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高考数学高分学习方法分享
2023-08-10 00:21:27初二数学函数知识点积累总结
2023-08-12 12:53:24数学教学个人分析计划范文
2023-08-13 07:41:27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最新例文
2023-08-08 22:23:05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2023-08-03 02:14:11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
2023-08-05 17:37:25花的学校补充习题答案
2023-08-17 01:31:54高考数学高分学习方法分享
2023-08-10 00:21:27初二数学函数知识点积累总结
2023-08-12 12:53:24为人民服务补充习题答案
2023-08-13 23:32:20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整理总结
小学数学总复习整理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即:S=ah÷2。
【3】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梯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4】画图说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3)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面积=πr×r=πr2。即:S=πr2。
16、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C=πd
C=2πr
r=d÷2
r=C÷2π
d=2r
d=÷π S=πr2
S=π()2
S=π()2
17、常用数据:
常用π值 常用平方数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0
6π=18.84
7π=21.98
8π=25.12
9π=28.26
10π=31.4 12π=37.68
15π=47.1
16π=50.24
18π=56.52
20π=62.8
25π=78.5
32π=100.48
2.25π=7.065
6.25π=19.625 112=121
122=144
152=225
252=625
立体图形【认识、表面积、体积】
1、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
3、圆锥的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点、一条高。
4、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5、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6、圆柱和圆锥三种关系:
(1)等底等高:体积1U3
(2)等底等体积:高1U3
(3)等高等体积:底面积1U3
7、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2)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
(3)圆锥体积比圆柱少,
(4)圆柱体积比圆锥多2倍。
8、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锥1、差2、柱3、和4。
9、立体图形公式推导: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何关系?(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底面周长x高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般得到一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2】我们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是把圆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一种立体图形(近似的)进行推导的,请你说出这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与圆柱体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1)把圆柱分成若干等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2)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即:V=Sh。
【3】请画图说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找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和空圆柱各一只。
(2)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发现三次正好装满,将圆柱里的沙子倒入圆锥中,发现三次正好倒完。
(3)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即:V=Sh。
10、立体图形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体积:V=Sh
(二)图形与变换
1、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转等,在变换位置时,每个图形的相应顶点、线段、曲线应同步平移,旋转相同的角度。
2、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它的大小时,通常要使每个图形的要素,如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等同时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3、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经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三)图形与位置
1、当我们处在实际生活及情景中,面对教短距离时,通常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具体位置。
2、当我们面对地图、方位图时,通常用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东……来描述方向。再结合所示比例尺计算出具体距离,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资料
一、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_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量关系简明的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
(1)常见的数量关系
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s=vt
v=s/t
t=s/v
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a=bc
b=a/c
c=a/b
(2)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 =a-b-c
(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中位线用m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b)h/2
s=mh
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d=2∏r
s=∏ r2
扇形的半径用r表示,n表示圆心角的度数,面积用s表示。
s=∏ nr2/360
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
s=2(ab+ah+bh)
v=abh
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底面周长c用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s=6a2
v=a3
圆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长用c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
圆锥的高用h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v=sh/3
3 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
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在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时,除数一般写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号或者减号,要先用括号把含字母的式子括起来,再在括号后面写上单位的名称。
4将数值代入式子求值
把具体的数代入式子求值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先写出字母等于几,然后写出原式,再把数代入式子求值。字母表示的是数,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同一个式子,式子中所含字母取不同的数值,那么所求出的式子的值也不相同。
小学数学复习参考资料
1.代数式与代数式的值
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用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包括括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3+5,4a,a+b。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看作是代数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由于代数式的值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所以说到代数式的值时,必须指明当字母是什么数时的值。如当x=6时,代数式2x+3的值是15。
2.等式与等式的性质
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可以分为三类:
(1)恒等式。在等号两边的`代数式中,它含有的字母无论取什么值,都能使两边的值相等。例如:3+5=8,a+a=2a等,都是恒等式。
(2)条件等式。在等号两边的代数式中,它含有的字母只有取某些值时,等号两边的值才能相等。这样的等式叫做条件等式。例如:2a=6,只有当a=3时,等号两边的值才能相等,所以是条件等式。
(3)矛盾等式。在形式上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但实质上无法使等号两边的值相等。这样的等式叫做矛盾等式。例如:a+1=a+2,就是矛盾等式。
对于恒等式和条件等式,有以下基本性质:
(1)等式两边可以调换位置(对称性)。也就是说,如果A=B那么B=A。
(2)等式中,相等的量可以传递(传递性)。也就是说,如果A=B,B=C,那么A=C。
(3)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说,如果A=B,那么A±m=B±m。
(4)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说,如果A=B,那么Am=Bm,或
,(n≠0)。
3.方程、同解方程与方程的同解定理
在中小学,通常都把方程描述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方程也可以和等式一样分为三类。
(1)恒等方程。无论未知数取什么值,都能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例如:x+x=2x,就是恒等方程。
(2)条件方程。它含有的未知数只有取某些值时,方程两边的值才能相等。例如:2x=6,只有当x=3时,方程两边的值才能相等,所以是条件方程。
(3)矛盾方程。无论未知数取什么值,都不能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例如:x+1=x+2,就是矛盾方程。
一般地说,所谓解方程,就是确定这个方程是否有解,如果有解,则求出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