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课文

《报任安书》的课文解读

2023-08-11 01:28:02 高考在线

《报任安书》的课文解读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下面是《报任安书》的课文解读,请参考!

  (1) 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司马迁简介见《鸿门宴》一文的介绍。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 《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篇《报任安书》 ( 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 ) 。今仅存《悲士不遇赋》和这一

  任安,字少卿,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他是司马迁的朋友,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中书令的地位“尽推贤进士之义”,委婉地要求司马迁为他说情。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征和二年 ( 前 91) 七月,太子刘据在京城长安发兵诛杀借巫蛊诬陷他的江充等人,大战丞相刘屈髦军。当时任安是北军使者护军,负责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刘据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汉武帝急忙从二百多里外避暑的离宫甘泉宫赶回长安,平定事件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 “怀诈,有不忠之心”,将任安下狱,论罪腰斩,状况危急。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极为愤激的心情,申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文中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报任安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 ( 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对研究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古代书信散文的杰作, 一向被视为文学名篇。鲁迅评价《史记》的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离骚》”,正是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大段引用了《报任安书》之后紧接着写出的。

  《报任安书 ) 原文比较长,课文主要节选了其中陈述忍辱负重著述《史记》的有关内容。

  (2) 基本解读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司马迁在此信中委婉解说实在无法做到任安所希望的“推贤进土”,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一腔悲愤。坦陈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深层动因,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因而勇敢地选择了在缧绁之下、谤议之中痛苦挣扎,忍辱负重,坚忍不拔,顽强著述,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节选的课文共有 5 个自然段。

  第 1 段:信的开头先复述任安来信的内容, “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为他“说情”的婉转说法。接着就自己迟于答复表示歉意,表白“仆非敢如此也”,引出下文“略陈固陋”。

  第 2 段:说明自己忍辱不死,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够留传后世。

  司马迁从人之常情说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对家庭已经无所顾念,更不缺少“引决”的勇气。但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忍辱苟活,是因为要实现自己的志愿,将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文采表于后世”。

  第 3 段:列举为后世传颂的古代“倜傥非常之人” 历经苦难、献身著述而奋发有为的事迹。

  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是指对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榜样和前驱者。文王、孔子、屈原等历史杰出人物“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于是“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的心血著述成文,给后人留下一份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 ( 史记 ) 的思想动力。

  本段中写的八件事,用孟子的话说是“殷忧启圣”,用现代的话说是“逆境成才”,激人奋发,催人向上,八个排比句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第 4 段:介绍 ( 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紧承上段,说明自己效法圣贤发愤著书,介绍了《史记》的有关情况:著述的方法、分类及篇数、特点等,以及忍辱成就此书的最大意愿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而这些只能说给知己的“智者”听, “难为俗人言也”。

  第 5 段:书信的结尾,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司马迁具体写了其痛苦的原因和表现,说自己遭受酷刑后已如宦官,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在世上隐忍苟活。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陈述其苦衷,婉辞解说实在无法“推贤进士”,也不想用言辞自饰,是非功过,只有死后乃定。

  (3) 精华鉴赏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 ( 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①思接千载人物,评说古今文章

  课文的第三、第四段是全文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自古以来,只有风流倜傥之人,才能承受得起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司马迁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历代人物和典籍,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遇与创作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抒情写意是文学的本质和功能,表明自己的文学观念: “盖文王拘而演 (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富贵荣华者如过眼烟云,只有发愤著书者其人和其书才能名垂青史。司马迁因而决心效法前人著书立说, “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论理环环紧扣,见解独到新颖

  司马迁对“气节”的见解、对生命和事业关系的见解,独到而正确。文中写自己历经磨难而矢志不移,受了腐刑而不自杀,忍辱苟活发奋写出《史记》,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事业的崇高信念,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社会中来衡量,从更宏观、更长远的意义上理解 “义”和“气节”,超脱了庸常的生命价值观。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讲道理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清楚明白。

  ③“反复曲折”的.行文风格 ,

  在语言形式上,本文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字里行间,或悲切,或豪壮,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将叙事、议论、抒情、言志交融一体,以事显情,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构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是一封书信,司马迁对待老朋友,语气亲近谦和得体。他并不因为任安有求于己帮他说情而自负清高,只是陈述自己忍辱苟活,地位卑微,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又受到世俗的轻蔑,根本不具备推举贤才的资格,委婉谢绝了任安的请求,一再深表歉意。

  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极其复杂,他无意矫饰,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奔放激荡 ( 如“就极刑而无愠色”,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时而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 如“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 ;时而旁征博引 ( 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 ) ,时而欲言又止。情真感切,跌宕起伏。 《古文观止》于篇后总评说: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 ! ” “反复曲折”一语实得其真,充分表现出作者笔力的雄健。

  (4) 参考译文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前些时候,承蒙您屈尊写信给我,教导我慎重地与人交往,并以向朝廷举荐贤能作为自己的责任,情意诚挚恳切,好像是在责备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附和一般世俗庸人的看法,其实我并不是这样的。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一下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隔了很久没有给您复信,希望您不要责怪。

  按人之常情来说,没有人不贪生怕死、思念父母、顾念妻子儿女的;至于那些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了,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如今我很不幸,早年丧失父母,又没有兄弟相亲,孑然一身独自生活,少卿您也看得出我对妻子儿女的态度是怎样的吧 ? 再说,真正的勇士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 !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何至于自己甘心遭受被捆绑囚禁的侮辱呢 ! 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够下决心自杀不受辱,何况我已经到了不能不自杀的地步呢 ? 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污秽的牢狱,是痛惜我的志愿尚未完成,如果平平庸庸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

  古代拥有财富、地位尊贵而姓名无闻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异超群、洒脱不拘的特殊人物才能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在里而推演出 { 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子被砍去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官迁徙到蜀地, 《吕氏春秋》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 《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郁愤之情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内心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就如左丘明眼睛瞎了,孙子被砍了膝盖骨,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于是他们就回家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让自己的著作传留后世以显示自己的理想志趣。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借助于自己粗劣的文笔,搜集天下散乱失传的史籍与传闻,略加考证前人的所作所为,统观事情的始末,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规律。上起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此书刚刚起草,尚未完成,偏偏就遭遇这场灾祸。我十分痛惜书还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最残酷的宫刑也没有露出怨怒的脸色。我确实希望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 ! 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难以对一般人说啊。

  况且,我处在屈辱的地位实在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的地位往往会招来更多的指责和非议。我因替李陵辩护遭遇了这场灾祸,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至于使祖先蒙受污辱,还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 ! 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耻辱只会越来越厉害罢了 ! 因此我愁思缠结,内心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精神恍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就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当我想起遭受的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湿透了衣裳 !

  我简直成了一个宫闱中的宦臣,还怎能自行隐退,藏身到深山岩穴之中隐居呢 ? 所以,我暂且随波逐流,与时俗周旋敷衍,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烦闷悲愤。如今您却教导我要推举贤能之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 ? 现在即使我想美化自己,用美妙的言辞修饰自己,可是毫无益处,不会被世俗的人信任,恰恰是自取其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一生的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也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只能大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的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要求学生在背诵名段的基础上,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念 , 了解他写作《史记》的动机和《史记》的体例,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著书大业的情怀。

  参考答案:

  第 1 小题,作者大量引述古人发愤著书的事迹,表明作者在“立德”, “立功”无法实现的时候,把“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基本追求。

  第 2 小题,司马迁忍辱苟生用生命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便让“文采表于后世”。

  (2) 第二题的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通过比较《陈情表》和《报任安书》,

  参考答案:

  了解古代书牍文写作基本特点。

  《陈情表》是写给君主的奏表, 《报任安书》是朋友之间的书信。由于所呈的对象不同,因而在遣词造句、抒情方式等方面便有差别。 《陈情表》用委婉闪烁的言词,不直讲本意,而在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的基础上陈述自己的特殊困境,打消晋武帝的疑虑,博取君主的同情和怜悯,因而在写作上是小心谨慎地叙事、说情。 《报任安书》则直抒胸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

  曲折,跌宕生姿,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第三题的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培养学生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和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

  第1小题,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囚禁于粪土一般的牢狱,是痛惜我的志愿尚未完成 , 如果平平庸庸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 .

  第2小题,我确实希望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 !

  拓展:课文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四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指导学生自学“单元教学指导”和《司马迁与〈史记〉》,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

  要求:

  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2、大声诵读,注意断句和字音。

  3、大体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4、对照课后联系,进一步渗透课文深层内涵。

  二、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qiāng)地 伏法受诛(zhū) 暴(pù)肌肤

  鞭棰(chuí) 圜(yuán)墙 占卜(bǔ)

  槛(jiàn)阱 缧(léi)绁 囹圄(Yǔ)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四、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五、教后记:

  第三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yùn)色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五、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