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数学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模板

2023-08-04 20:12:51 高考在线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模板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正确理解三个关系式之间的联系.

(二)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乘法求总价,推导出用除法求得另外两个量.

难点:揭示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4×5=         21×3=          13×7=

70÷14=        63÷3=          91÷7=

70÷5=         63÷21=          91÷13=

32×4=         12×6=          15×8=

128÷4=        72÷6=          120÷8=

128÷32=        72÷12=          120÷15=

(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提醒一下,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无序,老师要选择有序的板书在黑板上)

生: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同学们能牢固掌握学过的数量关系,下面老师出一道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大家来思考.

(二)学习新课

1.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投影出示讨论题:(几个题都用这个讨论题)

(1)题目中已知哪些量?求什么量?

(2)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说出数量关系式.

通过讨论,根据问题回答.老师把学生说的列式板书在黑板上.

34×8=272(元)

使学生充分认识:34元是单价;8是数量;272元是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下面老师把(1)题,已知和所求改变一下,请看(2)题.(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2)学校鼓乐队买8个鼓用了272元,每个鼓多少元?

投影出示讨论题: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每个人都参与.

(可以多请几名同学回答,尤其是中、下等同学,要多给他们机会)

生:已知“买了8个鼓”是数量,“用了272元”是总价.求“每个鼓多少元”是单价.也就是: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

列式:272÷8=34(元)

(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按老师说的要求,把这个题目再改编一下,注意听.

如果这道题的总价不变,把问题(单价)改变为条件,把数量改变为问题.

请同学思考片刻,组织一下语言,把这道应用题叙述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把事先写好的(3)题贴在黑板上)

(3)学校鼓乐队买鼓用了272元,每个34元,买了几个鼓?

投影出示讨论题:

(根据讨论题回答,请一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看他们是否掌握了)

(生:已知总价是272元,单价是34元,求的是数量.)

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979÷34=8(个)

师:通过上面三个题目,你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总价,用乘法计算;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单价,用除法计算;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出数量,用除法计算.

总之,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三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容易想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巩固反馈

请同学利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由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列式:35×4=140(千米)

(2)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这辆汽车由胜利村到县城要用多少小时?

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列式:140÷35=4(时)

(3)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列式:140÷4=35(千米)

(订正时,老师板书)

下面请同学打开书第75页,练习十六第1题.谁知道每题括号里绿颜色的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老师要求学生请在书上填写.(订正时老师板书)

(1)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2)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3)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题.(出示)

(1)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8小时生产多少双?

提出问题再解答,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读题并补充问题.老师填在黑板上.

关系式: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列式:32×8=256(双)

(2)把上题改编成求时间的应用题.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编,然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计划织256双,需要几小时?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列式: 256÷32=8(时)

(3)把上题改编成求工效的应用题.

(要求自己独立思考,编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看谁最快)

一台织袜机8小时织儿童袜256双,平均每小时织儿童袜多少双?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列式:256÷8=32(双)

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今后可以应用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乘法、除法应用题.

作业:看书第73页.

小资料

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c÷a=b或c÷b=a(a,b都不等于0).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数c平均分成b份,也就是求相同的加数a.二是求数c里面含有多少个a,也就是求相同加数a的个数b.至于求一个数c是另一个数a的多少倍,实际上也是求c里含有多少个a;已知一个数的b倍是c,求这个数,实际上就是把c平均分成b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模板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 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   学生动手画

3、   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   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 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模板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五、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模板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具准备

演示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12×14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或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个座位。

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设计

1、小黑板。

2、“五”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或26×21

笔算,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个座位。

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模板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质疑: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谁大谁小?

小结: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理解并记住这句话: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提示: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1、安排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的问题讨论,加强学生于对图形面积的理解。

2、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五、作业:教材第44页第1,2,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