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考试

2023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历史知识点

2023-08-16 07:08:12 高考在线

公务员行测考试历史知识点

一、历代改革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8年王莽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失败告终。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治理黄河,实行“一条鞭法”,采取军事改革措施。明朝经济状况得以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国防实力增强。改革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终失败。

(二)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归于失败。清末新政没有给清朝统治者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但三次新政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二一九法令”,禁止买卖农奴,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改革。政治上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制定宪法。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文化上生活方式西化。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之一。

二、历代农业经济政策

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初税亩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农业税制的开端。

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北宋:形成租佃制,确立劝农制度,对开垦荒地提供财政支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组织兴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推动农业经济较快发展。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收取。

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使无地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

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公务员行测秦岭淮河线知识点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一、气候方面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二、植被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结冰。

四、地形、土壤、矿产方面

1.地形: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五、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3.油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

4.糖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甜菜为主。

5.作物熟制: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六、其他人文地理方面

1.秦岭—淮河以南聚落分散,沿河带状分布居多。房屋墙体较薄,屋顶坡度较陡,以通风散热为主。私家园林建筑规模较小,布局精巧,以黑白为主色调,色彩素淡,包括傣族的竹楼、侗族的鼓楼等都比较淡雅,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秦岭—淮河以北聚落集中。房屋墙体较厚,有院落,防风保暖。皇家园林建筑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容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互辉映。

2.秦岭—淮河以南水路运输占很大比重;秦岭—淮河以北以陆路运输为主。

3.秦岭—淮河以南交通不便,使交流受阻,方言较多。秦岭—淮河以北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方言较少。

4.秦岭—淮河以南人体平均身高较矮,男子聪明智慧,善于经商;女子婀娜多姿,心灵手巧。秦岭—淮河以北人体平均身高较高,男子粗犷豪放,女子英姿飒爽。

5.秦岭—淮河以南民族服饰以蓝、青等素淡颜色为主,夏天的炎热使得南方人更偏向白色和杏色。秦岭—淮河以北民族服饰以红、白、黑、绿等颜色居多。

行测主旨类题型问法

【例题】北京天坛祈年殿、圜丘的各层组排,均是以天阳之数“九”及其倍数呈扇环形展开的,即由内层至外层分别为九、一十八、三十六……这个天阳之数“九”来源于《易经》乾卦的“九”,如《易经·乾》“上九,亢龙有悔”,即言“九”为阳数之极,此时为阳之亢极。神圣的祈年大殿用“九”及其倍数排列,寓含着崇尚天阳的信息,这是《易经》符号学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古代建筑体现着功用、审美的特点

B.我国古代建筑蕴藏着一种数字符号信息

C.《易经》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符号信息

D.我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暗含符号信息

【答案】C。解析:文段先阐述了北京天坛祈年殿、圜丘的各层组排以“九”及其倍数展开的做法来源于《易经》,后总结这种以“九”及其倍数排列的现象是《易经》符号学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故文段意在说明《易经》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符号信息,即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