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数学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范文

2023-08-07 13:19:19 高考在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021范文1

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技能目标: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

生: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好,你来,你。(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打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生操作,师巡视)

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才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

三、巩固米的认识。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完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现在同学们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师:好,手别动,松开绳子,看好了1米有多长?放手,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手放下。

(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站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 抽4位学生。

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距离最接近1米。

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

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 想一想如果离我一米远的距离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形)

师:刚才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距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生齐读)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师:想出了这么多,真善于动脑。

四、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领生观察,认读刻度。

(1)0、10、20100cm 100cm(1米)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出示:030cm042cm20--cm

五、课间休息。(小故事)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

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较合适了。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

六、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2、3米=()厘米

5米+6米=()米

800厘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七、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021范文2

教学内容:

15减几

教学目标:

1、掌握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5减几的计算题。

2、经历探究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2-4=11-6=13-5=12-7=11-3=14-8=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抽学生说一说13-5和12-8的具体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5减几。板书课题:15减几。

二、进行新课

校园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定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朋友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

4个小朋友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列出算式:15-9=

教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学,教师选取3种,板书:

因为6+9=15,所以15-9=6。

10-9=1,5+1=6

15-5=10,10-4=6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非常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

教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里,一是借鉴前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15减几的题目。二是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从中强化想一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发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021范文3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将笔算除法三个核心版块分布在二下、三上和四上进行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三课是二年级下册《分苹果》、三年级上册《分桃子》和四年级上册《买文具》。

本课教学属于承上启下的衔接桥梁,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竖式格式的初步认识,具备了被除数是整十整百的口算经验,教材注重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主张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计算。在处理竖式计算教学时,都以口算为基础,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还注重从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经历直观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抽象算法。

考虑到分桃子不利于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竖式,故本课将学习的情境设计成为“分小棒”。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不比除数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列法及商的书写位置。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021范文4

教学目标:

1、认识记数单位千。

2、会用千数图表示千与千以内的数。

3、会读千以内的数并登入数位表。

教学重点:

1、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教学准备:

千数图,数位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体育馆里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A看台上的观众们已再为运动员们“加油”看书P10-11

主题图:

(1) 你估计一下,A看台上坐了多少人?

(2) 你是怎么数的?

(3) 有10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座位有什么安排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千数图

1、把每个人看作一点,每个小区就变成了一张?(百数图)

2、有几个百数图?板书:10个百数图就组成了千数图。

3、千数图是由几张百数图组成的?共有几个点?

4、小结: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就是一千 100、200、300------1000 指着千数图,一百一百的数数看。

(二)千数图简图

1、如果每次画那么多点,你感觉如何?千数图我们可以用简图来表示。

2、介绍简图:一百用“□”表示、十用“—”表示、一用“.”表示。例:342(□□□————. .)我们书上的页码也都是用数图表来表示的。

3、试一试(用简图表示)

235 457

4、根据简图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一个数的组成,有几个□就表示几个百,有几个—就表示有几个十等等。

(三)数位表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说一说它们的位置

板书:百十个

2、每一位分别表示什么?

3、今天我们认识了“千”、依次从右向左第四位“千”位,表示几个千。

出示板书:千百十个

4、看表读数说一说几,表示什么?

千百十个

342

567

460

406

(四)读写法

1、 上面各题对应板书 :这就是写数,读做什么呢?板书:三百四十

2、 下面请你们自己来把上面题的读法写出来,406、460发现了什么?末尾的0不读,而中间的0要读。

3、 游戏:同桌合作,一人读数、一人写数。

4、 小结:根据读数位表,我们很容易说出数的组成,它是由多少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 听组成说数:一个百,二个十、二个一,五个十,六个百、二个千。

6、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千数图、简图、数位表、读写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021范文5

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活动措施:

1、选好人才

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

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