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九篇

2023-08-03 14:24:31 高考在线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学习斧、盖、造等16个生字。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子的意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环保的图片和小故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检查:课文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什么故事?

  二、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课文哪个地方印象最深,想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三、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交流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读句子,联系全文,自由质疑。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3、联系上下文解疑。

  (1)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

  (有美丽的村庄,有房子、家具、工具以及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东西)

  师:你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是怎样美丽吗?

  ①学生交流。

  ②课件演示。

  ③指导朗读第一段。

  (2)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①学生结合上下文讨论,探究,谈出自己的观点。

  ②练习,思考:谁家想做(),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

  ③指导读课文相关部分。

  四、前后联系,探理激情:

  (1)师创设情景,生前后联系,总结升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五、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1)结合实际议一议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

  (2)为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师生交流。

  (3)课后作业:收集有关环保图片、资料,办一期墙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会写的生字,11个会认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爱心”。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运用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切身感受母爱的温柔。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谁的手?为什么?

  学习“柔”。

  二、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城:理解字的意思,跟“乡”相对。

  牵:做动作理解字义。

  掌:形声字。

  惊惶失措:害怕紧张。

  三、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围:借助课文插图,做动作理解字义。

  奥利亚:外国女孩名。

  四、朗读课文7、8自然段

  笑:第七笔是撇。

  慰:安慰,使人心情安适。

  善:注意写法。

  五、朗读课文9、10自然段。

  辫:与“辨、辩”区别学习。

  淡褐色:联系生活实物理解。

  六、朗读课文11、12、13、14自然段。

  痣:形声字。

  互:查“一”部、互相。

  七、复习,认读生字。 八、书写生字。 九、作业。

  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朗读生字。

  二、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讲了小姑娘找妈妈的故事。

  三、读1~6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中哪一部分写得有意思?好妈妈是妈妈的名字吗?为什么小女孩会这么说?

  同桌练习朗读对话。

  四、分别朗读7、8自然段,9、10自然段,11、12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小姑娘会这样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同桌练习朗读这几段话,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说说,小女孩的妈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朗读最后两段,为什么小姑娘会很快找到妈妈?

  六、表演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乐的节奏。

  2、创编动作,表现做家务的情景。

  3、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表演。

  活动准备:

   1、音乐CD。

  2、布置好的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倾听音乐,想象音乐表现的家庭情景。

  指导语:歌里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呀?

  2、学习歌曲。

  1)、教师演唱,幼儿轻声跟唱。

  2)、教师与幼儿共同大声演唱歌曲。

  3、引导幼儿回忆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做家务的,请个别幼儿表演。

  指导语:你看到爸爸、妈妈平时会做哪些家务活呀?你能表演给我们看看吗?

  4、与幼儿讨论:如果玩“扮家家”这个游戏,需要哪些人及材料。

  将幼儿进行分组,一个人当爸爸,一个人当妈妈以及娃娃家材料。

  5、播放音乐,老师与幼儿一同玩“扮家家”的游戏。

  两名幼儿一名扮演爸爸,一名表演妈妈。

  教师可以以孩子角色进入,也可以去娃娃家做客,观看孩子活动情况。

  6、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

  指导语:今天的游戏中你表演,你扮演了谁?你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么照顾娃娃的?

  课后反思:

   整首歌曲的歌词孩子们很熟悉,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当我范唱这首歌曲时,孩子们马上有了感应,和我一起说:炒小菜,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 开始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一起学,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还很有节奏。可见,来自孩子生活熟悉的东西是很能为孩子们理解、接受的。

  当我提出问题:“你看到爸爸、妈妈平时会做哪些家务活呀?”孩子们都能很拥跃地回答,有的孩子还配上了动作。

  因此,我在让孩子们学习这首歌曲时,只要强调歌曲的节奏就可以了,孩子们能很快理解并学会。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开饭了——”这个语言节奏拉得太长,所以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拍节奏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 游 《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 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课时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 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 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 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 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 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 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 《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 诚宜开张圣听。

  ⑵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 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32页“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得数是6、7的加减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抽象出得数是6、7的加减法的过程,能够正确地计算得数是6、7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与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会得数是“6”和“7”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的参与到讨论得数是6、7的加减法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磁扣 磁板 挂图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能说说你们喜欢做什么游戏吗?今天教师也要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你们欢迎我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对于能够积极参加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他一枚笑脸,谁得到的笑脸最多,谁就是今天游戏的获胜者。

  师:游戏规则是这样的:1、能认真听老师提出的要求。2、能倾听小朋友们的发言。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完整。听清楚游戏规则了吗?好,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单手猜数的游戏。

  二、猜数游戏

  1、数数

  师:请同学们数出我在黑板上贴了多少枚棋子?(师贴,生数)

  师:好,现在我从中拿出一部分,谁来猜猜我手中有多少枚棋子?

  (学生或许猜多了或者是少了,教师给予相应的“多了”或“少了”的提示)

  师:他猜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数数。(师在黑板上贴出来)

  2、拆分“2”与“4”

  师:现在老师把这6枚棋子分成2堆,注意观察,老师左边摆了几枚棋子,右边摆了几枚,一共是多少枚棋子呢?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左边摆了2枚,右边摆了4枚,一共摆了6枚。

  师:根据这个你能列出2个加法算式吗?

  生:2+4=6 4+2=6 (板书2+4=6 4+2=6 )

  师:那么如果老师把这6枚棋子贴在黑板上2枚,谁知道我手中握着几枚?

  生:4枚。

  师:你怎么肯定是4枚?

  生:因为一共是6枚,减掉黑板上的2枚,所以手中就有4枚了。

  师: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

  生:6-2=4 (板书6-2=4)

  师:如果我在黑板上贴了4枚,谁知道我手中又有多少枚呢?

  生:2枚

  师:你怎么知道是2枚呢?用减法算式表示呢?

  生:6-4=2 (板书6-4=2)

  3、学生带领做游戏

  师:刚才同学们猜的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那么还是这6枚棋子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来做这个游戏呢?

  师:你向大家说你是怎么摆的,一共摆了多少个?

  师:谁能根据他摆的棋子列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呢?

  生答师板书

  4、全体动手操作

  师:刚才老师用这6枚棋子摆出一种方法,又找了一名同学也来摆出了一种方法,并且都列出了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你们也想亲自来摆一摆吗?好,那就拿出你们手中的学具,边摆边想,看看这6枚棋子还能摆出哪几种方法,并把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记录下来。

  生动手操作,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的板书。

  5、小结:

  刚才我们把6枚棋子分成两堆,摆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除了左右摆一样多的情况下可以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其余每种分法都可以列出四种算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幕、临”等15个生字,会写“束、单”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京夜幕中“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如绚丽多彩等)。

  难点

  前后鼻音和翘舌音的读音。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背”、“我知道”等图标(不能自备)。

  2.做一个北京夜晚华灯高照、汽车川流不息,各种各样的建筑彩灯闪烁的录像片(突出广告和天安门)。

  3.如果没有录像片,北京风景片的资料,可以用书上的插图或一些图片作为课堂上的备用教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3

  ⒈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同学们,你们到过北京吗?

  ⒉你们到过北京哪些地方呢?

  ⒊这一课让我们与北京又一次相见,这次相见的时候已夜幕降临。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全文,共同欣赏夜幕下的北京城美丽的景色。(提出要求: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读不懂的词句。)

  ⒋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大家肯动脑筋。

  我们一起学学课文,也许你就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了。

  ⒈有两个学生说:到过。

  ⒉把“我知道”的内容说两个,再扩展几个:动物园、中山公园。

  ⒊学生自由读书并画出生字后质疑:①为什么说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②“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③“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

  读书认字

  质疑解疑(17′)

  ⒈请小朋友和我们一起找一找,书上的哪个句子概括了北京城夜幕降临时的景色?

  ⒉你们能把第一段两句话读一遍吗?

  ⒊我们看“幕”和“临”应该怎样读?请小朋友一齐读。(提示学生“临”要读前鼻音)

  ⒋我们看看课文插图,再看一段录像

  ⒌看了插图和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呢?

  ⒍我们现在来一起想想为什么北京会成为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⒎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北京夜晚美丽的景色吧。

  ⒏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北京哪些地方的灯光。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读读记记”)先看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灯光。

  ⒐引导学生认记生字“辉、煌、烁、幢、夺、伟、府、焕、扮”等。

  ⒈学生找出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⒉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⒊学生齐读(有拼音);小组读(有拼音);个人读(没有拼音)。

  ⒋看插图录像。

  ⒌北京的夜晚真美!看了录像,我明白了“金碧辉煌”的意思。我也懂了“绚丽多彩”的意思。

  ⒍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所见展开充分的想象。①夜晚,所有的灯都亮了。②夜晚,北京城许多建筑都有灯装饰,五光十色,十分好看。③无论是街道,还是楼房都亮起来,北京城那么大,建筑那么多,所以就像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了。

  ⒎齐读课文。

  ⒏讲了长安街上的灯光;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环形路。读二、三、四五这几段。

  ⒐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字。(认字的方法要灵活)

  写字

  ⒈(出示课件──本课要写的12个汉字)大家请看,这就是本课要我们写的字和词语。小朋友们一起把每个字读两遍。

  ⒉先看看那些红色的字,发现什么了吗?

  ⒊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呢?

  ⒋再看看其余的字。先把束字和单字的横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

  ⒌请注意,写好雄字的关键是把中间的竖写长一点。千万不能写短了。请看老师写这个字。

  “府”有两撇,长短不一样。(范写)点在竖中线,先竖后撇,横不能太长。

  ⒍小朋友们,你们看清了吗?下面请你和我们一起把这些字写两遍吧。注意写字的姿势哦

  ⒈齐读生字

  ⒉红色的都是这一课学习的新生字。

  ⒊(自由发言,教师及时反馈。)下列重点必须说:夺字大要写大,盖住下面的寸。“宫”宝盖下面两个口字不能写一般大,上小下大,而且都要扁一些;“烁、煌”二字都有火字旁,“乐”字第二笔是竖折;

  ⒌“束”的一横要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写得舒展;“单”的一横要长,托住上面的扁日才漂亮。

  ⒍写字。

  第二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朗读感悟6

  ⒈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写了生字,同学一起来读几个词语好吗?

  ⒉出示课后词语:集体读;贴词语,指名读(分几次);小老师带读。

  ⒊下面我们来做个逛北京夜景的游戏,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作一个地方的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书里讲的几个地方的灯光夜景。

  ⒋要想当好小导游,首先应该把课文读好。小朋友,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读书,最好能把自己要导的路线背下来。

  分好小组。(指导学生分好“长安街组”、“环形路组”、“商业街组”、“故宫组”。)

  5.分四个小组分头读书、背诵,并负责解决理解词语和句子。

  小组学习,

  自能读书(14′)

  ⒈小朋友们积极准备吧,一会儿看哪一位小导游介绍得最出色!

  ⒉教师相机参与到学生的导游之中,帮助他们把句子补充得更完整,把词语应用得更准确。

  学生说时,启发他们善于抓住“犹如”“装点”“焕然一新”“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不夜城”“银光闪闪”等词来讲解。

  教师随学生的讲解,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讲出对北京的情感”。

  ⒊听了几个小导游的介绍,我真的是看到了亮起来的北京城,所以我要和作者一齐赞叹(示意学生一起读最后一段)。

  ⒋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自由背诵。

  ⒌同学们,你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北京吗?我们读读课后的我知道吧。(自由读、指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预习检测】

  1. 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

  2.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

  3.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 。

  4.改变内能的途径是: 和 。

  5.冬天搓手会让手暖和,是通过 改变的内能;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 改变内能的。

  6.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

  20xx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___能.

  7.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8.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阅读课文7页内能,回答下列问题:

  1)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

  2)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有______,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内能。 3) 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动能越_____,内能越________。

  4) 物体的温度低时,分子的热运动______(停止吗?),所以一切物体________。

  讨论: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 学生活动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使一块冰熔化?怎样使一根铁丝的内能增大?

  小结:⑴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____和_____,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做功的实质_________。

  ⑵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差)

  2、演示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

  原因: ,

  说明: 。

  3、实验:在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原因 ,

  说明 。

  小结:⑶ 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物体对外,内能 ,温度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 学生活动三:群策群力

  1、1分钟竞赛:举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2、讨论达成共识: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温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⑵物体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不可能)改变?

  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⑴物体内能的变化(一定、不一定)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热量?

  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

  ★ 学生活动四: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 引课:

  1、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宝宝:当、午、谁、汗、滴、辛、盘、知、

  苦、粒、辛、苦(火车火车开起来,开到我们这里来)

  2、指名背自己积累的古诗。

  3、师背《锄禾》: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诗了,那么这首诗是什

  么意思呢?我们进天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

  1、板书:《锄禾》

  2、解题:“锄禾”,做一做“锄禾”的动作理解(给禾苗锄草松土。)

  3、课件出示全诗,观察古诗结构:

  这首诗共几行?每行几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五言绝句”。)

  4、看书指名读,齐读

  5、课件(与诗同张)出示图,观察想象。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课件图片,想想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按“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顺序说一说。

  (2)农民伯伯会想些什么?他会说什么?

  (3)在书上画出描写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诗句

  6、课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和词的意思。(古人写诗时,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往往把词语的顺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在这一行里,就应该把“锄禾”和“日当午”的顺序还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7、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互相帮助解决

  8、理解前两句: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伯伯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师:当天气非常热,我们满头大汗时,心里是什么感受?农民伯伯每天从早到晚都是这样在烈日下艰难劳作,他们怎么样?(很辛苦)

  9、引出课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10、理解全诗,齐读书P84内容

  11、进一步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课件:农民伯伯劳作的过程,平地——松土——

  12、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 。

  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我们理解了全诗的含义,让我们再来把这首诗美美的读一读好吗?(朗读五言绝句时,大部分是在前两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

  1、 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学生指读,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情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古诗读好了很美,唱起来更美,欣赏歌曲《锄禾》

  五、练习题:

  1、说说身边的浪费现象

  P178

  2、我想对……说,

  五、作业

  1、

  2、上网查李绅的诗《悯农》,读一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逆向思维的运用

  主备人:使用班级:1-22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教学难点: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一、导入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反弹琵琶”作文学...。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反弹琵琶”作文学...》。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费小约翰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免得再反烦他。没想不到十分钟,小约翰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那地图,十分惊讶。他问道:“小约翰,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说:“这很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侯若从反面去思考、去解决,会找到更好的方法。

  正是,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方法。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有“卡壳”的现象,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把通常的思维反过来,在对立的思维道路上打开新局面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

  三、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采的观点?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反弹”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反弹”。

  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比如“尊老爱幼”,你不能说要“欺老骗幼”。

  二是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表面字意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精神,如果从愚公的做法这一角度思考,得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寓言的原意的。

  三是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反弹。

  四是对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用反弹。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