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撞鬼趣闻美文
2023-08-01 06:09:49美文:随心录
2023-08-11 16:18:58美文故事:被迫的妥协
2023-08-06 17:21:41忆乡情经典美文
2023-07-31 23:43:08我愿给你举世的温柔美文欣赏
2023-08-16 04:25:33美文欣赏:中彩那天
2023-08-08 18:16:47飘自比利牛斯的圣歌美文
2023-08-02 21:12:48撞鬼趣闻美文
2023-08-01 06:09:49美文:随心录
2023-08-11 16:18:58美文故事:被迫的妥协
2023-08-06 17:21:41忆乡情经典美文
2023-07-31 23:43:08
美文赏析:岱在闺中
美文赏析:岱在闺中
二十多年前,我出生在菜籽湖畔的一个雨棚下,天空烟雨朦胧,不时总有几注雨水沿着屋顶的瓦片和塑料雨棚滴落在屋檐下的大小不一的破瓦罐里,伴随着清脆的声响,“叮哒-叮哒-叮叮-哒哒”断断续续的像极了古代“铜壶滴漏”的意蕴,又像是要为我和一曲乐章。自那以后对着雨天有着说不出来的感情。
稍大一些的时候,爷爷告诉我,当年你这小家伙出生的时候龙王顶招云,像当初十小姐出嫁一样。那个时候的我便很好奇的问:世上真的有四海龙王呀,你说的是东海龙王吗,十小姐又是谁呀?爷爷笑着捋捋下巴短短的胡须,摸着我的头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后来,父亲成家立业,也便和爷爷分开生活,可是当年的那个疑问一直伴随着懵懂不断前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趴在自家的走廊护栏上、踮起脚尖眺望见远方有一处黑蓝色的山体躲在沙树林的后面。午饭空闲,我便和母亲打开了话匣子,才得知我生长的地方还有这一座山体-岱鳌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走进了高中时代,那时候班级同学饭后和课下的谈资便是当年招生简章上的第一句话:巍巍岱鳌山,幽幽菜籽湖。戏谑的话语中间,让我更对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有了份敬畏之感,大家伙想去岱鳌山走一走的冲动更是溢于言表。内心掩不住的激动仿佛在告诉我不久后的到访是要揭开以往那个谜团。
高考后不顾家人“岱鳌山经常有豺狼吃小孩”的吓唬,又是一个烟雨天我和几位小伙伴一同前往这座神奇的山。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去见山,一路上我们七嘴八舌的和司机了解了一些关于岱鳌山的由来。原来爷爷当年口中的龙王真的是东海龙王,十小姐是东海龙王的十小姐,因为她因恨龙王将自己钟爱的凡人石巴变成了石块,便领着随从永驻人间。
穿越了四十分钟的农田和水库,司机将我们送到了山前的水泥路边,丢了联系方式便调头离开,开始了下一趟生意。踏上相互间隔的水泥路和泥泞小路,透过葱葱郁郁的树叶和雨后山前袅袅的烟雾,远眺岱鳌山的总体形态,有一列奇异的怪石,前为矫形,中为箱状,后为人态,很像旧时闺秀出嫁的浩荡队列。这也就不再难以理解有那样的传说了。
沿着修好的水泥路一路向前,我们来到了一座庙宇前,庙前的粗壮的大树上系满了红的绿的绸带,便可预见这里常年香火鼎盛的'景象。行走至此已近晌午,寺庙中的道姑见有一群孩子到来,便也出来相迎,我们说清了原由,道姑便也席阶而坐和我们侃侃而谈,话语间我们了解到这里叫“三贞庵",原名"小围静土庵"又名"三圣庵",是清代宰相张英的三氏祖姑,姐妹三人修行至此,三姐妹弘扬佛法广施善行,圆寂后百姓为感其恩,将三人修成佛像,世代供奉。随后也领着我们进入庵内,见证那雍正年间,十世孙张廷玉重修庙宇时并亲自作的《重修三贞庵记》刻碑记载。介绍完毕转身进了厨房,拿了些喷香喷香的锅巴给我们解馋,以慰腹中饥饿。匆匆吃完锅巴,我们便沿着庵边的石阶向上攀登,年久失修的石阶上早已沾满了落叶,轻手拂去透过表面的叶子便可明晰它的峥嵘岁月。虽不及黄山之秀丽,泰山之巍峨,但岱鳌山有着不可言语的灵动,而且是在瞬息万变之间,峰险石奇,无不尽显诗情画意。除去山间的灵动之美外更多的心间的人文之魅。这里映存着美学大家朱光潜的青少年时光和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的祖墓地。这里也是解放前是新四军、游击队红色革命根据地。我国著名法学家周新民的家乡就在龙王顶山下的陡岗村,著名民主人士章伯钧、光升均出生在岱鳌脚下,这里还埋葬着为革命光荣牺牲的朱锦铭、李景堂等众多烈士墓,出过郑日仁、张亮侯、陈雪吾、马哲聪、荣大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大学时无意中接触到淮军骨干将领吴长庆之子吴宝初的咏岱鳌诗:常恐好景人不识,诗心山色共争奇;谁知路绝云深处,犹有好山诗不知。短短几句,却道尽了岱鳌的“大家闺秀”气质。随着近些年来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每次回家总能够见到不同的景象---美学大师故里的招牌高高举起,沿街的墙面上更是早早的规划起了地方名人简介,商户们也在积极的谋划着自家农家乐的发展。前些时日,从朋友处得知,政府对于岱鳌山的开发时隔四年有了新的资金倾向,规划中的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更是即将在此叩开岱鳌山的深闺大门,心中好一阵欢喜。相信在不就的将来,“岱在闺中”将成为一种历史,在呼吁积极引导旅游开发和乡村扶贫相契合的同时,我们更乐见于经济和生态齐头并进,让这片“皖中小桂林”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惊艳于世人,鳌名千里已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