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023-08-05 03:11:38 高考在线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共工神话源远流长了几千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怒触不周山。为什么在所有的共工神话里,怒触不周山会脱颖而出?从文学本体上,它又有何价值?放在神话这个特定的题材中去,怒触不周山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对我们今天来说,学习神话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继承传统文化外,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带着这些疑问,重新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短小的文本包含了更多丰富的内容。

  教学设计:

  首先要看到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作为双重文本在教学上的意义。第一,它是一篇短小的古文;第二,它是一篇神话。那么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兼顾两者,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就成了首先要关注的东西。幸而,不周山实在很短,而且对于“言”的要求实在不高,这也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性提供了便利。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是,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什么,通过这个文本,应该让学生知道些什么。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文言文教学,诵读和背诵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不周山也不应该例外。所以,熟读成诵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教学内容,应该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当堂成诵,同时也要注意多读。另外,共工怒触不周山也不仅仅只是一篇文言文,他更是一篇神话作品,对于神话作品应该如何来读,神话与其他文学题材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归纳之后,私以为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留白。只有留白才能真正扩大神话的想象空间,从而保持神话的神秘感,也为后来人对神话的二次创作留下余地和空间。所以,设计将以不周山为例,感受和分析神话的省略艺术。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省略艺术。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共工之怒。

  2、不周山的省略艺术在神话中的广泛运用。

  3、不周山的省略艺术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原型意义。

  教学步骤: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有谁来介绍一下《淮南子》这本书,上学期学过的《塞翁失马》也选自它。事实上,《淮南子》里不仅保留了许多寓言故事,也保留了许多上古神话,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一篇神话。(以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一、读一读

  1、师范读,学生正音,并感受节奏。(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哪几个词比较陌生?)

  颛顼:与黄帝、鲧、尧、舜并称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后裔。

  共工:传说中的部族首领,炎帝的后裔。

  2、生自由读几分钟,要求读准确,并读出节奏。

  3、生范读,检验自由读成果。

  4、全班读,有节奏,有感情。

  二、感受课文,并背诵

  1、课文很短,我们对照注释看一遍,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整体意义上的一句话。

  不周山:《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维:绳子。绝:断。

  触:碰,撞。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

  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一个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特点?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后果是使“天柱折,地维绝。”破坏力很强。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结合不周山释义)

  好,我们体会情感,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试着一起来背诵一下,看看能不能背下来。

  4、最后一句写了什么?故事已经完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写?(结合神话体裁回答)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背诵第二句,语气舒缓的。

  本文的第一句叙述了这个故事,第二句借助神话解释天文现象,很简单也很清楚。在理顺了全文之后,我们能不能很快的背诵它。试着背诵全文。

  共工究竟是一位英雄还是一个暴君,还要结合《山海经》及有关典籍中的形象再做分析,不要形成定论为好。要不要讨论共工形象?似乎与本课设计没有关系?!但后面也有关系。

  三、感受神话的省略艺术

  1、课文写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结果,唯独没有写过程,这是为什么?(最能吸引人的

  东西不写,不符合艺术规律,如果把这个拍成电影,票房一定很低。)

  虽然课文没有写共工与颛顼的这场大仗,但是从共工的表现来看,我们完全能想象这场战争有多激烈。是怎样惨烈的战争,让一族之首领怒到用头撞山的地步。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天柱折,地维绝”看成是双方交战之后的满目疮痍,如果这样考虑,这场战争又是如何硝烟弥漫,也不言而喻了。

  2、那么我们来看,《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种写法是不是一种唯一呢?来看《山海经》里的另

  一场经典战争,也是炎黄两族的战争——《刑天舞干戚》

  补充材料:《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莽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盾)戚(大斧)而舞。”

  这篇神话在写法上是不是与《共工怒触不周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啊。的确,神话正是以它的省略才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省略就是神话的艺术生命。我们在写作时也常说要详略得当,但与其他省略不同的是神话总是把关键的东西省略,再比如《夸父逐日》,夸父究竟是怎样追上太阳的?简直可以拍一部动作片,省略。《精卫填海》,精卫是怎样淹死的?这么生动的过程,省略。这就是神话。这也是神话的魅力所在。

  3、回到《共工怒触不周山》来,这个故事除了省略了共工与颛顼争帝的过程,还省略了什么?

  共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颛顼谁是正义的一方?共工最后的命运如何?,等等。

  所以我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只是一部拙劣的动作片,就一个“触”,共工的所有形象就只依赖于这个字存在。但是,这个故事却最终演化成许许多多的故事,成为许多文人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4、共工故事的流变

  补充:鲁迅《补天》故事中对《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套用和改写。

  毛泽东的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 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

  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

  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两处改写,思想感情完全不同,对故事的理解不同,只有神话,才可能以无数个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

  探索与研究(任选一题)

  1、发挥想象,也来做神话的改写者,写出你心目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2、课外查阅《山海经》、《淮南子》、《史记》等著作中对于共工的描述,全面感受共工的人物形象及特征。

  3、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神话中关于上古时期战争的描写及人物关系。

  4、阅读《山海经》及《淮南子》中的著名神话篇章,感受神话中省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