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批注
2023-08-15 23:36:05语文课文画杨桃重点句子解析
2023-08-16 02:38:55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分析
2023-08-09 04:46:10自然之道的课文解析
2023-08-06 21:58:5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
2023-08-01 23:09:14人教版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2023-08-02 13:39:15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2023-08-09 07:15:41给朋友的冬至祝福语集锦37句
2023-08-14 03:29:58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阅读题和答案
2023-08-12 14:43:39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批注
2023-08-15 23:36:05语文课文画杨桃重点句子解析
2023-08-16 02:38:55
土地的誓言课文分析(精选六篇)
土地的誓言课文分析 篇1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几个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著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著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覆,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著,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二、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著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著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著我的欢笑、回响著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著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著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著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著血液一样等语句?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著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著、愤怒著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著我、激励著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著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土地的誓言课文分析 篇2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血,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你是我伟大的母亲,我的皮肤是你留下的爱抚,我爱你,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思念让我疯狂地回忆,那声声欢笑,让我无法忘记你。我爱你,我要保卫你,我对着故乡的土地发誓,我要让你自由幸福,或许洒下泪水,或许献出生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啊,远离家乡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故乡,思念他们的一草一木,思念哪儿美丽的风景,思念那儿母亲亲切的笑容。
是战争!毁掉了原有的和谐,让美丽的大草原成为废墟!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地母亲身上的污秽,却不能帮助。我们的心是痛的,在流泪,在哭泣,那是无助的泪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我们何时才能回归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
读了《土地的誓言》这一篇文章之后,我感到热血沸腾,胸中升起了一股炽热的爱国豪情,一种冲动的为国报效的热血。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下苦苦抗争了8年多。而东北,那一块首先遭到侵略的华夏领土,在日本统治下,呻吟了 8年多。而那广大的东北领土,那华北的人民,那炎黄子孙,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而端木蕻良以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他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对收复国土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也正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我都深有感触。“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间断,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文章的导言是这样说的.,这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战争的兵荒马乱,使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承受着因战乱而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痛苦!国家是他们的,土地是他们的,但是他们只能用愤怒的目光去怒视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但是他们无力反抗,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曾经满流着青春、快乐的乐土,在这残酷的战争中,一点一点被割去、被夺走。不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经埋葬在地下几千、几百甚至是几亿年的古老地层的“地之血”沸腾了!她怒号,她奔流,为自己正在被宰割、被抢夺!她不平,她要燃烧,她要沸腾!用自己打动中国人,感染中国人,让这个已经被战争打破宁静的民族苏醒!
读完这篇文章,就算不被作者那慷慨激昂的感情所感染,也被作者那大气但又不乏优美的文笔所陶醉。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一定十分悲愤,不然他的文笔不会这样大气,同时他也一定坚信终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祖国,不然他那优美的语句怎会饱含着对家乡的热情。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用了许多四字短语,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描写十分细致,写出了家乡景物的特点。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挚爱,对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总的说,这是篇不得不读的文章。
美丽、富饶的大地是我的母亲,我热爱大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作者用他精妙绝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美丽的大地图,表达了他对大地、故乡的热爱。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热血男儿,我应当拿出力量担负国家的兴旺,就算是为了我美丽的故乡也在所不辞。在这片哺育我的大地上,我宣誓一定要让我美丽的故乡永远如此丰饶、美丽,就算我看不见了,我的心也一定会感应到,因为我和大地有着最和谐的默契。因为我爱这大地!
本文的爱国情意以及对祖国的眷念感情十分浓厚,表达了作者无限的爱国情怀。中国的大江南北是广阔美丽的,他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坚强不屈的。我们爱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小溪,甚至是每一颗沙砾,它们都是我们所景仰和骄傲的。因此我们不能让那些残忍的侵略者剥夺它们,不能被他们所污秽。文章作者的爱国之情让我深深感到震撼,被作者的思乡之情所感动。读完之后,我发现我们祖国的领土是多名富饶,多么神圣,我爱我们的祖国,更爱“祖国”那刚强不屈的精神!
这是一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空泛,他把九八事变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方法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同性的灵感,对作者来说,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沦陷的土地,因此便激起了我们满腔的热血!
本文是一篇饱含激情的爱国文章,它的语言优美,值得我们欣赏。作者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比比皆是。作者将大地赋予生命,它是和我们人一样,有着心跳,有着思想,就是我们的母亲。她同黄河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文章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的,作者一定不单单是写中国的土地。同样,我们也要缅怀曾经在这篇土地上流过鲜血或牺牲过的战士,他们不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发芽、开花,将香气撒发给下一代人。中国人要永远地团结下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走过去。中国人是不屈的!
炎黄之帝曾统治过她,春秋战国诸侯争夺过她,商鞅变法奠定过她,大唐帝国使她达到了顶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她的精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她的文化根源。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中国!我们已在她的怀中酣睡了几千年,现在该挺起我们铮铮的傲骨来保卫她!
拿起手中的坚强,不放过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因为他们都是母亲的一部分。捏紧手中的坚强,使她永远屹立!
追随未来的我们,带着她,冲出这条扑朔迷离的路,前方的阳光正在召唤我们,仿佛在对我们说:“人,最重要的是灵魂和生命,而他的意义就是为自己的祖国,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
读了这篇文章,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深切的爱国之情,原本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作者,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后,不得不逃难离开那生他养他的最亲爱的土地。看着那肥沃的土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心里有着无比的悲愤,却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被烧被毁,就算逃离故乡很远,也能感到土地在哭泣,在流血。那挚爱的土地仿佛无时无刻在召唤他回去。那儿才是他的家乡,这种感觉愈发强烈,直到手中握住一把泥土,就仿佛感觉到大地的心跳,那么沉稳,跟他的心跳是那么融合。
作者眼看着自己的家乡被外地践踏,自己却只能遥遥相望,无能为力,心中满是焦急、愤怒。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强烈的想回到家乡的欲望。那是当然,有谁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乡沦陷,却还在一旁坐视不理呢?不,是谁都不会的,也必须!因为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我们如何能坐视不管?如何能当亡国奴?如何能当叛国贼?不!中国人的血性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当民族陷于危难的时候,激起的是我们不顾一切保卫国家的决心!
我亲爱的祖国,我亲爱的土地,不能忘记你在春天百花竞艳,不能忘记你在夏日蛐叫蝉鸣,不能忘记你秋至时的黄叶纷纷,不能忘记你在冬寒里的银装素裹。
我们对你的遭遇悲痛、愤懑,让我们好好捍卫你,不让历史再重演!
土地的誓言课文分析 篇3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虽然对于人生而言,生命是极其值得珍惜的,然而在维护名族大义,在国家兴亡之时,胸中一腔热血,犹能像怒海碧涛般喷涌而出,即使牺牲生命也不在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对祖国炽痛的热爱,激情的赞美和深切的怀念。作者在异国他乡,却仍然对沦亡的故乡有着强烈的思念,并发誓誓死保卫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出来的……”,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浆液,似乎要喷涌而出!饱含着一份为国奋斗,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从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了保卫每一寸国土,弃儿女私情,视卫国为己任,献出了珍贵的生命,他们的豪气无不令人惊心动魄!现在,我们生活于乐土,我们在这儿幸福成长。不过,我们不能忘怀,战士们的点点血液,誓死为国的情怀和百战不惊的精神,他们时刻激励着我们的灵魂:尽所能及,处变不惊,誓死为国,国富兵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的誓言课文分析 篇4
这两周我们初一语文组在学校教研组的组织下开展互听互学活动,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所教的课文是《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苍凉悲壮饱满浓郁爱国情感的散文,教前我精心备课,查阅资料反复阅读,体会感受。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 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在备课时,我的脑海里想着,在教学环节要有“出示目标”这一环节。为此我在备课时选了这四个环节,也是四个学习驿站。
(1)题目解读;
(2)情感品读;
(3)深情诵读;
(4)心潮宣读 。 我知道要教好本课,既要把课文解读透。又要了解学生的状况。由于我们班的孩子们性格内向,不爱发言。我决定选择给这个班的孩子上课,这也是对我的一次自我挑战。,在对孩子们进行友好而默契的交流之后,我的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课前,我制作好课件,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flash动画素材。艾青《我爱这土地》、秦牧《土地》,我觉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心应手。开始我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通过视频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这些形象画面、音乐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然后我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将“誓言”与“语言”作对比,可见作者感情强烈。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读好这篇文章是品读好课文的关键。接着我让孩子们交流讨论一下文章所读的感情基调:读出苍凉悲愤;读出炽痛热爱;读出深切怀念;读出誓言呐喊。学生读前,我先泛读了一段后,孩子们被我的配乐朗读所感染,他们情绪激昂,苍凉悲壮的情绪怒不可遏。在情感品读这一环节,我巧妙的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一些思乡、爱国在那一瞬间,达到完美结合。我和孩子们都很投入,都在享受教学的快乐,真希望这一刻 永恒。
最后的环节也很精彩,我让孩子们找诗人对故乡的诉说与誓言的句子,他们找得很认真,读的很深情,这让我吃惊,我想他们此刻已完全投入其中,时间一秒秒流逝,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我拖堂了,这也是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我希望以后的教学中多展现智慧的火花。,能让孩子们愉快的学,我自己也乐在教中。
土地的誓言课文分析 篇5
今天备课《土地的誓言》,读之,不禁写下一些感受。
这是一篇作者的内心独白,情感炽热而真挚,语言深沉而感人。只有这样思念深入血液的人,强烈的爱国的人,至情至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真情流露的文章。
作者的情感炽热而真挚。作者对关东原野怀着炽痛的怀念,在幽梦之中,在星空之下,在沉思知识,作者感受到了故乡的呼唤,感受到了故乡的召唤,感受到了故乡的声音。这种思念迫不及待,这种思念深入血液,作者随着这种思念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故乡的白桦树、马群、蒙古狗……听到了皮鞭的脆响、狐仙的谰语、幽远的车铃……但美好的故乡正蒙受着耻辱,作者的情感变得强烈起来,他直接与故乡对话,为故乡呐喊,为故乡加油:“土地,原野,我的故乡,你必须被解放,必须站立!”作者注视北方大熊的金色光芒之下的故乡,心中发誓:“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必须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污秽和耻辱。”这是作者的情感达到高潮,而文章戛然而止,耐人寻味,隽永深刻,意味深长。
语言感人而深沉,痛苦之中带有坚强,坚强之中带着希望。作者的思绪在家乡的原野飘荡,用排比的方法将故乡事物呈现,将作者对家乡的炽痛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种炽痛之情促使作者坚定想法:“我一定要回到她的身边”,“用泪水洗去她的污秽和耻辱”,语言铿锵有力,坚定有力,而这坚定有力的语言背后孕育着希望:“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土地的誓言课文分析 篇6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读了《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这首歌。文中的关内的东北人不正和歌中所唱的“我”是一样的吗?都是同样的背井离乡,多么可怜呐!
1931年的9月18日,距离现在已经整整八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外的东北人无家可归iu。作为东北人的一员,作者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这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为了故乡,作者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他自己的生命,多么可贵的精神呀!文章中还提到了许多景物和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恨不得把整个东北平原的美丽景象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由自主的热爱这片土地。喜欢这片土地。
这篇文章有一处是我最难忘的。作者以回忆自己在故乡的美好生活来衬托现实生活的残酷,痛苦。可想而知,我们如果和那时相比,我们当然是幸福多了,不用被迫离乡,离开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那时候的东北人民一定十分痛恨日本人,是他们夺走了自己的家乡,如果不走,不离开家乡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作者当时,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发誓:一定要解放家乡,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把对土地重新获得自由解放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