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练习课教案
2023-08-15 00:34:40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教案
2023-08-02 05:11:15一年级数学上册准备课教案范文
2023-08-18 05:04:59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文案
2023-08-07 06:30:47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最新例文
2023-08-08 22:23:05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2023-08-03 02:14:11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
2023-08-05 17:37:25企业员工入党申请书最新版五篇
2023-08-03 04:22:58山东往届高考满分作文800字五篇
2023-08-14 13:44:31电子版个人简历模板(通用版)范文五篇
2023-08-08 08:13:39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练习课教案
2023-08-15 00:34:40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模板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难点: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周末,阳光明媚,很多爸爸妈妈相约带小朋友一同去郊游。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看,这么多人一起玩多开心呀!他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得把这么多人分成两组。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呢?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师:分成两组做游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把分类的结果用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信息。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分类计数,体验分类统计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获取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素材。】
(二)展示学生分类结果,引导学生评价交流。
1.呈现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多样,例如: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2.适时纠正学生的.计数错误
总会有学生出现计数的错误,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计数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
先让数错的学生说说为什么数错了,再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数才不会漏数,不会重复数,不容易数错呢?
指导学生可以边数边做标记,数完之后可以再数一遍等。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数清楚数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活动,在分类过程中进行细致地计数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对比研究,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师:哪种呈现方式最简洁最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分类的结果?
引导发现:用数字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简单,最清楚。
4.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1)教师选取学生优秀作业呈现在黑板上,指定一名学生说说是怎么完成统计表的。
(2)教师板演绘制简单统计表的过程。
(3)学生模仿教师用统计表重新记录分类计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表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三)根据数据提出问题,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教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学生的分类结果分开呈现。
3.逐一出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
师: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能根据分类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同样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类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一致,分类结果就一致;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
4.师: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体会: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据蕴涵的信息。】
(四)即时练习,巩固新知
1.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觉得哪种分类方法好?
学生可能根据游戏的公平性来选择,可能会偏向于男女人数相等的分类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交流。
2.师:还可以怎么分呢?把你的分类方法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教师对表格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的学生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再次体验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时也起到了练习巩固的作用。】
(五)回顾整个统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说一说分类活动的全过程。
2.教师小结:先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再数清楚数量,然后制成统计表,最后观察表中的数据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阶段小结时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学生交流得越深,知道得就越多,有利于后面练习的开展。】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学生很可能会按男女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类,但是计数活动会比较困难。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计数结果可能会不同,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数才不会错。
计数活动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表格填写的难点在表头的设计,学生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自选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并独立完成计数和统计表的填写。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可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
3.完成练习七第7题
(1)(2)两小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3)(4)两小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集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数据蕴涵的信息。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理解数据的意义,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标准。】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模板2
一、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本学期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将拓展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学习数概念的根本。本单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同时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
数的认识、解决问题和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三部分内容。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感知计算单位“个”、“十”、“百”,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读写,而其中数的组成、数位意义的理解等概念又是读写的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
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拐弯数”)。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4的百数表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五、教学策略及实施:
1、主题图:
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教学时,可以课件出示“百羊图”,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只羊?引导学生得出比20只多得多。
(2)再在图上圈出10只羊,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标准,学生再估起来就会好一些了,学生初步认识了100,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例1教学“数数”:
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在教学中,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小棒,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数:先一根一根的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的数,数到100,将10捆捆成一大捆。在数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也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拐弯数”是本课及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孩子们往往数到几十九时,后面一个数是多少,究竟是几十就会错误百出。为了突破“拐弯数”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当数到五十九时,提问:“下一个数是多少?”如还有学生不清楚下一个数是六十时,引导他们看小棒,有5捆小棒和9根小棒,再添上1根,即9根+1根=10根,10根就又可以捆成1捆了,5捆+1捆=6捆,也就是60。接着继续数到七十二,让学生边动手数边说一说六十九后面是多少,为什么呢?……一直数到九十九添上1是一百。
还可以利用计数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如从计数器上拨出五十九,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9,提问:“个位上再添上一个珠子是多少呢?”边拨珠子边引导学生认识个位上9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是10颗珠子,要满十进一,即向十位进一,十位上5颗珠子再添上1颗就是6颗珠子,表示6个十是60。无论是数小棒的方法,还是借助计数器拨珠子的方法都是引导学生直观认识并理解当数到几十九时,再接着数就要满十向前面的一位进一。
在直观数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脱离小棒,抽象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教学形式可多样,如让学生对着数、互相倾听、启发、评判。两人活动时,还可随便从一个数开始,接着往下数。又如,采用师生对口令的形式。生:“八十八”。师:“八十九”。生:“九十”。师:“九十一”……
(与实验版教材相比,修订版教材在此只安排了例1,不再单独编排例题教学拐弯数,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同时,在教学10个十是一百的同时,强调了99添1是100,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这样做,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理解数的本质。)
3、例2教学“数的组成”
例2教学数的组成,分为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强了学生的认识。)
教学例2的关键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十”的意义。一定要充分利用小棒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而70根小棒可以捆成7捆就是7个十,即7个十是70。4捆小棒就是4个十,而剩余的6根小棒不够10根所以就不能捆成一捆,表示6个一。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既加深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4、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教材从记录数“三种颜色的纽扣的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等问题引入,突出了读数、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
100以内数的读、写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对数位的理解更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数出纽扣的数量,再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纽扣的数量(要几个十,几个一的摆),接下来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0、27、33(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7个一在个位上拨7,使学生在表达中深化对数位的理解)。这样通过数、摆、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既有利于突破难点又为读数与写数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把小棒图与计数器珠子图都贴在黑板上,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读数与写数。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的数量及表示的意义,再在对应的数位下写出来。(如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有7颗珠子表示7个一,就在个位上写2)。在写40时,要特别向学生说明当个位上一个珠子都没有时,就要在个位上写0。这样通过把计数器上的珠子图与相应数位写出的数结合起来(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并深入理解数位上数的含义。
教学100的读、写时,要充分利用计数器深化学生的理解。可以带领学生在计数器的个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9颗珠子后提问:“再拨丄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怎样拨珠子?”接着再在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出9颗后提问:“这9颗珠子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怎样拨呢?怎样读写呢?”
还要注意教学数位顺序时要强调从右边起,而读数写数时是从高位起,即从左边起。
5、例4教学“数的顺序”
例4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能根据数位的意义及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利用课件的演示,带领学生逐步探索例题中的有关规律,(如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等)。再结合例题中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并进一步探寻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找到相应数字的位置,也就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对百数表的探究非常有兴趣,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程度不同,往往有些学生意犹未尽。老师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细细琢磨,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写出来,再到课上来交流。这样做,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准备。
(由于在第七单元才正式教学找规律的内容,这里并没有用“规律”这一名词。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下。这也是修订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正式教学找规律之前或之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或增加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有所发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6、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
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分两个层次:
1、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棒图,可以直观的看出42与37的大小关系,4个十比3个十要多出1个十,也就是多1捆小棒,所以不用看另外的2根与7根就能够得出结果。
2、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计数器拨出42和37,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同样方法完成比较23和25的大小的教学。
3、展示学生比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7、例6教学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6是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根据《课标》精神安排的例题,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数感很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例5的学习已经能够准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而本例题则要使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是多一些、怎样又是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具体的比较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关键就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数数、比较等方法,直观感知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强对比,不断地体会、理解,增强学生的数感。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多一些”就是多的不太多,多一点点;而“多得多”就是多的很多,不是一点了。或让学生举例子比较说一说:如23比19多一些;而63就比19多得多。在学生直观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如15个蓝球比10个黄球多一些,而58个红球则比10个黄球多得多。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红球和黄球比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直接借助直观判断,也可以借助之前的比较直接推理。)给学生留出自由比较的空间。
8、例7解决问题
(例7是修订版教材新增加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在修订教材中,大大丰富了问题解决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各个领域。这是在认数部分安排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可以发给学生每人一张例7的珠子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学生们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来直观解决,在汇报交流中教师要加以肯定。再提问“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借助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问题,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引导学生把圈一圈、画一画的直观方法与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对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适当的优化。
9、例8“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本小节内容是为巩固数的组成、为学习100以内的口算作准备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把握教学要求非常重要。
(例8与实验教材相比,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原来是一图一加一减两个算式,现在用更实际的情境,借助一图四式呈现了4个有联系的算式,既与前面数的认识中的加减法的编排相统一(6~10的加减法、11~20各数认识中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更好的体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又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情境图后,鼓励学生发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应给予肯定,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概括“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加上几个一,结果是几十几”。
在练习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2+30=50,32—2=12情况,可以从数位的意义和数的组成入手,使学生理解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所以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计算32—2也是如此。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模板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
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模板4
内容分析: 空间与图形在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生活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陌生,为了便于掌握这一工具,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就编排了认识物体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数数比较,1到10的认识与相应加减法及分类,位置与顺序导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端,目的.是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和摆弄实物,感知并抽象出四种基本几何体的过程,着重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特征,再给出它们的名称,并能辨别与直观归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身边的几何体。在进行数学交流中体会生活中有数学,为后继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辩认出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和认真观察等活动,体会物体的形状特征,并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敢于探索,敢于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形体;送礼物的包装盒;实物展示平台、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盒礼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倒出来看看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礼物?
2、学生交流
3、这么多的礼物你能给分一分类吗?
4、小组合作分类
5、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6、小结引导出按形状相同分类。
二、体验探索、合作交流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师巡视。
b、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分开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会说: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方方正正,一组是像柱子一样的,两头圆的,一组是圆的球。)
c、提示概念(多媒体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
2、摸一摸,感知特点
a、动手摸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b、师概括,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新朋友的名字吧!
3、说一说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形状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的吗?
4、猜一猜:a:师说特点,生猜几何体的名称
b、小组内成员互猜。
5、找一找:在自己的物品中找两件与老师讲台上几何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6、请大家翻开课本,把今天学的这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上练习1、2
2、小小设计师:学生用各种形状物品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边搭一边说用什么形状做什么)并玩一玩。
一年级学生喜爱卡通人物智慧爷爷,抓住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导入,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情境中操作,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活动的体现。
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各种感官充分利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的理解。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交流。
在活动中感知,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做到面向全体。
在玩中说,既独立又自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最新模板5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十二的第1~4题、第6题,整理和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提示:
这节课主要是复习整理“11~20各数”的分成、意义等,有关计算不是重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3. 初步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熟练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练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生每人准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法、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谈话法: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下这几天我们都学会了什么?指名说。
师生补充评议。
师:这节课,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复习一下这些内容,这样能让大家更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是复习课,暗示他们体会复习课和新学课的不同处,体会复习整理课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学习效益”很好、“非常重要的课型”。
复习导入法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的内容。
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内容:认识11~20各数。教师板书:整理与复习
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刚才---同学的说他一口气吃了19颗糖,妈妈说她吹牛说大话。你们觉得这是真的吗?
学生猜测。教师回答:他吃的是一种很小颗粒的糖,你看,(教师展示)一小袋有10颗,另一小袋是9颗,一共是多少颗?
师:---同学的回答又准确又完整,我可以送你1袋糖。请下课后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二、探求新知
1.教学课本66整理与复习第1题“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出示第1题的图,学生观察,这些同学他们都会什么?你会吗?你还会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师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例如
师:谁会从20数到11? 11和20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小于号怎么用?1个十3个1组成什么数?1个十7个1组成什么数?16是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3+6怎么算?17-4怎么算?……
练一练: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1题的第(2)小题难度大一些。师提示,哪两个数之间差2?再让学生完成。
完成后让师生一起订正。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量提供学生思考时间,表达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良好发展空间。
2、教学课本“整理与复习”第2题:拨一拨,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很少出错,你们真聪明。
现在我们来解决第2题。
师出示计数器:问这是什么?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上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这个位置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
谁来拨出12? 谁来说一说12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谁来拨出14?谁来说一说14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
完成课本67页第4题。
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设计意图】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类型的任务,速度快,效果好。而如果让学生分角色合作来做的话,师不怎么好组织,耗费的时间更长,感觉没有必要。
三、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这些知识我们更熟悉了,是吗?不过学会了,我们还要会使用他们解决一些题目。
完成课本67页第6题。
第6题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师指导合作过程:学生甲说一个十几的数,学生乙说4到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