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2023-08-06 09:26:48 高考在线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 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 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