作文类似小学生习作,句子很多语病,且无话可说。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问个问题,集体发言说着还挺热闹,可一旦让一位同学起来发言,话都说不清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还算较配合,记得第一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讲了“韬光养晦”“韦编三绝”“曲突徙薪”“未雨绸缪”四个成语,结果学生还挺爱学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学生肯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二、上学期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训练从“基础”入手,指导记叙文写作,尤其是记叙中的描写方法,并进行了片断训练及综合训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学生中开始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的年段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能力。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学设想:

  因为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实在太多,仅靠一学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倘需在今后继续努力,只有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要学、想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根本的保证。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让自己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山东兖州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错误做法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曾经有过的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4

  昨夜睡前偶尔翻开《庄子心解》,在161页处,赫然发现克里虚纳的一句话:“不要去顾虑结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时此地必须做的,然后把结果留给我,留给神。不要问说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要去关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结果,不要成为结果导向的。”这句话很是让我的心震颤了一下,也许一直以来,我的问题就是太关注结果了,喜怒哀乐为结果所控,一切努力便显得不那么自然了,说的更坦白点,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尚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自卑存在。因着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结果来求证,为了求证便两眼鳏鳏、目光呆呆,最终丢失了过程应有的乐趣与意义。

  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态却迥乎不同,内蕴贫乏者捉襟见肘;鸢飞戾天者目无余子;虚怀若谷者海纳百川;游刃有余者气定神闲。因心态之不同,所成之事业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读到李镇西老师《冬天》一文的课堂实录,堪可为证。

  这堂课是李老师在20xx年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时,难却校长盛情而临时决定上的,由于事出无备,李老师只好从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中选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来讲。李老师说这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于是我从网上调出先看了看,内容确实是典型的朱先生风格——于质朴中蕴含细腻之深情。当时我就想李老师这课一定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待我细细地看来,却是大大的失望了。这就是李老师的课吗?这就是传说中大师的水平吗?一开始上课,李老师不是马上吸引同学们,赶紧切入主题,而是悠悠然地和学生们聊天、拉家常,谈什么“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而且自己还长篇大论地说个人的看法——这不是新课程最反对的教师占据课堂的法子吗?当李老师大谈当年他看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泪时,我实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里祷告:李老师,我敬爱的李老师,你赶快切入正题吧!大家把你从大老远的地方请来,不是听你侃大山,而是想见识一下你高明的课堂艺术的啊!你就这么对付大家,实在是……,唉,我简直都想替你钻地缝了。

  不紧不慢地,李老师总算开始让学生读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静待下文。接下来,李老师自己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勾画出打动心灵的语句。从实录中看得出李老师读得甚是投入,因为读完后,课堂上悄无声息,看来大家都沉浸到了课文之中,这不能不归功于朱先生散文的动人魅力了。

  还是来看李老师都做些什么吧,他说:“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我,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说喜欢的句子,这个不难。有同学说“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这句不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讲的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师借题发挥说:“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赶巧听过父亲小时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学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师能把同学们的心拢到“温馨的人情”这个主题上来吗?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师说着还真和这位同学握上了手。如此又问了两位同学,之后,李老师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然后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行课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个高潮,一个情感的高潮,在这个高潮里,李老师借机渗透了理解教育、爱心教育,很自然地,师生的心是在一起的。这一点我比较赞赏。

  接下来,是课堂结构的一个过渡点。李老师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就由情感共鸣转入了疑难理析。一位男生提出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李老师马上肯定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继而学生们围绕着这个中心话题展开了讨论,以这位男同学为一方,其他同学轮番进攻。李老师绝不以势压人,一直捍卫着这位倔强男生的话语权,最终这位男同学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李老师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课堂就在这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即使学生们提出再简单的问题,李老师也保持着微笑,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不时发出的会心的笑声,它也仿佛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紧张与矫情。不知从何时起,我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引领着,已完全出离了这狭小的课堂,悠游于作品勾画的历史场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来李老师那看似不经意的插科闲聊都是在与学生交心啊!都说课难教,我们的课为什么难教?对比李老师我发现了大家的和蔼、亲切,也看到了自己的局促与拘谨。

  课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师这样煦暖如春风的人格魅力。好课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标的!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5

  今年适逢高中新课程实施第一年,困难与挑战并存。作为一线教师,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们高一语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块一)的教学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新课改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我们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着重分析语文模块一的考试情况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较为规范的综合测试,为让学生们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所以本次考题立足课本,难易度适中,其命题形式及内容兼顾高考命题的基本题形及语文新课改的考试趋势,不出现偏题、怪题。考试结果基本上达到预期的考查目标。但由于本次试题区分度不大,缺少难题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彻底冒出来。全年段24个班级,最高分121分,仅有一个。通过考试,也发现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选择题及名句默写类知识基础题都存在较多不应有的错误。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同学对学习或考试掉以轻心、不够踏实、不够认真。同时也不排除考试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练和考试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难度题失分普遍较高。本次阅读试题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古诗鉴赏三方面,需要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考试情况来看,此类主观题一些答案表述不够严谨、全面,缺乏整体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纵深度。

  3、本次考试为半命题作文,方向明确,跑题者甚少。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体格式较为单一的情况。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及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和提高:

  1.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和领悟,定期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多听观摩课,切磋教技,交流教学教法。时刻关注全国高考的改革动态,了解语文高考的改革的发展趋势,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2.课堂常规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胆创新,多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教学内容,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3.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进教学方式,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语文成绩突出的同学,要适当引导,使他们成为培优的种子。

  4.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古诗文背诵篇目的默写,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报刊、杂志,扩大阅读量,建立读书笔记资料库,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6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0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很尽快摆脱这种局面。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