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满井游记》教学课件

2023-08-05 13:40:37 高考在线

初中语文《满井游记》教学课件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语感。

  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二、 预习交流

  (一)了解作者,体裁,写作背景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主张文章要“独抒性灵”。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燕地 (yān) 花朝节 (zhāo) 飞沙走 砾 (lì) 廿二日 (niàn)

  脱笼之鹄 (hú) 倩女[qiàn] 髻鬟(jìhuán) 靧面(huì)

  浅鬣 (liè) 罍(léi) 蹇 (jiǎn) 浃背 (jiā)

  曝沙 (pù) 呷浪(xiā) 堕 (huī) 恶(wū)

  2、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三、落实双基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读完之后同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抢答。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起)

  土膏微润(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这时;水波的颜色;初)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泡茶喝、端着酒杯、骑着驴之意)

  (2)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然:娟然如拭(---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3)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鳞:鱼鳞,这里指像鱼鳞一样。例句:鳞浪层层。

  名词作动词:

  泉:泉水,这里是用泉水煮的意思。茗:茶,这里是喝茶的意思。例句:泉而茗者,

  罍:酒杯,这里是举起酒杯的意思。例句: 罍而歌者

  蹇:驴,这里是骑驴的意思。例句: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能够不因游玩而误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我)这种闲职啊。

  b.省略句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和“鳞鬣”省略了限制语“鸟”和“鱼”)

  译文:鸟的羽毛、鱼的鳞鳍都透着喜气。

  局促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译文:拘束在一间房子里。

  c.倒装句

  城居者未之知也。 (否定句宾语“之”前置)

  译文: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例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译文: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地徜徉。

  d.被动句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所……”被动句式标志。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

  四、研读课文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五、达标测试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2.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 .廿二日、满井 。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

  6.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