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冀教版上册教案文案
2023-08-03 14:43:10一年级数学下册大海边教案最新文案
2023-08-08 22:34:46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最新文案
2023-08-08 08:18:25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最新文案教案
2023-08-02 00:41:25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最新例文
2023-08-08 22:23:05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2023-08-03 02:14:11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
2023-08-05 17:37:25最新大学生个人简历模板五篇
2023-08-09 09:48:24中考化学单元练习整理
2023-08-10 11:56:32小学生生活补助申请书五篇
2023-08-14 00:51:25开学第一课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心得
2023-08-01 13:40:11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文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文案1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文案2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文案3
(1)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 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 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 ,500+900= ,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文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文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练习四5。
1)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1)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