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金刚经中金刚的涵义

2023-08-16 05:01:23 高考在线

  金刚具足三个意思。三个意思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坚固;第二个就是光明;第三个是锐利,也可以说锋利。什么叫锋利呢?就像那个刀刃,非常锋利,非常快,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这就是金刚。削铁如泥,砍到铁上,就好像砍到那个泥上一样,一点也不能挡得住它。金刚的体,是坚固的,金刚本体是坚固的,不坏的。它不为一切所坏,它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就是什么呢?摧伏天魔,制诸外道。

  天魔外道这种邪知邪见,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这个金刚的体,就把这个天魔外道都给它破坏了,这金刚体是坚固的。金刚的相是光明的,金刚,它是透明体的,光明的。光明而不为一切黑暗所破坏,而它能破坏一切的黑暗。所有世间一切的黑暗,你有金刚都可以把它破坏了。说那是破坏主义,你破坏这黑暗,才能得到光明!这是破坏邪法,而不是破坏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这是破坏一切的黑暗。金刚的用,它的功用,是锐利的。这个锐利的,也是无坚不摧,无邪不破。

  讲到这个金刚心,我们一般人不要误会了,以为是我们胸腔里边这个心。这个心,是个肉团心。这肉团心,没有什么用。这肉团心,它的形象犹如一个倒挂的一朵莲花这么样子。白天,它就开了;晚间,它就合上。合起来,像一个倒挂莲花一样。开,什么时候开呢?这个心里边有孔,那个孔窍白天它就开了;晚间睡觉的时候,那孔窍就合上了。所以这个心,是个肉团心,没有什么用处。那么还有一个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这叫六识。在这个第六意识,一般人以为肉团心是他的心,这是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又以为他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严经》上——听过《楞严经》有这么一段文,你们还记得不记得?这一段文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作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这一段经文,有人记得吗?

  这一段经文,是很要紧的。这一段经文就是说的这个第六意识尽打妄想,它妄想这本领非常大。它这个打妄想,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它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借着火箭的力量。他这一个打妄想,月亮在那儿,跑到那个地方去了。一瞬间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间打个妄想又到了东土,什么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着妄想,日本那个街道,就现在你这个眼前了。你到过德国,到过法国,到过你所到过的地方,你这一打妄想,也到那个地方了。现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这由什么造成的?就都是由这个妄想。现在打这个妄想,就要实现这个妄想,这都是从第六意识发生出来的。所以,这第二是妄想心。

  阿难就认为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对佛讲,但是佛就告阿难,“此非汝心”:这个不是你的心哪!那么是什么呢?“乃是前尘,虚妄相想”:这是一种前边的'尘相,“虚妄相想”,虚妄的那个相,是由你那个妄想生出来的。“惑汝真性”:迷惑你自己的真性,把你自己的真性迷惑了。“由汝无始”: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都认为它是心了。“认贼作子”:你认贼作你的儿子啰!“失汝元常”:把你自己本来固有的珍宝,都丢了。原来常住不坏的那个宝贵的性,宝觉,明心,都失去了。“故受轮转”:所以就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这么样子,总也无有了期。这一段文就是说这个妄想心。

  那么第三是什么呢?真如心。这个真如心,也就是实相的般若,也就是实相。这个真如,这个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再比它大的;你说小,也没有再比它小的了。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这叫真如,真如心。这个心,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这心有这三种。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大乘佛经。探讨的依旧是古圣先贤共同关心的——什么是至道?怎样才能得道?这一类的问题。《金刚经》中的文眼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既是道的根本现象,也是成道的钥匙,还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至于悟道成道,我觉得那不是人群中大多数人所关心的,因为会觉得那些东西玄而又玄,脱离现实,缺乏实际意义。所以那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但如果论及人生智慧,那么大家就会很关心,因为毕竟和我们的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人的一生,要面对种种复杂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解脱现实中的烦恼……所以这个智慧就显得太重要了!而《金刚经》的智慧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圆满幸福的人生。

  其实《金刚经》里让我们把握的一个核心的方法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要停下来。这个停,不是正常做事情的那种安住,而是不恰当的停留下来的一种执着。是障碍和弊端产生的根源。过去民间有个寓言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出“有住”的祸害:说有一个人在神仙的指引下、意外地找到了一座宝山,而神仙告诉他,挖够了你就走,不要等到天亮,一旦天亮了,这个宝山被太阳照射就会化为虚无,你的生命也会随之被消融。当时这个人答应得很痛快,神仙走了之后他就开始挖宝,越挖好东西越多,越挖心里越馋,越挖越放不下……贪婪让他废寝忘餐、忘记了时间……终于太阳出来了,他便葬身于宝山之中。

  这个就是人生真实的写照。我们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不智慧地生存着。面对事业、感情、健康、财富…… 该收手时不收手,以至落得满盘皆输。经常有朋友和我探讨一个相关的问题:把握的标准(尺度)是什么啊?说实在话,我觉得这个尺度我们早就遗失了,因为我们的人心早已经被尘世中的种种污染给泯灭了!为了生存的竞争、为了利益的获得,有几个人还在想着客观与公正的问题?然而如果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把握问题,事情最后的结果就很可能适得其返。这个往往是人们当时所想不到的。

  而“无住”是教给我们去掉私心。也就是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要把我们自己与外物(包括人)平等起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当我们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想到更多人的利益,同时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即换位思考,这样即便是从利己的角度说,也减少了很多矛盾和失败的机会。这种多角度、完整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佛法中属于“无漏智”。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美的梦,希望在自己的人生里什么都好,不要有什么缺失和遗憾。完美的人生究竟是否可以实现?完美的概念是什么?我觉得完美并不是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种如施了魔法般想啥来啥的美梦,而是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而得到的丰富的硕果。应该说这种丰富意义的完美在人生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要点在于它会在自然运化的过程中逐一实现,但绝非完全按照你预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你很期望你的孩子成为人才,而他在该成才的时候情况很糟糕,于是你就很生气,做了许多不合适的事情,认为他不会成才了!推波助澜地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很可能因为你的埋怨和讥讽而堕落下去……

  假使如果你不那么想呢?而是耐心帮助他找原因,发挥孩子的特长,过了若干年,你会发现他虽然考大学名落孙山,但却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商人。风物长宜放眼量,时间是个魔法师,一切都不是定数,一切都有可能实现,比如60岁的齐白石可以成为一代名画师,大器可以晚成……但人生的种种过程需要你智慧的配合,而这个智慧就是《金刚经》中的无相与无住。

  只有我们以“无相”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有可能采取“无住”的智慧行为。

  那么无相是什么呢?

  无相,意味着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的看法。按照《金刚经》本身的说法,就是“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个虚妄不是说不存在这些现象,而是说这些现象如果从宽阔的整体角度去观察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庄子才对碧蓝的天空发出感慨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现在我们都知道,天之蓝是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而天空本身则是没有颜色的。庄子的慨叹其实就等于告诉我们,凡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根本的真实。

  自然事物的组合形成有些象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个万花筒,换一个角度形象看立刻就改变了!观察角度的不同,对事物得出的印象就会全然不同。那么哪一个形象才是真实的呢?哪一个也不是,因为它们都在不断的组合变化之中。自然界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在一定视角观察下幅度改变的大小。

  所以我们要从中明白一个道理:一些现有的定论其实都不是定论,它只在一定条件范围下有效。一个罪犯,从社会角度看他是个罪人,而在他母亲眼里很可能就是个孝子,还兴许在单位是个好同事。就拿历史来说;历史的不可逆转的特性决定了历史事件、人物行为、定论的某种确定性。然而许多事件 、人物行为、言论等不是随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而消失,它们常常作为某种遗存而加入到新的历史行列中去,表现出新的意义,或者说,在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才能充分展现它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历史也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