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杜甫的诗词别房太尉墓
2023-08-12 13:11:28关于杜甫的名句
2023-08-18 06:05:47杜甫诗词曲江其二的诗意赏析
2023-08-13 21:59:09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
2023-08-10 18:49:59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杜甫的诗词别房太尉墓
2023-08-12 13:11:28关于杜甫的名句
2023-08-18 06:05:47杜甫诗词曲江其二的诗意赏析
2023-08-13 21:59:09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
2023-08-10 18:49:59
杜甫的故事(通用7篇)
杜甫的故事 篇1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杜甫的故事 篇2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
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参加那次考试被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零录取率的记录恐怕至今也没有谁能够打破的了。
零岁考生录取的记录(不满一岁的考生)。一代奸臣秦桧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不但如此,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还为其年龄不到一岁(只有九个月)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
他利用手中权力,任命其亲信御史中承魏师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吏部郎中权太常少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等人为考试官。这些考官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们想借此机会来讨好秦桧,从而可以取得高官厚绿。于是,他们就窜同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
后经人揭发,状元没有当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这对于那些穷数十年时间皓首穷经的举子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营私舞弊,其侄子秦焞、秦焴、姻亲沈兴杰、朋党周夤等人,都得到了进士的头衔,无怪乎“天下为之切齿”。
零活着回家考生的考试。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起义军号称六十万大军进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成为大顺第一任皇帝。
这年秋,眼看着清朝军事节节胜利,自己的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为了不给新正权留下人才,张献忠发诏举办“特科”,征集四川各地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有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就被“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宫,一个不留,全部坑杀,自谓“无为后人有也”,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杜甫的故事 篇3
壬戌年到来的那个正月初一的清晨,对于瑶湾村来说是格外的喜庆,各种迎新辞旧的炮仗飞向落雪的天空绽放出比平时分外绚丽的颜色,炮仗的争相齐鸣将整个瑶湾村喜庆欢腾的序幕渐渐拉开。
在瑶湾村靠后山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一声被打开,一个十五岁左右俊朗的小伙子从门里跳出来。
他穿一身青色的新外套,脑袋上梳着漂亮端正的发髻。两只乌黑的眼睛在瞅着自家门口贴着那幅对联。
他一面看着对联,一面大声的朗读出来:“上联是:大地春风温我宅,下联是:座上嘉宾对酒歌,横批是:满院生辉。”
他很得意的看着对联心理想,有气氛衬托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意境。
他又跳过去看看别家的春联,看了几家他跑了回来摇着脑袋自言自语的说:“还是我家的好,这可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摆弄出来的,等会让爹看看,说不定还会夸奖我的。”
他美滋滋的想着,一奔一跳的进了院门。
刚进院门,一声清脆的驴叫,吓了他一跳。
“笨驴灰灰,大清早你叫什么叫。”他边笑着说边走向驴圈。
那只灰色的驴子见到他格外的欢喜,摇头晃尾的向他撒欢。
“噢!原来你还没有吃早餐呀!难怪你叫的那么欢。”说着他将铡好的草料放进食槽里,驴子看见有草吃了,便埋下头狼吞虎咽起来。
“慢点!灰灰,我还有新年礼物给你呢!”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绒绣球把它扎在驴子的头上。
“呵呵!灰灰你漂亮多了!”他看着驴子的样子笑着说。
驴子还是低着头,打了个响鼻好象是回应他的戏谑。
“子美,你干什么呢?”杜甫年少时候的故事
他回过头一看是父亲,忙回答道:“爹,我喂驴呢!”
“大过年的,你不吃饺子,喂驴干什么?”
“饺子,好,我马上来”他有给驴子抓了几把草料放了进去,顺便摸摸驴子的头说:“灰灰,先吃点草吧!等会给你带点饺子让你尝尝。”说完跑进屋里。
屋里,父亲座在八仙桌前,母亲正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他看见饺子,便高兴的叫起来“娘,我先来一个!”
“啪!”母亲打落他伸向盘子的手,说:“你忘了什么了吗?”
“噢!对了先给爹吃。”
“还有呢?”
“嘿嘿!我记得呢!”他说完后,洗净手,来到父亲面前,跪下磕头,一口气磕了10个,又到母亲前磕了10个,站起身来摸摸微红的额头说:“祝父亲母亲新年大吉大利,还有…”
母亲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心疼的说:“好了,好了”
父亲也带着满意的笑容拿出一个红包说:“子美,来压岁钱!”
“谢谢,爹”杜甫欢喜的拿过去,又瞅瞅母亲,问:“娘,你的呢?”
“小机灵,你的头可值钱了。”说完笑着递给他一个红包。
“来,一块吃饺子吧!”父亲招呼着。
杜甫欢喜的跳上凳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吃完饺子后,父亲对杜甫说:“子美,你现在去后山云寺给你师父拜年吧!”
杜甫一听师父,便来劲了。他使劲的点头说:“好的,好的马上去”
母亲给他一个装食物的篮子和一个包裹后,交代着“上山后规矩点,一定要给你师父拜年,顺便邀请他来家做客,记住没?”
“记住了,我走了。”说完一溜烟的出门了。杜甫年少时候的故事
杜甫来到驴圈,解开驴子的缰绳,拉着驴子走出家门。
他笑呵呵的摸着驴子的头,说:“灰灰,吃饱了吗?吃饱了就开工了,你是我的坐骑,新的一年你要载着我大展鸿图呀!”
说完他翻身骑上驴背,驴子慢悠悠的走向后山。
杜甫看着驴子走的很慢,心里又着快点见到师父,不由的开始埋怨驴子走的慢,他开始数落驴子。
“灰灰,人家都说你是天底下跑的最快的驴子,怎么今天你好象乌龟一样的走着。”
驴子不理他,依旧走的很慢。
杜甫见激将法不管用,便笑着说:“噢!原来你在生气我没给你吃饺子呀!来早就准备好了。”
杜甫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饺子喂到驴子的嘴里。
驴子好不客气的嚼起来,吃完后走的比以前快了点。
杜甫骑在驴背就郁闷着,心想这家伙还不满足,于是又喂驴子几个饺子,驴子吃完后又快了点,杜甫又喂它,驴子又快了点。连续几次,杜甫打开篮子一看,母亲给师父的两盘饺子只剩一盘了。心想不行,灰灰再吃就没有师父吃的了。
他大声的驴子说:“灰灰,不能给你吃饺子,否则没有饺子师父会骂我的。”
驴子沮丧的低着头慢慢的走着。
杜甫比以前更郁闷,怎么办呢?他咬着指头想,对了,给灰灰酒喝,灰灰喝了酒就会跑的快,可是灰灰喝了给师父的酒师父怎么办?有办法了,先去给师父买点好吃的和好酒。至于钱呢,父亲母亲给我的红包可以了,说着他拿出红包一看,哎!还是母亲给的多,母亲给了3两银子,父亲才2两,不过给师父买东西够了,师父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酒肉他都喜欢,就给他买多点肉多点酒,至于花去的钱,等会从他身上再赚回来。杜甫乐滋滋的想好
以后,骑着驴子来到村子的小酒店买好东西,继续向后山走着。
杜甫拿出一瓶酒让驴子闻一闻,驴子闻到酒香立刻欢叫起来,杜甫就给驴子灌了一壶酒。驴子开始兴奋起来速度也明显的快了。
杜甫看着驴子快多了,心里格外的欢喜,他边给驴子灌酒,边唱着“笨驴灰灰跑的慢,子美哥哥拿酒给他灌,笨驴灰灰一喝酒,子美哥哥速度快一倍……”
很快就到了云寺,云寺今天一扫往日的邋遢,寺门前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杜甫着自己大年三十晚上的成绩微微笑起来。
“吱——”推开寺门,里面静悄悄地。杜甫喊“师父,子美给你拜年来了!”,但是没有回应。杜甫心想是不是师父再生气。他悄悄的溜进师父的卧室,只见师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杜甫正纳闷呢!师父又重重的叹了一声。杜甫暗咐原来是师父嫌我拜年完了。
杜甫眼睛一转,从篮子里拿出一瓶酒,打开酒盖,偷偷的向师父的鼻子凑去,果然师父的鼻子动起来,也不再叹气。一骨碌翻起身来,杜甫“腾”一下跪着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叫着:“子美给师父拜年了~”。
“哈哈,你小子果然聪明,不枉我对你的教诲,还记得老和尚我好这口子,好了,起来吧!你的心意老和尚心领了。”师父边喝酒边拉起杜甫。
“不错!好酒!子美呀。这是不是村头酒馆里的酒?”师父问
“是的,师父,您老觉得怎么样?”杜甫开心的回答。
“觉得怎么样?告诉你这酒喝一辈子也是爽!哈哈~”师父说完开始牛饮起来。
杜甫将篮子揭开,对师父说:“师父,您瞧着!”
“哇!好徒弟,你就心疼老和尚我呀!老和尚的肚子正饿的咕咕叫呢!”师父兴奋的叫着。
“师父还有饺子呢!”
“哈哈~,老和尚本为出家人,看来还是免不了世俗之事,好你我师徒好好过个这个年初一”
“子美,遵命!”
杜甫年幼只是少许的陪师父喝了点酒,而师父却豪气的连干三碗,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地方吸引着杜甫,杜甫打心眼里尊敬他,不只是他博学多才,还有他那一手惊世骇俗箭法。
“子美呀!你父母可好?”
“回师父,父母都好,劳您老挂念着。”
“您父母是个好人,这些东西一定是你父母让你送给老和尚的,对不对?”
“师父说的是,父母教导我一定要尊敬师父您老。”
“呵呵~,好人呢!”师父不再说话。
杜甫听师父说完,不仅想起自己幼儿时身体不太好,经常闹病,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个‘黄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没个时闲。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子美,想什么呢?”师父的话将杜甫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来来,子美,老和尚给你将故事。”
“好呀!师父,我最爱听您的故事了!”杜甫拍手大叫着。
师父呷了一口酒,故事娓娓开来:“故事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齐军问其故,答曰:‘弃子而行义。‘齐军感慨道:‘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遂罢兵。”
杜甫听完后心潮澎湃,对那个鲁妇的义行开始崇敬起来。
“师父,这个故事好感人,鲁妇的义行使徒儿倍感崇敬。”
“孺子可教呀!要记着以后你做事要以‘义’为先,才能体现你的本色。也不枉老和尚的教导。”
“是,师父!徒儿一定牢记。”
“好了师父,给你一件礼物,权当过年的礼物。”
“不了,师父,您不是将‘灰灰’送给我了吗?我很知足了。”
“此礼物是你以后做大事,用着到的,你一定要珍惜。喏,这是老和尚一绝学‘连环追命十八箭’的秘籍,你以后要好好的练习,才能对你有利。”
“徒儿谢师父传授绝技!”杜甫跪拜道。
“好了,你下山去和你父母过年,记得要好好待他们,一年后来我这我要考考你”
“师父,还是让我陪你吧!”
“去吧……”
“师父~”
师父背过身,向杜甫示意离去,杜甫带着一点遗憾下山了。
杜甫骑着灰灰,回到家里,突然听到轻声的抽泣声。杜甫轻轻走到门口,从门缝里一看,父母对这一个灵位轻轻的抽泣,母亲带着幽怨的声音说:“相公,都是我不好,当年为救子美,而失去了我们的商儿。”
“唉!我理解你的心情,当初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你答应了你姐姐,要好好照顾子美,而现在子美又这么聪明懂事,你我也应该感到欣慰,我又怎么能怪你呢!”
“商儿”“为救子美”…这些犹如一个霹雷打在杜甫的头上。在记忆中,我好象有个弟弟,但是我后来怎么也没有见到过他……难道……这是怎么回事,杜甫急忙冲进去。
“爹,娘,您们说什么?!”
“子美,你怎么会…”
“爹,娘,你们告诉我怎么回事?我记得有个弟弟,他现在在哪?”杜甫激动的问
母亲开始哭了,父亲的眼角也见泪光。
“罢了,他始终会知道的,娘子你告诉他吧!”父亲含着泪向母亲说
母亲抽泣着说:“子美,你听好了我们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你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你的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你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你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你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你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你尚未记事时便死去了。你继母卢氏过门后,你寄养在我家。其实我不是你娘,是你的二姑母,当我看到幼小的你,想起你的母亲,我不忍心让你吃苦所以把你当自己的儿子养。你有一个表弟,叫商儿。有一次,你们两个孩子同时患天花,我为了保住你的性命,而疏忽了你表弟,不想他没有撑过来,就去了……”
杜甫听到这已是泪如雨下,他嘴里喃喃的说:“不,不是这样……”
姑父看着杜甫这样,抹去眼角泪水,努力的笑着说:“子美,不要这样了,这些年来你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想想你6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当时你说公孙大娘的舞姿,忽而自空而落,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些说明幼年的你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事后,公孙大娘教导你说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
从此你便喜欢上了诗歌,在7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诗歌。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记得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是7岁时开始作诗,那首《咏鹅》诗确实写得不错。但是你所咏的却非平凡的鹅,而是神鸟凤凰(注:诗已失传)。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你开口便咏凤,这足以说明在你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中国有句老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以你观之,此言不差。
在你练习作诗的同时,姑父教你学写大字,你很勤奋,很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每年过年时门口的对联都是你所写。
还有你去云寺拜师,尽得你师父的真传。
这些姑父和你姑母都感到很欣慰,我和你姑母没有辜负你们杜家所托,你日后必能将成大器。其实我们心里早以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我们希望你以后能做大事、成大事!”
杜甫声泪俱下,他每日朝夕相处的父母,原来竟是自己的姑父、姑母,还有姑父、姑母为救自己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感激他们、他崇敬他们、他爱他们……
他含泪跪拜,说:“姑父、姑母待侄儿恩重如山,从今以后我只尊您二老为我的生父生母!”
“孩子,起来吧!我们知道你的心意,但是我还得告诉你,你父亲还在人间,只是他多年清贫为官,不与徇私枉法的同僚苟同,现被人诬陷落狱十载。我儿现以成人,你要考取功名,将来救你父亲出狱。今年科举将要举行,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你马上上路。”
“不,子美愿守侯父亲、母亲一辈子。”
杜甫的故事 篇4
杜甫的爱国是出了名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爱国的前提下,要先修身齐家,而杜甫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他对自己的家庭如何呢?
这个现实派的诗人被称为诗史,他即使贫困潦倒,依旧不忘心系国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无数人濆泪。
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因为李林甫的暗中操作,通过考试考取功名的道路并不可行。有趣的是,杜甫辗转贵门,投赠干谒,但终究不如意。在我看来,官宦仕途不必多说,今天来说说杜甫的感情史。
杜甫被梁启超称为情圣,这又是依据什么而言呢?梁启超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诗中的蛛丝马迹中,除了杜甫满满的爱国之情,还掩藏对妻子的`深情款款。
在诗中“经年至茅庐,妻子衣百结”,满满是对妻子的愧疚,以及没有给她好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说道杜甫的妻子,历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姓杨。那时候杜甫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又恰好认识了志同道合的诗仙李白,游山玩水好不快乐!
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杜甫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杨氏杨夫人。杜甫娶了杨怡的女儿,那时候杨夫人才19岁,花季少女,又有着娇美容颜,怎能叫杜甫不忘怀?而且杨夫人也算是家境不错,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用现在的职位来说,应该算是副局长。婚后的杜甫为娇妻写了不少诗句,盛赞她的美丽可爱,情深意切,可见两人十分恩爱。
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杨氏夫人应该算是苦难比快乐多,但是他们都不离不弃。在苦难中酝酿出快乐的果实。
根据史记记载,杜甫一共有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可见杨氏夫人的不容易。但是杜甫对这位妻子也是疼爱有加。“何日干戈金尽,飘飘愧老妻”,虽然容颜不再,杜甫称她为老妻,但是厚重的爱意却有增无减。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妻妾成群的年代,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纳妾,终其一生唯有杨氏夫人相伴。不仅如此,死后他们还葬在一起,可谓千古佳话。
杜甫的故事 篇5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作为一个胸怀宰相之志的热血男儿,杜甫经历了十年仕途,而最终却背离初衷,辞去了官职。那么诗圣杜甫的人生隐含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迷雾,来重新审视杜甫这个离乱时代壮志难酬的大儒吧。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屠长安报国无门
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街头,在一行长长的队伍里,杜甫穿着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刚刚40出头的人,却被贫病折磨得白了鬓发。他夹着一个布口袋,和饥民一起排队,等着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米糊口。
这是令人无比痛心的一幕。今天,当我们读着他那字字珠玑的诗句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1200多年前一心报国的杜甫竟然会沦落为长安街头的一个饥民。
杜甫出生于唐朝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因此从小就被安排在一个现成的轨道里: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功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被洛阳的名士们器重。可惜,他24岁时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打击。为了继承家族的事业——做官,杜甫只好到长安寻找机会。
刚到长安,对世事炎凉、官场黑暗没有过多了解的杜甫,还满怀信心。在写诗表露心迹时,还是一副豪情万丈、跃跃欲试的模样:“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此时的皇帝唐玄宗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开明天子了,他信用奸臣,堵塞言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杜甫的理想,可是,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
天宝六载(747年),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年,玄宗诏告天下,凡有一艺以上者,都可以到京城应试。然而此时正值奸相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为了防止前来参加考试的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竟然施展阴谋诡计,让当时的考生全部落选。杜甫怎么也想不到,考试竟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作了许多首诗,来表达自己痛苦而且愤慨的心情。
既然考试的路子走不通,不甘心的杜甫便想绕过这个大奸臣路障,直接向京城显要们投诗,以求得他们的援助和引见。这条路,又使我们的诗圣从乞食者变成一个讨官者,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杜甫首先“相中”了韦济。韦济原来是河南尹。他很喜欢杜甫的诗歌,几次慕杜甫的诗名,去陆浑庄杜甫家中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杜甫得知后,马上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的赏识表示感谢。天宝七载,韦济高升,迁尚书左丞。杜甫又写了《赠韦左丞丈济》诗,大大颂扬了一番韦家的门第,并向他诚恳呼吁:“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希望得到韦济的鼎力提拔。
韦济也确实在百官会集的场合为杜甫扬过诗名,可这对于杜甫的仕途之路,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受挫后的杜甫又先后赠诗给汝阳王、京兆尹鲜于仲通等人,在这些诗里,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哀哀地说道:“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可令他失望的是,这些人都没有提携他。
在频频投诗请求引荐的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求天子赏识。天宝十载,杜甫投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给皇帝。这次终于惊动了圣上,玄宗也很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为国效力了。不料,昏庸的皇帝只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杜甫入仕报国的梦仍是泡影,没有任何进展。直到五年以后,他才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钥匙)的官职。一个身怀大志奇才的人,如此苦苦努力了十年,才得到这么一个小小官职,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杜甫虽然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被祖父、父亲培养成了家族中一个循规蹈矩的“棋子”,然而他的性格中又有很狂放的一面。在《旧唐书》本传里,对杜甫性格的描述是“性褊躁”、“无拘检”、“傲诞”,他恃才傲物到不把屈原、贾谊这等人物放在眼里。就连谢灵运也还佩服曹植才高八斗,而杜甫连曹植的账也不买,可见他年轻气盛时,比谢客(即谢灵运)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生活的磨难剥夺了他与李白、高适等朋友在一起时纵酒放歌、慷慨怀古的快乐。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让杜甫打碎牙齿和血吞,胳膊断了折进衣袖,忍辱负重地奔波在仕途之路上。
然而天宝后期,皇帝不理朝政,奸相擅权专政,以致唐朝国力空虚、民生艰难,握有重兵的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趁机发动叛乱。而极为可笑的是,唐明皇最初怎么也不相信安禄山会叛乱,因为安禄山曾经拜他为干爹,拜杨贵妃为干娘,自己的干儿子怎么会瞬间变脸、起兵谋反呢?
正在探家的杜甫得知叛乱爆发后,急忙从奉先回到长安。很快,叛军逼近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前往投奔,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捉住。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叛军并没有为难他,但他也只得滞留在战火之中的京城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混乱,军心浮动,对长安的戒守也不像以往那样森严了。肃宗乘机把临时朝廷从彭原(今甘肃宁县)移至距长安西300余里的凤翔(今陕西凤翔),向长安逼近了一大步。忠于朝廷的杜甫得知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经过周密的筹划,终于在这年四月从长安城逃了出来。
当死里逃生的杜甫穿着麻鞋和露着两肘的破衣衫来到凤翔时,肃宗被感动了,他授予杜甫左拾遗之职。左拾遗是谏官,专门给皇帝的政事提意见的,官阶为从八品上。虽说这官不大,可是却很符合杜甫的个性,但正是由于他的耿直,得罪了肃宗,并因此险些丧了性命。
舍命直谏,哭破喉咙的忠臣
皇宫里,肃宗一脸怒气,正襟危坐在龙椅上,文武大臣分立两旁,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氛。今天的早朝充满了火药味,靶子对准了宰相房琯。原来,房琯率兵与叛军安禄山大战于陈陶和青坂两地,不幸失利。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心怀鬼胎,乘机毁谤房琯,说他对肃宗不忠,又诬告他的门客董庭兰受贿。闻听此言。偏听偏信的肃宗气呼呼地宣布:罢去房琯宰相的职务,追究其对皇帝不忠的罪行。
朝堂下百官沉默,无人敢在此时替房珀说情,因为那样无异于引火烧身。只有杜甫挺身而出,对皇帝说:“陛下,房琯身为宰相,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对国家是忠诚的,率兵大战叛军时是勇敢的。请陛下弃细录大,不要因为小罪而免大臣。”肃宗此时已被人调唆成火药桶,一触即发。一听杜甫的直谏,龙颜大怒,马上诏三司审讯杜甫,一并打入罪臣的行列。
谏议大夫张镐和御史大夫韦陟看到事情危机,急忙出来营救。张镐启奏道:“皇上,杜甫要是被抓抵罪,就会断绝言路,对朝廷不利呀。”韦陟也紧接着奏道:“皇上,杜甫的语言虽然大胆,态度有些过火,但他对皇上是一片忠心,请皇上息怒!”
肃宗沉思一番,虽然心中仍十分恼火,可在国难当头、急需用人的情况下,也只得忍下这口气。不过,在这场尖锐的新贵与旧臣之间的斗争中,耿直的杜甫还是难逃厄运。
安史之乱后,被尊为太上皇的玄宗回到京城,并与一些臣民进行了接触。玄宗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他儿子肃宗的猜疑,于是肃宗对曾随玄宗逃往四川的旧臣如房琯、贾至、严武等人实施了打击和压制,先后将他们贬黜出京城。
杜甫尽管没有与老皇帝玄宗去四川,可仅仅因为他与房瑁是布衣之交,又曾上疏坚决反对肃宗罢房瑁官职,肃宗也把他列为打击对象,毫不留情地贬了他的官职,从左拾遗降级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此后,杜甫用诗歌当武器,将他在战乱期间的苦难经历和见闻——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新婚别》中,杜甫写刚成婚的新娘,连婚床还没睡暖,就不得不送丈夫去从军,新娘的悲哀无比惨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然而,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危亡,这位深明大义的女子,还得强忍悲痛,劝慰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多想跟心爱的人一起赶赴战场,生在一起,死在一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妇人在军中,恐怕会影响士气,好心反把事情弄糟。凄苦无奈的新娘只能含泪当着丈夫的面脱下新嫁衣,洗掉脸上的脂粉,发誓等待他的归来。
杜甫还在其《垂老别》中描写了一个老翁。这个老翁的儿子和孙子全都在战场上阵亡了,他自己又被征去当兵,极度的悲伤使老翁产生了反常的心理,他想到乱军中寻求一死,去追随子孙的亡灵。“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可怜的老伴儿伫立在路边,在冬天仍穿着单薄的衣衫,哭哭啼啼给他送行,明知老翁这一去就再不会回来了,老婆婆还苦苦劝他多吃点饭。老翁在生离死别之际,回头看看陪伴自己劳苦一生的妻子,知道自己一走,她也不会久于人世,更为她的衣裳单薄而难过。老两口已到暮年却仍不能相依相守,凄凄惨惨作了死别。
对杜甫而言,那个哭成泪人的新娘就如他的女儿,那个即将失去唯一亲人的老翁和老婆婆就是他的父亲母亲,他怎能掩面而过?于是,诗人自己的血泪和这些人的血泪流在了一处,他用笔饱蘸着这些永不退色的墨水,记录下了这一幕又一幕惨绝人寰的悲剧,以警示后人。
在唐代诗人中,只有杜甫敢如此扯开喉咙为百姓哭喊。字字血声声泪,犹如鬼魂的哭诉,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仍感惊心。
多情诗人,洒向人间都是爱
金秋时节,杜甫家的枣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大枣,一个个令人垂涎欲滴。
可是不知为什么,一夜之间枣子就丢了不少,估计有人先下手尝鲜了。杜夫人就让杜甫去把枣子全打下来,留到冬天给孩子们充饥。杜甫拿着竹竿,刚出门不一会儿,又折了回来,篮子里也是空空如也。
夫人很纳闷,问他怎么没摘枣子。杜甫对夫人说:“枣子不要摘了,就挂在树上吧!”杜夫人不满地说:“孩子们饿得要命,枣子还青时就要摘了吃,好不容易留到了秋后,怎么又不摘了?”杜甫长叹一声,对夫人讲了原委。
原来,方才杜甫出门去打枣子,正碰到邻居家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在打他家枣树上的枣子吃。老人看见杜甫来了,又惊又怕又羞。看到此情景,杜甫顿生恻隐之心,他上前告诉老人家不要害怕,这棵树上的枣子就送给她了,什么时候想吃了,就来打吧。
杜甫为此还写了一首七律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家贫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戏呈吴郎》)杜甫对一位无儿无女的邻居老太太的关爱,正是孔孟之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悲天悯人情怀的生动写照,这尤其让人动容。
杜甫的仁爱之情,不矫饰不做作,不像某些野心家那样抛妻弃子,来显示自己的无私。那种人其实是无情之辈,试想,连自己家人都不爱的人,会爱全人类吗?这只能是野心家欺世盗名的手段,骗人的鬼把戏。杜甫是从爱家人开始,把他的仁爱铺满人间的。
杜甫遵照孔子的教诲“敬妻子”。对妻对子,他不仅敬,而且爱得非常深沉,常在诗里絮絮地叨念:“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眺,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天折。”
看到飘飞的雪花,他自己还在寒风中瑟瑟,却想念风雪那一端妻儿们的冷暖。他人在天涯,却时时企盼团圆,把这种愿望,像祷词一样写进了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看到圆月高悬时,诗人恨不能把明月当明镜,可以与妻子双双相对,在镜中互拭泪痕。
杜甫极重友情。他写给朋友的诗都不是一般的应酬,而是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和牵挂。杜甫把朋友的苦痛当成自己的苦痛,写出来句句都带血沾泪。
李白的晚年很不幸,这个敢怒敢骂的大才子不慎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叛乱,得罪了唐朝廷,因而被长期流放。杜甫此时还在朝中做官,但他不怕受到牵连,三番五次地写诗为李白申冤,替他抱打不平。
他为李白惋惜:“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李白的肖像,其中饱含着绘画者杜甫的同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杜甫对李白一生的定评,他为朋友已经是满脸憔悴了。
除了对朋友如此深情,对于在水深火热灾难中呻吟的百姓,杜甫更是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那首妇孺皆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处,道出了诗人泣血的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个在秋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诗人,想到的却是天下所有的寒士——如果看到人们都有屋住,诗人冻死亦心满意足了。这种情怀,是杜工部独有的大儒情怀。此时,诗人就像那把民间的唢呐,尖利的喉咙里充满了人间悲声。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后人对杜甫的真心赞誉,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弃官为民,做人民的喉舌
杜甫再次回到家中时,见到的是更为凄惨的景象:妻子憔悴消瘦,衣衫褴褛,小儿子饿得面色惨白,脏兮兮的小脚上,连双保暖的袜子都没有;两个小女儿,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裳,裤子短得只过了膝盖。战乱之后的重逢让杜甫心里又甜又苦:甜的是终于和家人团聚了,苦的是他已经没有了俸禄,如何养活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呢?
至此,这位一心报国的儒生彻底地清醒了。
他终于知道他的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间。他不能再按照家族的指令,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这个时代的太史公,用手中的狼毫笔去记录历史,为时代作传,提醒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杜甫能从官僚家庭走出来,意义更为重大。
尽管无官一身轻,但无官也意味着没有了谋生之路。杜甫只能投亲靠友,说得高雅一点是求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乞食”。他带领家属走上了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漫漫旅途。
秦州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侧,是西北重镇,也是内地通向西域的门户,距长安780里。那里有孤城一座,群山簇拥,羌汉杂居,风俗颇异。要到达秦州,杜甫全家老小需要翻过高达2000余米的陇山,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南北走向的陇山,把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为两处。杜甫全家胆战心惊地翻越陇山,一路上还要时时打听西部地区有无战火。
经历了万千险阻,他们终于到达秦州,住在城里一处雨水淋幔、屋檐短窄、墙头低矮、门前长草的简陋居处。
然而饥荒也在秦州等待他一家人了。从杜甫的诗中,我们知道了他一家人的困境:无米可炊,无衣裹身。处于困境中的杜甫,突发了奇思异想:如果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要是也能充饥就好了,孩子们就不会挨饿了。杜甫的这点幻想,与他苦中作乐的诗歌一样,更让人感到悲伤和同情。
就在这时,秦州南面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有位叫什么“佳主人”的家伙,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来信邀杜甫到同谷。杜甫以为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可填无食之腹,又能省下棉衣服。于是就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离开秦州,踏上更为艰险的南行之路。
车行第一站到赤谷,从赤谷往南便进入险峻的山地,到处都是乱石堆积,只有两条车辙可以勉强通过。山深风大,日落时分还没有见到人烟,孩子已经饿得哭了起来。杜甫心急如焚,前面的村落还十分遥远,依稀的炊烟遥不可及。直到这时,他才感到自己这样冒冒失失地拖儿带女上路真是太危险了。
接下来是过铁堂峡,这里的山峡险绝。杜甫在(《铁堂峡》诗中描写了铁堂峡的真实面貌:山壁的颜色都是青黑,像精铁凝聚而成,一条羊肠山径盘旋而入苍穹,山顶上是长年的积雪。
此时,连车也不能坐了,一家人胆战心惊、神色惨淡地在峡谷中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谷底长冰横路,连马骨都几乎快被冻折,何况杜家又都是老弱病幼之人呢?杜甫的心情更加沮丧。
尽管如此,死里逃生的一家人最后总算是到了同谷。可是,那位写信相邀的“佳主人”根本没给杜甫提供任何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深渊之中。
为了孩子们不被饿死,杜甫只好拖着白头乱发的赢弱之躯,去天寒日暮的山谷里捡拾野生的橡子和栗子充饥。现实生活如此残酷得折磨人,杜甫只有在荒野中放声哀歌。
成为百姓一员的杜甫尽管朋友很多,可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这位平生素有宰相之志的大丈夫岂能心安?迫于现实的无奈,杜甫只好拖着多病的身体,带着一家老小再次跋涉来到了成都。
在成都,靠朋友严武的资助,杜甫好不容易有了一座草堂栖身—一那间貌不惊人的草堂后来几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词。
草堂居住之初,诗人是宁静安闲的。在战乱之年,能得到这样的栖身之所,且是在浣花溪畔,有流水相伴,杜甫已心满意足。锦江风光像一剂安慰剂,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和邻居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可以去山庄访访隐士,到田里收收芋头和粟米,看看台阶上跳跃的小鸟觅食,在浅浅的秋水里荡荡小舟,斜倚着柴门送友人踏着清清月色归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诗人只要有暂时栖身之地,他就会给我们描绘出无限温馨的画卷,让后人玩味不已,他的绝句四首后来就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诗歌经典,带给后人无限的美与享受。此外,杜甫还在成都的这间草堂里,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
安史之乱虽然在公元763年结束了,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势,仍像滚下山的石头一样不可挽回。叛乱刚除,内忧又至,全国普遍出现了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的状况。而且此时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内忧外乱又加上外患——吐蕃进攻长安,迫使代宗又仓惶出逃。
杜甫居住的蜀中,属天府之国,是军家必争之地——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在严武两次镇蜀间隔期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被迫逃离成都,再次携家流浪,来到了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搬了四次家,生活仍是极其艰苦。
两年后,杜甫一家从夔州返回成都。可他们刚安顿了几天,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了,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依靠。他只好带领一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继续他流浪逃难的生涯。
杜甫本想沿着长江东下出川,但因疾病和战乱的双重困阻,他们在此滞留很久。到他57岁时,杜甫一家终于乘舟走出三峡,不过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两年后,居无定所的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旅舟,结束了一代诗圣凄凉漂泊的一生。
一个抱有“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一个乞食者、一个流浪者,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然而,他在如此漂泊中仍未扔下手中的笔,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就是他在一路漂泊中写就的,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杜甫是用生命写作的诗人,他的节奏是心跳的节奏,所以才能激起我们后代读者的心动。
他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让后人可以在千年之后用他的诗来取暖,就像握住长者温热的手掌。
当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可以依在他的诗行里汲取力量,就像依偎在师长的慈容里得到安慰一样……
杜甫的故事 篇6
白居易与杜甫,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圣”;一个是北斗,一个是泰山,都各自在所擅长的诗歌领域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理来说,他们都不会做出抄袭别人作品的事,毕竟抄袭是属于技不如人之辈的专利。可白居易居然就真的那么干了,他抄袭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杜甫。诸位如果不信,请看实例。
杜甫在《漫成二首》里吟:“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白居易《仲夏斋居偶题八韵寄微之及崔湖州》:“眼前无俗物,身外即僧居。”
杜甫在《曲江二首 其二》里感慨:“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白居易《感秋咏意》:“旧语相传聊滋味,世间七十古来稀。”
杜甫在《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里唱:“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白居易《春寒》:“靖节先生樽长空,广文先生饭不足。”
从以上可以看出,白抄杜的诗句,几乎是一字不差的照抄。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要抄呢?照我想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杜甫比白居易大了六十岁,在他去世后两年,白居易才出生,白居易抄他的诗,可以不必担心正主儿找麻烦。
二、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诗歌的遣词造句上,他老人家可以说是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白居易不抄就心痒难搔。所以抄!
三、杜甫这几句诗的思想、情感、意境、内容正好与白居易做那几首诗时的情形相仿,所以他信手抄来。
四、杜甫的这几句诗都不太有名和重要,抄了也没人关注,所以白居易抄。
五、白居易的确是太佩服太佩服杜甫了,所以抄他几句小诗向前辈致敬!
六、这一点是我认为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点。古时信息不发达,杜甫所作的这几句诗不为人所知,而古代只有极少人能得到接触知识的机会,白居易仗着自己手头上资料的方便,把杜的诗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这一假设如果成立的话,估计此时的白居易就再也躺不安稳了。
杜甫的故事 篇7
李白嗜酒,自称酒仙,杜甫的嗜酒不亚于李白,被人誉为酒圣。据郭沫若先生统计,在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谈到酒的有三百多首。
杜甫十四五岁时,就是一位酒豪了,这在他写的《壮游》一诗中,有充分的证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前两句是说,十四五岁时,就和文人、官场打交道了。中间两句是说,性格豪爽,喜欢喝酒;而且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后两句是说,喝醉了酒,俯视四面八方,全是平庸之辈。这不是充分说明杜甫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酒豪了吗?
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和李白、高适相遇,同游梁宋齐鲁,一同饮酒赋诗,打猎访古,气味十分相投。杜甫和李白的感情特别深厚,他们是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携手同游,比一般的兄弟还要亲热。所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天宝六年(747),杜甫赴长安应试,由于权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被录取。这时,他认识了一位酒友,是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多才多艺对诗、画、书法、音乐乃至星历、医药、兵法无所不通。此时,他和杜甫一样,生活困顿,时时向朋友讨钱买酒。一个酒字,把他俩结为好友。杜甫在《醉时歌》中回忆他俩喝酒的情况说: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又说: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意思是说,一人得钱,即买酒找对方同饮,毫不迟疑。你我不拘形迹,彼此亲呢,你的酒量,实在是我的老师。不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们活着,就要饮酒作乐。
杜甫嗜酒的习性,从少年老年,甚至临终,都没有改变。
根据记载,杜甫死于牛肉白酒。大历五年(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宋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