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跨栏教学设计
2023-08-17 04:42:38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样本
2023-08-10 01:51:57四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2023-08-10 17:45:41关于雨说教学设计示例
2023-08-14 05:12:10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2023-08-05 06:42:54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2023-08-01 03:38:23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2023-08-17 20:03:01跨栏教学设计
2023-08-17 04:42:38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样本
2023-08-10 01:51:57四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2023-08-10 17:45:41关于雨说教学设计示例
2023-08-14 05:12:10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对应图形。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老师以前给你们照过好多可爱又有趣的照片吧?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也为老师照几张照片,可以吗?”学生为老师照相,当老师站在学生当中时叫停,请坐在老师不同方向的学生说说照出的相片是什么样子的。
师:“为什么他们给老师照出的照片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不做评判。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小组观察活动
教师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第一次观察活动:观察玩具
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到的都一样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回忆自己小组同学汇报的情况,用一句话说一说?”
让各个小组汇报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各个小组同学的观察结果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指名回答。
(2)第二次观察活动:观察带把的水杯
请一个小组的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各个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观察的结果。
2.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问题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再次探讨课前相片为什么照出来是不一样的问题。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智慧之旅第一站:
帮助小霞和小宇解决问题。
2.智慧之旅第二站:
男孩和女孩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
3.智慧之旅第三站:
教科书19页“练一练”的1、2题。
4.智慧之旅第四站:
教科书19页“练一练”的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做一做,有困难的可以和组内的同伴讨论。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4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 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教学重点: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
教学准备:一个圆柱体的茶叶盒或者饼干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 教师将一个圆柱体的饼干筒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别蹲着看、站在讲台下看、站在讲台上看。
2、 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再让看过的学生谈一谈看到的情况。
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由低到高看物体,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第63页)
1、 在讲桌上照书上的图摆好教具,让学生由下到上进行观察,说出感觉有什么不同。
2、 让学生看书,并模拟书上的情景观察讲桌上的物体,体会由低到高不同的画面。
3、 标出观察顺序。
4、 师: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说一说。
(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第64页)
1、 模拟情景,在讲桌上摆一个房子模型,房子后面摆几个高一点的长方体当作小树。
2、 让4、5个学生在教室最后观察,然后向前走到讲桌近处观察。
3、 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两次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4、 让观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尝试练习
1、独立解决书上“说一说”。
2、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2—1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进行分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同,并能正确辨认。
教具准备:茶壶、汽车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 新课。
二、观察实物,教授新知。
1、观察汽车模型,并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看到什么部位,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有两位小朋友也在观察汽车,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他们看到的分别是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说出怎样判断他们看到的是第几幅。
除了从侧面、后面观察物体之外,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呢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呢?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猜一猜:课件演示物体,学生说说是什么物体,从什么位置观察的。
2、观察小组中带来的玩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然后交换位置观察。
3、小组活动:观察桌面上的茶壶,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同学用动作表示出看到的茶壶的形状。
四、拓展延伸。
放一热水瓶于教室正中,学生围坐于四周,将自己所看到的热水瓶的形状画出来。
板书: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上面 下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观察物体
(2)我学会了吗
2、开发性学习包
(1)自己制作正方体,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相同正方体的拼图。
(2)丰收园
3、拓展性学习包
(1)物体形状的特性(设计此形状的意图)
(2)语文上课22课《纸船和风筝》,学生学做纸船,观察图形。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为1个信息窗。主要是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物体。先认识一个物体的三个面,然后再做练习。把88页第5题整合到“我学会了吗”后边,然后再延伸出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物体。
2、学科间整合:语文上册22课《纸船和风筝》,学生可观察其图像。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科技课上说出某些物体形状的特性,老师可进行必要的延伸(如三脚架的稳定性)。
4、体验式活动:走进生活观察物体,并画出你观察的物体的三面图形。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课时。
(四)教学案例: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三、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游戏,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用布盖着)你们看一看它上面是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把看见的记在心里,不要说出来,一会老师说开始再抢答,分成三个小组来看,其他两组不能看。
说明:正方体每个面贴了不同动物的图片,在分组看的时候让每组看不同的图片。
老师说抢答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会出现大家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原因进行不同的处理。
揭开盖着的布,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面不同结果就可能不同。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 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 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 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评析: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动画:观察照片
4.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5.观察茶壶和茶杯
动画:观察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动画:观察暖壶
6.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作业
1.动画:观察恐龙
2.动画:观察电脑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后期学习中应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来回答问题。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自学课本P38页内容。
2、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观察物体的?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反馈检测:
(一)、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只能看到4个面。()
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二)、填空
从正面看是个长方形,从左面看是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个长方形,这是一个()物体。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后反思: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39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这是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形状,请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前面看()左面看()上面看()
课后反思: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效果很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结合课本第38---43页,反思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道在不同方向(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二)通过观察和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关键:根据物体所呈现的形状去确定观察者所站的方向。
教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书包,足球,同学、校门、教室的照片,微课,课件。
课前准备工作:
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知道咱班的同学都喜欢故事,下面老师就和我们一起分享一则成语
故事。
2、播放故事《盲人摸象》。
提问:看完了这则故事谁能告诉老师,这几个盲人摸的是同一头象,
为什么他们描述出这头大象的样子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摸到的部位不同。什么原因导致盲人摸到象的部位不同?
师:站在不同的方向,导致摸到的部位不同,感觉到的大象的样子也就不同。
如果站在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样子也会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挖掘身边素材,创设探究知识
(1)观察就是仔细看,老师拍了两张咱们教室的照片,你们看看哪张照片是教室的前面?为什么?-只有教室的前面才有黑板、讲座、钟表……2号照片拍的又是教室的哪一面呢?
(2)想一想:同是一间教室,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因为拍摄者站的方向不同,拍摄者站在教室的前面,就能拍到教室后面的样子,站在教室的后面,就能拍到教室前面的样子。)(板书前面、后面)
(3)、归纳:因为我们所处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板书:方向不同 形状不同)
2、设计活动,再次体验
师:刚才小朋友表现的非常好,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观察的精髓。接下来我们去观察一个实物书包。
观察之前有两个问题:
(1)如何才能全方位去观察书包,观察书包的哪几个面?—前后左右面,谁能先拿着书包向我们说说书包的前后左右面如何去辨认?
生:汇报!(当我和书包方向一致时,我的前后左右就是书包的前后左右,所以书包)
(2)师:你如何去观察书包的四个面?
生:下座位,其实就是变换方向
师: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转动书包
看来方向改变的方法很多,就要我们看情况选择适合我们的方法。
师:现在看看活动要求,谁来读读:
活动要求(三点): (布置2)
1)、2人一组;
2)、从四个面进行观察;
3)、对书包小声说说:“我在书包的哪面看到了什么?……”。
重要的文字读三遍,让我们一起把红色词语读三遍,好吗?
集体汇报,交流反馈
1)、PPT演示书包前后左右四个面,分别说说:我在书包的哪面看到了什么?……(注意提示观察的都是形状而非颜色。)
2)、同一个书包,为什么看到的样子不同?
(板书:左面,右面,方向不同 形状不同)
3、解疑答惑,巩固新知。
我们今天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是不同的。
这句话对吗?想想?
瞧,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个什么?足球,我们要从前后左右观察这个篮球,
你看到的都是什么图形 —圆形。那么谁愿意把这句话修改一下?
我们的结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还可更简洁的说成: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
(板书:可能)
三、总结全课:我们今天学了
从不同方向,前后左右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现在让我们稍作休息,来玩一个游戏吧!
四、课间休息:(布置3)
小游戏:考考大家,比比谁的反应快,我说动作你来做
高举左手,手放下;高举右手,手放下。
老师和大家一起做,高举左手,老师怎么和大家的不一样?老师做错了?你们做错了?呢我们为什么不一样?老师的右边是哪边?左边呢?前面呢?后面呢?
呢我换个方向站,你还能指出我的前后左右吗?这样站呢?呢我想和大家的前后左右一样呢?我该怎么站?—后脑勺面向大家,这回对了吗?
我们一起来做一遍:高举左手,手放下;高举右手,手放下。
五、巩固练习
1、游戏做完了,我们接下来要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来看这道题,谁愿意当个小老师给我们来讲讲?—播放试题微课
2、谁能象刚刚的小老师一样,再试试。
下面那幅图是淘气看到的?(画“√”)
和他一样吗?你观察的很仔细,奖给你个贴画?谁来说下一道题。
3、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连一连。
你不但观察仔细,而且反映的相对快,贴画奖励给你!下来就要所学知识解决点实际问题了,
4、看!这有两张学校大门的照片,谁来看看哪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为什么?另一张呢?
看来你就是咱班的火眼睛睛!也奖给你个贴画?
5、还有点时间。我们来一起分享几组图片好吗?猜猜看!
美好的时光美好的人啊!
六、引用古诗,全课小节:
同学们,不同的方向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往往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
在生活中也适用,曾经就有这么一首诗巧妙地写出了这一数学现象,这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让我们在用这节课的知识再去体会这首诗的含义吧。
七、实践延学
站在不同的方向置观察家里的物品,说给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你看到的是哪一部分?老师相信你一定说得非常好。
八、板书
观察物体
前面
后面 可能
方向 不同 形状不同
右面
左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站在一个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
正面、侧面、上面
教后随记
这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延伸和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知识不那么厚重,却简单易懂,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节课中掌握了知识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8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周老师和我们三(3)班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触过观察物体了,今天的观察物体咱们就从这个图书柜开始。
二、多重观察,丰富认识。
(一)初次观察,认识三个面。
1、观察图书柜,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1)出示图书箱,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这个图书柜的正面、上面和侧面。(2-3人)
(2)小测试,看谁反应快,老师指图书箱的一个面,学生快速抢答。
(3)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①(出示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三张照片)想象一下这个家用电器原来的样子,说说它是个什么家用电器?(出示洗衣机整体图,验证学生的想法。)这三张照片分别是洗衣机的那三个面?
②(出示电冰箱):如果也给电冰箱的三个面分别拍三张照片?也请你们想象一下分别是什么样的呢?(课件逐一展示三张照片,点名学生逐个回答。)
总结:其实像图书柜、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物体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般情况下把有门的一面称为它的正面,与门左右相邻的两个面是它的侧面,顶上面是它的上面。
2、观察长方体,对比发现如何确定物体的正面。
(1)观察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颜色?(老师转动三次,请学生说说三次看到的正面的颜色)
小结:只要正对着我们的面就是它的正面。
(2)小组活动,长方体摆在中间不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头放低一点,说一说你看到的正面是什么颜色的?(2-3分钟)
选择两组交流后思考:“为什么长方体摆在中间不动,你们却看到了三个不同颜色的正面。”
交流得出结论:像长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不管坐在哪,只要是正对着我们的面就是它的正面。而像图书柜这种生活中的物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有门的一面定为正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是有一定的了解和生活经验的,因而选择学生熟悉的图书柜,从适合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合理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从数学的角度认知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同时,通过生活中有门的物体和没有门的立体图形的对比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认识怎样来确定物体的正面。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二)二次观察,体会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结果不同。
(1)学生观察图书柜
(事先在图书柜两侧写四(6)班和向阳小店,坐在两侧位置的同学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信息)。
有针对性地提问:①这个图书箱从哪个班借来的?
②这个图书箱是哪里买来的?
③坐在中间的同学没举手,难道我们观察得不仔细吗?
交流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面也就不同。
(2)老师观察图书柜
有针对性地提问:①想一想老师看到了几个面?
②比你们多看到了一个什么面?
③为什么会比你们多看到一个上面?
④你们也想看吗?可以怎么办?
交流得出结论:观察物体时还受到了高度的限制。
(3)小小设计师
小组合作设计:老师应该站在哪里? (3-4分钟)
① 只能看到正面。(交流时相机教学观察方法,不仅要正对着门而且视线要低于上面。)
② 既能看到正面,又能看到右侧面。
③ 既能看到正面,又能看到左侧面,还能看到上面。
【设计意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即使相同的学习内容、一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的感受、体验是不一样的。在这里还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有所差异,适时提出三个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通过不同体验的交互与碰撞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不同,也就是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面也就不同。这时,教师也加入观察的行列,和学生共同探究发现,观察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面也有可能不同。小小设计师的'活动,巩固了学生前两次的观察所得。三个环节递进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认知从对具体事物的外在观察上升到超越事物本身的内在的理性认识,这样的观察不仅是有趣、有序的,而且是有效、深刻的。】
(三)三次观察,体会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谈话:观察物体是有学问的,有时我们能看到一个面,有时我们能看到两个面,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三个面,那么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
1、活动探索:变换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出示活动要求:(1)把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固定不动。
(2)先选一个位置看一下,能看到几个面?
(3)站起来换一个位置再看一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交流观察活动体会。
每组请代表交流小组内的观察结果,视频展示,再次验证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设计意图:观察长方体物体时,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当学生意见不一时,如何消除学生之间的纷争?教师权威的武断的裁决不是明智的举措,那样不会让学生口服心服。这里,借助提前录好的视频,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亲自观察,通过大屏幕能够看到观察的结果,人人担当裁判的角色,真可谓“眼见为实”,棘手的问题在事实面前顿时化为乌有。】
(四)观察正方体,不断重组,消除疑点。
1、观察一个正方体: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出它们的形状。
2、观察两个正方体(横着拼):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出的是哪幅图。
3、观察两个正方体(竖着拼):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出的是哪幅图。
4、小游戏,搭一搭。
用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
(1)从正面看到的是
(2)从正面看到的是
(3)再添加一个,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从正面看到的还是
【设计意图:观察正方体是从一个到两个,两个再到三个。从观察一个正方体这个具体实物到观察两个正方体的实物找出相应的面,再到根据相应的视图摆出三个正方体拼搭的实物。这一过程,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而给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全面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具学具:小企鹅,茶壶,练习卡,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师:这儿有一张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电脑出示一张一个人背面的照片,教师又出示这个人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会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人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老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3.哪一老师站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老师站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学习,感知体验。
(一)观察小企鹅。
1.师: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带里的小企鹅拿出来,像老师一样。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这只小企鹅,好吗?好,请小组长将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小老鼠的头朝前。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小企鹅。
2.师:你现在看到的小企鹅是什么样子呢?小企鹅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企鹅图片,汇报观察结果。 电脑逐个出示企鹅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企鹅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企鹅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5.师:好,小朋友们合作得非常好。刚才我们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企鹅,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
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三、组织活动,内化新知。
1、师:。
那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小企鹅一起闯关吧!
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
第一关:师:出示课本67页图(小恐龙)
同学们观察,三位小朋友看到的恐龙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
你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接着比好吗?
答题卡先做,学生先说,在电脑对答案
第二关:
拿出水壶放在讲台上请四位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是茶壶的哪一面
电脑出示情景图(操作完了,回答课件出示的问题)下面学生回答。
你们真棒,还敢比吗?
第三关
投示冰箱图: 介绍:(指正面)这是冰箱的正面,这是冰箱的哪一面?(侧面) 我们能看到这个冰箱的哪些面?看不到哪些面?看不到的这几个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想象一下。 每个小组讨论。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第四关:
猜一猜
1.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背面的照片,请你猜一猜这是几个轮子的汽车。 2.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正面的照片,让大家观察。
(原来是三个轮子的汽车)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四、谈收获,总结
师:看来,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车的样子也就不同,观察物体要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理解物体、感受物体,这样对物体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
五、请你欣赏:
生活中一些美的照片(只要大家认真观察,生活很美丽)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本节课安排猜物体观察小企鹅观察茶壶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用实物去摆放,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本节课的每一个活动,我都精心设计,课中以小企鹅为主线,创设了承载知识重难点、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教学情境,组织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课中每个学生在动手、体验和思考中,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掌握了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不仅仅赋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用生活中从不同方向拍到的美丽照片结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0
本单元主要是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给一个小猴子实物玩具照相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课本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不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1.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教学之前,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2.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正面、侧面和后面有差别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这个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样的,使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1 观察物体1课时
2 练习十五1课时
观察物体。(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
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2. 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 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小猴子玩具。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如果学生知道,请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听。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相同。
师:是啊,所站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知】
1. 教学例1。
师:我们最熟悉的学习环境就是教室,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张照片,请仔细看看。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图。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生1:第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因为我们站在教室的前面比如站在讲台上,就可以看到课桌的后面,所以我确定第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生2:另一张应该是在教室的后面拍的,因为照片上可以看见课桌抽屉的一面,应该是在教室的后面。
师:说得有道理,只有站在教室的前面才能拍到教室的后面,站在教室的后面才能看清楚教室前面的物体。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2. 教学例2。
师:(出示小猴子玩具)这是什么?喜欢吗?
师:现在老师把小猴子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前面来,分别站在小猴子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
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猴子的前面,有眼睛、鼻子、耳朵,还有肚子。
生2: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后面,有后脑勺,还拖着长尾巴。
生3: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并且它的尾巴是在我的右手边弯过去了。
生4: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但是小猴子的尾巴是从我的左手边弯着的。
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
生:左边看到的和右边看到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小猴子的尾巴那。
师:能说具体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左面还是右面吗?
生:我们只要注意小猴子的尾巴就可以了,如果站在小猴子的左边,那它的尾巴就是在我们的右边弯着;如果在小猴子的右边,那它的尾巴就在我们的左边弯着。
师:说得真棒!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知道这幅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吗?
出示:教材第90页例2图。
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第一幅图是小青拍到的;
第二幅图是小明拍到的;
第三幅图是小玲拍到的;
第四幅图是小梅拍到的。
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相同的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观 察 物 体
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很有特点,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 主体参与,探究新知。
始终围绕“自主参与、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并且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方式。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B类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正确辨别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第91页“想想做做”
1. 第二张照片是在学校的外面拍的,第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
2. 略
3. 略
练习十五。(教材第92、第93页的内容)
1. 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物体的时间顺序与所看结果的联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知道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那么观察角度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不同时间看到的结果又如何呢?
出示:教材第92页第3题。
师:这是小明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汽车从他的面前驶过,拍下来的照片,你觉得哪幅图是小明最先看到的?为什么?
生:应该最先看到的是第二幅图,因为第二幅图中的汽车是刚刚开过来,还没有超过斑马线。
师:那么接下来该是看到哪幅图呢?
生:第二次拍到的应该是第三幅图,因为这幅图中的汽车刚好在斑马线上。
师:那第一幅图就是最后拍到的。根据汽车先是没到斑马线,然后是正好在斑马线上,最后是刚离开斑马线,按这样的顺序确定了这三幅图的顺序。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明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看到情况不同呢?
生:小明的位置没变,但是汽车是运动的,所以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被观察物体的运动,都可能使观察的结果不同】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 习 十 五
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知道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结果)
B类
观察下面左边的三个物体,从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来。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第92页“练习十五”
1. 略
2. 左边:小女孩儿看到的是正方形;小男孩儿看到的是长方形。 右边:小女孩儿看到的是第一幅图;小男孩儿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3. 3 1 2
4. 2 1 3
5. 第一幅图是第三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二幅图是第四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三幅图是第二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四幅图是第一个小孩儿看到的。
6. 不相同。
7. 第一幅图是第二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二幅图是第四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三幅图是第一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四幅图是第三个小孩儿看到的。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例1与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第2、第3题。(教材第68、第7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过程,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写上不同文明用语的大正方体,实物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着不同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对不起”。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一面观察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到同一个正方体但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引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黑板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从右侧面看,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它的圆圆的尾巴,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从左侧面看,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那一面?
生1:我现在看到的是侧面,刚才看到是前面。
生2:我现在看到的是背面,刚才看到是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座位,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交换位置,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小动物们用照相机帮大象拍照,(出示动物拍照图)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展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侧面 正面 后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看一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教材要求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和交流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继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打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验着自主、挑战、胜利带来的愉悦。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 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探究图形变化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习重点】
1、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简单评价。
【学习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平面图形。
【教具与学具】
积木、长方体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 课前游戏 复习方位
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
师: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师:以前我们学过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好,全体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口令: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节奏越来越快。)
二、实际观察初步感知新知
1、 观察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看戴老师今天穿得漂亮吗?谁愿意上来站在老师的周围和老师成为更好的朋友呢?
生分别站在老师的前后左右,观察老师衣着有什么特征。
师:你能和大伙说说你站在哪里?看到什么吗?
师:从同学的回答中你发现了什么?
2、 小结揭题
师:像这样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者站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的不同面看到的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三、深入观察扩展新知
1、 集体观察 汇报交流
师:现在老师站在同学们的中间,请大家全体起立。想一想你现在在老师的哪一面,看到什么?换一个你喜欢的位置,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老师蹲下来,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师:从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长方体,再次验证规律。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漂亮的盒子,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看见,我们把它放在教室的中间,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就来试试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了几个面,这些面各是什么颜色的。
坐自己的位置不动,看能看到几个面?
想不想站起来看看,哪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出示主题图 巩固练习
4认识正面、上面、侧面。
(1)自学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变换摆放长方体的位置,分别指出它的正面、侧面、上面。
小结:正面、侧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课间游戏:小小木头人。
四、实践活动 延伸新知
1、四人小组观察学具
师:能够认清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后,大家想不想也像淘气那样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呢?
师:请同学们4人一组观察自己的书本、文具盒、橡皮擦、书包等,告诉同组的人你看到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换一下位置,看到的会一样吗?
生:汇报观察所得。
2、27页练一练1、3题。(机灵狗、笑笑、淘气看到的礼物各是什么样子的)
2、 自由观察教室里实物。
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的表现都很出色。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活动去观察我们教室里的其它物体,试着说在不同的角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活动后汇报所得。
机动练习:搭一搭:
用正方体学具搭一搭,想一想,再看一看,怎么样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a?怎么样摆成的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图b?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六、练习设计
回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并把从各个面看到的图像画在美术本上,同时标明是从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8页---40页。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药箱、圆柱、球、长方体实物若干、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 激发情趣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吗?让我们共同来朗诵这首诗。(课件出示诗句和庐山不同景色)
师: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一)观察长方体
1、整体观察(出示长方体小药箱)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个长方体的药箱,谁来说说这个药箱有几个面?都是哪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 生回答,师强调看到的面,是相对观察者说的。
(3) 师:请同学们按照活动要求观察这个小药箱请(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4) 学生观察。
a 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
b 坐在不同方向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药箱的哪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5)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看到两个或三个面。你能找出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多能看到药箱的几个面?请大家站起来走一走,看一看。
(6)学生自由走动,观察。
(7)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我们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可能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
(1)教师拿起小药箱让不同方向的同学观察、我们从正面、上面、左面来看这个药箱得到的都是什么形状?
(2)分别出示药箱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哪几个面。
(3)做40页第1题,在书上完成。(课件演示进行订正)
(二)、分别观察正方体 圆柱体 球体
1、师:刚才老师和你们共同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请你和你小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正方体 圆柱体 球体学具,完成表格。(表格中要求同学们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物体,并将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学生观察,完成表格并汇报。
(预设:学生会质疑,圆柱体从正面看有时是正方形的)
2、 趣味游戏,强化认识。
(用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师: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谁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可能是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至少还要知道另一个面的形状)
(课件呈现不同的物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因此,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观察组合图形
1.观察交流 加深认识
过渡: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一个物体,那么,我们从不同角度同时观察两个物体,会看到什么形状呢?
(1)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摆成和桌子上一样的位置,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它们,观察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看到的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2)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老师这里有几组图形(例2图),你们能正确判断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吗?
1、学生判断。
2、做40页第3题。
三、逆向练习 训练思维
师:刚才我们一同观察了单个物体以及立体组合图形,并猜测和判断了它们在不同方向上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如果反过来,给你出示一个物体或立体组合图形某一方向上看到的形状,你能不能猜测出它们什么呢?(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圆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猜测 ,并畅所欲言。
(师讲解,圆柱体当底面直径和高等长时,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是正方形)
2、再次引导学生明确:
(1)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2)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观察的认真,仔细,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希望你们做一个处处留心观察的有心人。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
从几个方向观察。
1、 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 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3)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知道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比如人们经常从哪3个面来观察(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新授
例1 投影出示
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骰子、摆出这样的图形
1、定正面
2、定好正面后,你从正面、左测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你在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
3 侧面分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到的图形
一样吗?(从左侧面看到的是…,从右侧面看到的也是……)
4、让学生完成P41
5、p41 做一做
三、 课后练习
p41 做一做
P42 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
书本上并没有要求学生画出对应3个面的平面图,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不看连线题目的选项,直接想象画出3个面的图,之后再连线,这样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并得出对于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茶壶、9袋各种不同的玩具、图形卡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2、3、4号,发给小组长一组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暑假生活即将结束,你又要和同学在一起了,同班同学那熟悉的身影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做了自我判断,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已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看后面不好辨认。
师:同是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生: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以同班同学的照片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讲授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同一物体
师:请把茶壶放在桌子中间,茶壶嘴对着 1号座位的同学。 (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茶壶把和茶壶盖。
生2:我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3:我看到了茶壶嘴、茶壶身和茶壶盖。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茶壶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茶壶的嘴和茶壶的盖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
出示:
(做法同上)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
(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 (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茶壶嘴是朝右边,而图片上是朝左边。
生2:我看到的茶壶嘴是在右边,茶壶把在左边,而图片上是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
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茶壶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1:在1号座位我只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在2号座位我又看到了茶壶把、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2: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茶壶的样子也就不同。
生3:我和他(生2)的看法一样。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交换位置观察茶壶,亲身体验到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而当教师依次出示四幅图片后,更加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由实物到图片,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不同物体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茶壶,是不是别的物体也是因为你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下面把茶壶收起,请你们小组内选一件你喜欢的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的正面对着3号座位的同学。
师:请认真观察一下,坐在你现在的位置上,看到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师:请你与其他三位同学换一下位置,再来观察玩具,看玩具又是什么样子的?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玩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齐答)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玩具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观察不同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应用拓展
(一)听故事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下面讲一个小虎贝贝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虎叫贝贝。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呢。这天,它在森林里玩,碰上了牛伯伯,牛伯伯对它说: ‘森林王国要举行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你参加吗?’贝贝听了高兴得直拍手,说: ‘你等着,我这就去拿相机。’瞧,它来了。” (播放老虎照相的课件)
师:(展示牛侧面的样子)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
生1:牛的左边。
生2:牛的侧面。
然后教师依次展示牛的正面、背面的样子,让学生回答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最后欣赏贝贝从不同方位对大象、汽车拍摄的一组照片。
(二)游戏:找位置
师:下面把熊猫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正面对着2号座位的同学,小组长把熊猫图片整理好,你们组的每个成员都从图片中抽一张,当老师说“开始”,你迅速看看抽到的图片上的熊猫是什么样子的,再找到相应的位置。游戏规则是:不许转动熊猫玩具。
(游戏开始,当学生找到位置后,进行反馈、矫正。)
(三)看图连线
师:数学王国中的聪聪和明明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70页第1题,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
师:聪聪没有难住你们,明明能不能难住你们?
课件出示:
师: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聪聪和明明都没有难住你们,他俩夸你们真聪明!知道吗?聪聪和明明还给你们带来一个任务:让你们课后把你喜欢的东西,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样子画下来,展示给同学们,好吗?
[评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布置的课后作业,既是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四、小结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