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关于李白经典古诗诗意及赏析
2023-08-08 19:58:59李白背诵的诗诗意及赏析
2023-08-04 10:40:42李白的诗诗意赏析内容详细
2023-08-02 14:40:45李白经典作诗意赏析
2023-08-09 06:42:25关于七夕的伤感爱情诗句
2023-08-10 16:12:07了无痕爱情诗歌
2023-08-18 10:39:52曾侯乙墓爱情诗歌
2023-08-16 04:54:42幼儿园春天一日教学活动方案五篇
2023-08-15 14:07:54傅雷家书影子读后感300字心得五篇
2023-08-17 07:52:18早安励志心灵鸡汤正能量朋友圈语录80句
2023-08-05 08:37:51关于李白经典古诗诗意及赏析
2023-08-08 19:58:59
李白学生必背古诗诗意及赏析
上留田行
《上留田行》这首诗是由唐朝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对一首诗诗意的探寻既不能求之过深,也不能失之过浅。求之过深,未免穿凿附会,而过浅又探寻不出其中的深意。
【原文】
上留田行
唐·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
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茔(yíng):坟墓。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huán)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孔子家语》载,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为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让:《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商:参星与商星。《左传·昭公元年》:相传黄帝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沉,住在荒山野林里,不能和睦相处,每天动武,互相讨伐。后来黄帝为避免两人争斗,把阏伯迁到商丘,去管心宿,也就是商星;把实沉迁到大夏,主管西方的参星。参宿在西,心宿在东,彼出此没,永不相见。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吴王寿梦一心想把君主之位传给他,于是吴王的其他几个儿子都主动放弃了继承权。但是季札辞让了。于是他的哥哥诸樊、余祭、余昧弟兄几个商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最终传给季札,可是季札最终还是没有继位。于是,三哥余昧死后,由余昧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季札封于延陵,所以称其为“延陵季子”。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尺布之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汉文帝流放,刘长途中绝食而死,民间作歌歌淮南厉王:“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诗意】
漫游来到上留田,田中孤坟高大又峥嵘。
墓中人你有多大的冤屈?千万年了坟上依然寸草都不生。
有的只是四边悲风,只有白杨树和风唱着令人断肠的歌。
借问:这是谁家的坟地?荒弃的是何人的墓穴?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上留田,马颈样的土堆堆已经被岁月抚平。
从前有孤儿两兄弟,弟死而兄不收葬,是同村人为小弟安葬并树起指引他归西的旌旗。
一鸟死后,众鸟都会哀鸣示悲,一兽亡后,群兽也知惊恐怜惜,那老哥真是鸟人!
死别苦,生离更悲,你听听恒山众鸟离别时的哀鸣就知道了,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
古有兄弟两人,日夜操戈战不停,后帝把他们分封在不能相见的地域,免得他们相斗,
孤竹君的儿子伯夷与叔齐都知道互相彼此让出国君之位.延陵的季子也是让出帝位给兄弟。
他们的高风亮节足以使人耳目一新。
相反,汉武帝对待淮南王可就不客气了,
当时的民谣唱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使人不忍听啊!
【赏析】
关于李白《上留田行》之主旨,普遍认为,此诗为刺肃宗兄弟而作。元代的萧士赟云:“此篇主意全在‘孤主、延陵,让国扬名,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数句,非泛然之作,盖当时有所讽刺。以唐史至德间事考之,其为啖廷瑶、李成式、黄甫侁辈受肃宗风旨,以谋激永王璘之反而执杀之,太白目击其时事,故作是诗。” 明代胡震亨云:“白诗有‘寻天兵,尺布谣’等语,似指肃宗之不容永王璘而作。”《唐宋诗醇》云:“萧士赟说得之,白之从璘,虽曰迫胁,亦其倜傥自负,欲籍以就功名故也。词气激切,若有不平之感……桓山之禽,盖白自比也。”今人多同意以上观点。唯陈沆认为此诗刺太子瑛被赐死事件。
此诗到底有没有寄托?寄托是什么?我们对一首诗诗意的探寻既不能求之过深,也不能失之过浅。求之过深,未免穿凿附会。正如薛天纬在《论李白诗研究中的泛政治化倾向》中所说:“论者在探求作品的政治寓意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求之过深,言之过滥,遂出现一种泛政治化倾向。这种倾向会把人们对诗意的理解引入歧途。”而过浅又探寻不出其中的深意。所以,在考证此诗之前,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李白乐府诗的一些相关特征。
胡震亨在《唐音癸鉴》中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考李白之所有乐府诗,其“从古题本辞本义妙用夺换而出,离合变化,显有源流”。也就是说,李白的乐府首先是与古题本事有关的,他“沿用旧题,这些诗篇在内容、气氛方面都与旧题本事、本辞及前人作品有密切联系,乐府诗在思想内容上或多或少受原题古辞的制约”。 其次,李白的乐府又不似东晋之单纯叙述本事者,而是“夺换而出,离合变化”。因此,以李白之天才,承其意而已,又何必如王琦所认为的“太白所谓弟死不葬,他人举铭旌之事,与《古今注》所说不同,岂别有异词之传闻?”,宜乎安旗讥“王说太泥”。
夜坐吟
《夜坐吟》是乐府旧题,这首《夜坐吟》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歌咏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当建立在双方了解,情投意合的感情基础之上。诗作表现了诗人进步的爱情观,爱情理念。
【原文】
夜坐吟
唐·李白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注释】
夜坐吟: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鲍照《夜坐吟》云:“冬夜沉沉夜坐吟,含情未发已知心。霜入幕,风度林。朱灯灭,朱颜寻。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此篇拟之。
冰合井泉:谓井水冻成冰。
缸:灯盏。
青凝:青色的火焰似凝住一般。全诗校:“一作凝明。”
从:通“纵”,任凭。
【诗意】
冬夜夜寒直觉得夜里漫长难熬,有人沉吟,久久端坐在北堂。
寒冰将井泉水冻合,月光闯入她的闺房,
闺房里金缸上蜡烛光摇摇晃晃,灯光青暗,照着她悲啼的苦颜。
金缸上蜡烛灭了,她哭泣得更厉害。
掩一把泪水,听我在窗外歌唱。
歌中有声,她有情。
情声合,两心不违。
但有一语不如意,任你唱上一万曲,只有梁尘飞,她的心不动!
【赏析】
《夜坐吟》是一首乐府诗题,始自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诗作《代夜坐吟》,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音。
霜入幕,风度林。
朱灯灭,朱颜寻。
体君歌,逐君言。
不贵声,贵意深。
而李白的这首《夜坐吟》则表现了诗人进步的爱情理念。
诗的前两句“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表现了少妇满心悲苦,独坐闺房,愁眉不展,心想情郎,寒夜久坐北堂,更显得冷清和孤独,心境何等凄凉。“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这两句诗透出一个“冷”字。井水泉水皆结冰水,灯光月光皆为冷光。金缸青凝在此指灯盏凝明。月光照进闺房使少妇的心境上平添了几分凄凉。爱情应当是炽热,欢乐,甜蜜,温馨,但是主人公的心情却是冷漠的。青灯照孤影,心儿格外悲。妾身的命运,何谓悲上悲?
接下来一组短句使得悲凉之意迸现,似乎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灯盏灭意味着爱情的火焰即将熄灭,失去爱情的婚姻必然涕泪涟涟。“啼转多”,说明悲痛的心情骤增,必然唤起对失去爱的回忆。听君歌唱,心情惆怅,强忍泪水别从腮边滑过。有情投意合“情声合”和心心相印“两无违”已是自然而然。然而爱情的道路不全是铺满鲜花,一路阳光,而也是荆棘密布,充满曲折,泥泞,忧伤和悲哀。“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的意思是说,你的歌声有一句不合我的意,任凭你唱得如何动听,即使是绕梁三日美妙的歌声也是没用的。正所谓道路是曲折的,爱情才是永恒的。
望庐山瀑布
广为人知的《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首诗中的第二首,为七言绝句,而另一首五言古诗流传就没有那么广了。
【原文】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2.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
3.南见:一作“南望”。
4.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5.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6.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7.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8.“半洒云天里”一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9.造化:大自然。
10.江月:一作“山月”。“江月照还空”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11.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12.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13.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14.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15.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16.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17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18.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19.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诗意】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
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第一首无言古诗,其诗意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第二首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李白笔下的香炉峰是如此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