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课文全解
2023-08-10 17:52:34夹竹桃课文片断分析及参考答案
2023-08-07 06:14:48小学课文跳房子游戏学案分析
2023-08-14 10:24:14金色的草地课文分析
2023-08-10 00:25:4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
2023-08-01 23:09:14人教版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2023-08-02 13:39:15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2023-08-09 07:15:41怀念母亲课文全解
2023-08-10 17:52:34六个字经典语句
2023-08-04 23:19:03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阅读答案
2023-08-16 09:07:34冬至快乐的祝福语集合57句
2023-08-01 07:39:36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的课文分析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的课文分析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
(1)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
(2)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
(3)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
(4)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
(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
(6)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
(7)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
(8)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
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前两课为教读课文,后两课为自读课文。教读课文每两课时完成,自读课文每课一课时完成。
进行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进行自读课的教学,更应该体现由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种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教师作出结论。这种方式适合于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级使用。另一种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课文的任务交给几个或几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拿出分析意见,在课堂上各抒已见展开讨论。教师不要下结论,让学生对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课下继续进行思考,在校刊上发表他们的意见。这种方式适合于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较高的班级。
一荷塘月色
课文说明
一、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构思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尽管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三、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而《绿》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浓烈。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写作时代不同。《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则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的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的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这些看法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各抒己见。对于反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这种说法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实在不能说笼罩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而应该说是一种浓浓的哀愁。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悉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以引起思考。
四、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什么这样说呢?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看,他是一个很擅长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觉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咎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这淡淡的喜悦和上文流露出来的淡淡哀愁,笼罩在下文那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
第4段写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写月色,先正面写,后反衬。
第6段照应第二段,再写荷塘四周环境,着重写树。
在作者笔下,这是个宁静而幽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第四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应。统观全文,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和哀悉融为一体,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五、语言特色
这篇散文用词准确生动。
如《荷塘月色》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了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这篇散文用了许多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这篇散文还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
如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