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蚂蚁教学设计范文
2023-08-13 22:58:03人粪尿的处理教学设计
2023-08-11 02:34:53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三篇)
2023-08-01 12:52:07海底世界教学设计范本
2023-08-16 12:48:34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2023-08-05 06:42:54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2023-08-01 03:38:23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2023-08-17 20:03:01蚂蚁教学设计范文
2023-08-13 22:58:03人粪尿的处理教学设计
2023-08-11 02:34:53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三篇)
2023-08-01 12:52:07海底世界教学设计范本
2023-08-16 12:48:34
《惯性》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帝国主义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
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