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年终总结

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年度工作总结

2023-08-01 23:43:54 高考在线

  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工作总结(一)

  20xx年,我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这个主题,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攻坚破难,赶超进位”的工作基调,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按照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要求,突出抓好“急难险重”工作、民生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急难险重”工作进展顺利

  1.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场平工程已经完成,已征集到4000件文物,采集了100余人口述历史音像资料,文物展陈设计和招标等正在加快推进。

  2.第七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按照要求成立了我市筹备委员会及相关工作机构,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启动了活动场馆改造工作,完成了总体方案报批,形成了演出方案。

  3.牵头实施的创省级文明城市“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组”工作全面完成。

  (二)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显著

  1.民生工程任务全面完成。一是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二是9个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社区书屋全面建成;三是每月举办了一场“攀枝花讲坛精品讲座”;四是举办广场“大家唱”180场、“大家跳”240场;五是完成621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六是超额完成地面数字电视用户发展任务,新发展用户2.6万户;七是广播“村村响”工程建成30个村级广播室;八是全面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其中:农村4224场、社区792场、学校484场;九是新建成180个城市应急广播接收终端。

  2.公共文化服务亮点突出。一是由市图书馆承担的文化部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是全国47个、四川省2个入选示范项目之一,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率先探索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二是整合了应急、人防、气象、公安、卫生、防震减灾等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城市应急广播工程,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视和肯定,被认为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攀枝花模式”,正在全力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副市长张敏应邀在CC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论坛上进行专题交流发言。三是由于我市广电公共服务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在第12届“四川电视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论坛上,我局受邀做了专题发言,是组委会邀请在论坛发言的唯一的地市级广电行政主管部门。

  3.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开展了第三届全民读书月、第四届《金沙放歌》活动;到盐边县新九乡、米易丙谷镇,仁和同德镇等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当地农民群众送去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书写春联、拍摄幸福照等;2013年共组织群众性演出48场、美术(书画)展览等6场;开展“周日写生”52次、“摄影艺术沙龙”10次;专业院团完成公益性演出61场、各类重大演出项目13项。尤其是举全系统之力,成功承办“2013年春节团拜电视文艺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许。

  (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

  1.文艺创作成果丰硕。一是油画《雪域之路》获得首届四川文华美术奖作品展二等奖。二是参加全省群星璀璨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20件作品获奖。三是在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上获得了3个银奖、2个铜奖。四是《傈僳欢歌》获得四川省首届群众广场舞大赛银奖和组织奖。五是小品《明年夏天去看海》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表演奖4个一等奖。六是长篇小说《一个说纳西话的人》获第五届四川民族文学奖。七是重点创作了剧本新编现代川剧《朱德与雷云飞》和儿童音乐剧《金沙童话》,均已完成初稿创作,拟推荐参加省文化厅“重点剧目签约”。

  2.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一是攀枝花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启动。截止目前,全市共普查国有单位1415家,共调查到6700余件历史文物。二是完成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西祝寺、湾丘“五·七”干校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三是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工作,市政府核定公布了攀枝花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四是配合省文物局对我市金沙江水电站、成昆铁路线(米攀段)扩能改造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了文物调查。五是启动了503地下战备电厂、十三栋纪念广场等重点文物保护的储备工作。六是完善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攀枝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草拟完成,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专项补助资金。七是组织开展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申报了仁和区大田镇板凳龙、笮山锅庄2个项目。

  3.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评估定级工作全面完成。开展了对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根据国家文化部公示结果,市图书馆保留国家一级馆,米易县图书馆由二级馆晋升国家一级馆,盐边县图书馆从三级馆晋升国家二级馆,仁和区图书馆从无级别晋升国家二级馆。完成第一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对全市176家乡镇和社区进行了认真评审,最终我市自评一级综合文化站(社区)13个;二级综合文化站(社区)21个,三级综合文化站(社区)20个,已上报省文化厅。

  4.广电媒体阵地建设得到加强。一是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全市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幸福攀枝花”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宣传报道活动,做精了《攀枝花新闻》等新闻品牌栏目;做强了《新闻天天看》、《小科帮忙》等民生栏目;举办了“首届迎春庙会”、“小科帮忙七夕高端相亲汇”、“唱响攀枝花群众歌唱大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广电媒体活动。三是组织参加了云贵川三省毗邻11市州广播影视媒体六盘水市和楚雄州的协作会和采风活动,我市在“广电媒体传播力建设”、“广播电视融合发展”作了交流发言。四是市广播电视台200平方米演播室建成投入使用,购置了高清电视现场直播车、应急广播指挥车,媒体装备水平得到提升。五是组织参加了2011、2012年度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我市有23件获奖,其中:优秀奖5件、提名奖18件。特别是电视综艺节目《列兵日记》被推选参加全国广播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

  5.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和数字化改造工作全面推进。开通了高清电视和3D数字电视节目,新增数字电视用户14446户,其中高清用户3459户,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98%,即将开展互联网数据服务等增值业务。

  (四)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1.积极打造苴却石产业。一是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苴却砚文化产业暨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拟设立扶持苴却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关于加快推进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攀枝花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即将出台。二是苴却砚文化产业园、苴却砚文化艺术城、苴却砚特色小镇等纳入了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苴却砚等文化产品先后在“非遗节”、东盟博览会、“西博会”、“文博会”等进行展示和交易,苴却砚“千砚工程”获得了各界好评。四是积极申报仁和区苴却砚园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五是加大对苴却砚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为苴却砚企业争取到省级宣传推广费用 220万元,加大在省级以上媒体的宣传。

  2.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引进取得成效。成都开源包装纸箱生产线项目投产,横店影城正式营业,成都融昇影立方院线成功签约等,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

  3.文化产业取得良好效益。据最新统计,我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29亿元,产业增加值14.4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95%。

  (五)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1.执法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暨“三化”建设工作达到省厅检查验收标准,市、县区执法队伍基本配备了办公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执法用车等。执法队伍“岗位大练兵”活动全面完成,参加全省“首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业务技能大赛”,获得总成绩第8名,执法办案第3名。

  2.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先后开展了知识产权保护、查处违法违规演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扫黄打非”、“创建文明城市”、打击非法“网络共享”网站及产品、广电广告专项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取缔无证经营游商41家、单位29家次、演出经营活动3次,取缔黑网吧14家,立案查处和当场处罚案件99起。

  3.开展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在第二届四川省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中,我局被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表彰为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被授予“示范单位”称号。在第三届创绿活动中,已完成“绿色指数”专家考评工作。

  4.强化广电安全播出和电影放映管理工作。全年无安全播出事故发生,电影放映秩序规范,积极稳妥完成了乡(镇)、公社老放映员遗留问题解决工作。

  (六)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1.开展以学科带头人为重点的人才选拔培养,着力打造“文化名家”工程,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1人被评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被评为后备人选,5人被评为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被评为市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推荐了12人参加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评选,引进了2名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全年有25人晋升中高级职称。

  2.通过调研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初步形成了《攀枝花市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将成为推进全系统文化高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四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开展了纪检监察系统“三项建设”活动。

  3.为激发创作活力,促进文化精品生产,传播文化正能量,加大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启动了攀枝花本土文化和地方文献传播工程,并召开了杨斌、普光泉等本土艺术家、作家作品研讨会,对推出作品、推出人才、激发本土人才创作热情起到了促进作用。

  4. 2名援藏干部在木里县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接收了2名木里藏区广电专业人员到我市短期培训;组织了15名文化专业人才分别赴凉山州三个贫困县支援文化建设。

  一年来,办理了人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和提案20件,办理满意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绿化、档案达标管理、安全、保密、信访、人民防线建设等各项工作目标。我局荣获全市“挂、帮、包”工作先进集体、维稳工作先进单位、群众信访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共产党攀枝花执政实录》编撰先进单位、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单位等荣誉。

  (七)存在的不足

  一是面对发展机遇,文化自信还显得不足,工作还不够大胆。二是面对困难,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的创新还不够,解决困难的办法还不多。三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为我市文化事业产业加速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

  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的研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了扎实推进*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市文化建设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为我市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文化建设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建设中的作用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高地,为我市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增添了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为了加快推进区域性文化高地建设,我市文化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文化发展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市对文化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包容性政策环境还没有形成。在文化机构设置、文艺人才培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扶持政策还不够宽松和谐。如: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力度还不够大。

  (二)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要加大。除了在建的四川三线建设博物馆以外,我市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缺乏明显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市图书馆、市文化馆、湖光剧场等文化设施建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年久失修、设施落后、安全隐患突出,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文体广场数量少、面积小、功能单一,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影响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广电设备装备水平低,节目制作的能力达不到上级的要求,对我市的城市形象塑造和对外宣传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断层严重、门类不齐、人心不稳、流失严重、基层文化人才奇缺等问题,过去由我们自己培养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我市文化人才队伍迫切需要改善结构、提高层次、稳定人心,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上加大力度,畅通人才上升的渠道。

  三、20xx年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文广新工作要以市委九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为总要求,以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民生工程等为抓手,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培养文化名人名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一)全面推进“急难险重”工作

  1.全方位推进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力争2015年3月4日建成开馆。

  2.举办好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展示四川文化气派,体现攀枝花文化特色。

  3.加快推进苴却石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苴却砚文化园区建设,拓展并规范产业示范基地及完善产业布局,强化苴却石资源管理与科学开采,扶持龙头企业,促进相关边际产业的融合发展。

  4.积极推进以市中心图书馆、市文化馆、大剧院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选址等前期工作。

  5.筹办好云贵川三省毗邻11市州广播影视媒体协作会暨异地采风活动,进一步增强区域间广电媒体的交流学习和跨区域宣传力度。

  (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继续实施好民生工程。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继续全部免费开放。免费开放6个图书馆、6个文化馆、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博物馆纪念馆和美术馆。二是举办好每月一期的“攀枝花讲坛”精品讲座;三是开展好广场“大家跳”、“大家唱”活动。全年举办“大家唱”180场,“大家跳”240场。四是全面完成6292场农村、社区、学校公益电影放映任务。五是大力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采用地面数字电视方式,解决5000户农村群众收听收看本地市、县(区)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六是新建50个广播“村村响”工程。七是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解决边远农村地区4000户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八是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广播二期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功能完善、影响广泛、作用突出的应急广播体系。

  2.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社会化管理等,按照《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实施规划(2013——2015)》的要求,高标准构建以县级为枢纽、乡级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

  3.丰富基层文化生活。送文艺演出到基层60—100场,加大送书画(书法)、摄影展览到基层;派出文化辅导员到基层,指导乡镇、村、社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好春节期间送文化下乡和送春联、第五届“金沙放歌”、第四届全民读书月等群众文化活动。

  4.加大文化艺术创作力度。以举办第七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为契机,加大群众文艺创作力度,提高文艺节目创作水平,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牌,创作一批文艺、书画、摄影等作品,促进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

  5.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根据国有单位文物收藏调查情况,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建立文物登记卡,登录软件。完成我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完成开展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保护、挖掘、整理等工作;开展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

  (三)继续加强广电媒体建设

  一是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媒体,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宣传水平和节目质量。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攀枝花良好形象。三是组织好四川省第三届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四是继续通过举办 “七夕相亲汇”等广电媒体活动,扩大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五是力争实现市广播电视台采编播设备及网络全面数字化升级改造,将新闻综合频道打造成高清频道,并实现800㎡演播厅装修改造。

  (四)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以苴却砚产业为龙头,扶持文化产业新业态,继续加强已纳入攀枝花市重点文化产业的39个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一是以苴却石产业为龙头,推进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和印刷复制产业、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形成“5+ 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增加我市特色产品的文化内涵,把苴却砚、钛金属纪念品、国胜茶、何首乌茶等作为重点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文化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适合我市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生产力。促进机关职能转变,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

  (六)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力度,开展“扫黄打非”、网吧、综合娱乐场所、演出市场、出版印刷、电子游戏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深化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进一步净化荧屏声频。提高传媒机构、文化遗产保护、电影放映、安全播出、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管理工作水平。继续加强对县(区)行政许可、法规培训、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平安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七)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留住优秀人才,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二是用够用活用好现有的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的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三是加快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促使其健康成长,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选拔第二批援助木里藏区干部,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同时,认真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反对“四风”。继续做好维稳、信访、计生、卫生、人民防线等各项工作,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工作总结(二)

  20xx年度,我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上级主管部门党的十八大安全播出指示和各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精神,把确保十八大、防范安全播出事故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狠抓安全播出管理,让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节目。2012年我市各播出单位共播出各类节目41148小时,共组织安全播出培训660人次,应急演练5次,组织安全播出大检查4次,不定时抽查50次。特别是从11月1日至18日,在十八大安全重要保障期内,全局上下精心布置,严防死守,圆满完成了十八大安全播出任务,并实现了我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全年无事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一是市文广局充实加强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系统。二是完善了广播电视设备设施“三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广电设施安全实行“定址”、“定人”、“定类”管理。三是规范安全播出工作制度,在主要节假日和各重要安全播出保障期,依照省市局的要求,对辖区内播出机构严格执行零报告制度,圆满完成了“党的十八大”、“奥运会”、“元旦”、“春节”、“五个一”、“国庆”和等重大节日和会议的安全播出任务。确保我市安全播出全年无事故。

  二、落实措施防范到位

  今年来,我局根据总局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对我市广播电视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共组织了8次拉网式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对各播出机房、前端机房、发射机房、供配电机房等重点区域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细致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确保安全播出。

  在技术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播出工作人防、技防、联防一体化保障措施,先后完成了播出系统改造、有线前端机房改造、有线网络前端机房供电系统的改造及发电机组自动切换开关的配置,做好发射机、天馈线系统及发电机组等设备的接收和安装调试,改造总前端机房供配电线路,为确保我市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传输做了大量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确保广播电视自身安全,在重点部位设置专门闭路监控摄像头,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对各镇机房配置了UPS电源,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更新消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目前,什邡广播电视台各播出系统实现了对播出的信号具备监看、监听功能和切换功能,重要广播电视设施技防建设有明显提高。

  三、加强安全培训和演练

  为让广大用户看上放心满意的电视节目,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做到既经济、又安全、高效率、不间断地播出优质电视节目,我局在优质播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定岗、以醒目的标牌提醒机房值班人员做到安全优质播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除继续坚持检修制度、卫生清洁制度、交接班制度外,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制度基本涵盖了播出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了人人做事有章可循,出现事故有人负责。由于以上措施的实施,机房值班人员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对一般性故障都能及时发现、排除,不影响正常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