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优美句子
2023-08-09 07:33:24至理名言个性励志签名
2023-08-16 06:05:28关于时间的励志句子
2023-08-01 06:18:16有关于创新的名言
2023-08-09 01:53:22经典励志言语 名人格言参考
2023-08-01 14:05:45绝境励志格言精选
2023-08-03 19:42:28坚强地走过生活为题目的作文
2023-08-11 12:22:11石家庄驼梁景区导游词
2023-08-08 09:47:06高考作文优美句子
2023-08-09 07:33:24崀山导游词讲解技巧
2023-08-18 09:33:17动物谜语笞案
2023-08-09 05:37:40
关于陶行知的名言
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陶行知名言
1.教育是立国之本。
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3.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4.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7.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8.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9.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10.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1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13.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17.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18.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19.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20.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2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2.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23.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24.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5.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2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28.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29.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