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金刚经全文讲解

2023-08-17 14:25:54 高考在线

金刚经全文讲解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下面是关于金刚经全文讲解的内容,欢迎阅读!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地方吃饭,饭后,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释】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萨。」

  【解释】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牲畜、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释】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根本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叫做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就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就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释】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确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如来应化身离开这世界以后,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当知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种了很多善根。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很清楚的知道,也很清楚的看见,像这类众生,都得到悟见如来,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为什么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相还在的话,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说:如来在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初转欲轮,令□陈如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以来,宣说种种适应个别差异的无上法门,也宣说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过,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等。现前也正在演说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我对佛所说无上正等正觉的义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所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眼前现象上的事,眼前现象上的事是循业所显现的虚幻相,如同梦境中的幻相,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可以证得,而实有真常的无上正等正觉,显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资形容就有一定内涵,若有内涵便有好坏、大小、染净、生灭、增灭,既可以证得,若不小心便也会失去,这种能得能失的东西,证得它便毫无意义,不可称呼它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如来只是为了方便叙述,取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词句把它明确的表达出来,任何语言说明都只是方便说,学人只可从言说中体悟它的本来面目,没有内容可使如来做明确说明。为什么呢?如来为了顺应种种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学人,从各种不同角度做种种不同的阐述,教令开悟,破迷发现的,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所阐述的种种差别法,但有言说,所以说它是虚幻的差别法,也可以说它非虚幻的差别法。为什么这样说呢?种种差别法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以及一切贤圣以不可取不可说,无为的无上正等正觉而宣说的,能教令一切众生悟见无上正等正觉心。若见非法非非法即见无上正等正觉心

  第八品 八依法出生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像这种福德只是虚幻相,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福德实相,所以如来只能说福德多。如果有人,实践此经中的义理,甚至只是用四句偈语来为他人解释说明,他的福德要胜过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典出生的,如果有人实践读诵此经,就是亲近了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还没有悟道,当可从经义中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释】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就是虚幻的佛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叫做初入圣道之流,而实际上并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须陀洹。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闻佛声教而证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还须要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才能成就,而实际上并无往来,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只是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不必再来欲界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来,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阿那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没有任何什么,可以名叫做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那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佛说我没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经证得一切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如果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说我须菩提是喜欢无诤行的修行人。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我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须菩提善欢无诤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释】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的教化所在,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前。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如同无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么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譬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么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解释】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沙数那么多的恒河,您的意思怎么样?那么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单单恒河的数量就已经无法计算,何况是河中的沙子。须菩提,我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所说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远胜前面所说的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释】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释】这时,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当如何称呼此经,我们要如何奉行实践?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用这个名字为经题,你们应当奉行实践。为什么要这样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为令一切有情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远离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的种种贪欲烦恼,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是一种修行法门,不是玄谈空理。其心要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宇宙人生无一真实,令你离苦得乐的般若波罗蜜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非法非非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只是名叫做世界。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见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就是虚幻相,只是名叫做三十二相。若见诸相非相,当知虚幻相虽然有生灭变化,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并没有两样。那么,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碰触到的;心里所想到的,无不是虚幻相,无不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像恒河沙数那样多次的以身命来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甚多于以身命布施。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解释】这时,须菩提听佛演说此经,深切明了此中义理,悲伤的流下眼泪,而对佛说: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自从我证得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以来,没有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清净,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当知这种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就是没有任何什么相的虚幻相,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叫做实相。世尊,我现在能够听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实践,并不为难。如果将来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众生能够听到此经,就信解实践,这种人就是第一希有。为什么呢?这种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相就是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虚幻相。为什么呢?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名叫做诸佛。佛告诉须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讶我人众生寿者相原来是虚幻相;不恐怖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是梦幻境界;不畏惧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当知这种人很希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最希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以实践忍辱之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如来说是虚幻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在实践履行当中,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起嗔恨心,那么就不可能在我发誓:「如果我没有起嗔恨心,则身体复元如故」时,身体就真的复元如故了。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住物质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见可爱的色相,心知可爱,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看见不可爱的色相,心知不可爱,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向来,我们身临清净环境,便想多待一会儿,这已经生起贪爱欢喜心,如果处在污秽环境,行动自然快捷,巴不得赶快离开,这已经生起厌恶心。当我们看到俊男美女,习惯性的多看他一眼,诸君,这是欲心!当我们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块时,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心在作祟,没有欲心不会有厌恶之情绪。还有,我们见钱眼开,见宝物便想要拥有,布施时心生不舍,都已经生妄想心,住物质现象上,处在凡夫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你自己背离迷失,□却了菩提。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思想记忆等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心知声音悦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听到聒噪声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悠扬的音乐令人情绪波动,所谓陶醉,已经堕在妄想境,如果听到刺耳的声音,心烦不安,都已经□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平日最常面临的是听到动心的异性声音,你如果觉得好听,想多听他一句话,当心,你可

  能已经堕入欲心,如你觉得某人说话令人厌恶,佰不必有厌恶的情绪产生,你如果心生厌恶,所发露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背离迷失,□却了菩提。又比如鼻子闻到香气,心知好闻,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闻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假使我们闻到异性体味,食物香气,心生喜欢,即时已经落在妄想境界,如果闻到恶臭心生厌恶,也一样已经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头尝到美味,心知可尝美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尝,但不要心生厌恶。又比如身体碰触细滑,心知细滑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碰触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厌恶心。又比如心里想起美丽的往事,心知追忆往事,但不生起贪爱喜欢,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厌烦。乱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难,几乎都是迷失在乱想中,所以要修习禅定,不要染着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妄想心,应当远离种种贪欲,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一念清净心,也不染着清净味,便是应无所住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果心有住相,以为应无所住是住在一种无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所谓「住」如同住房子的「住」,见闻觉知便被约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识便被欲欲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霎那间堕入痴迷无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炽盛,歌诵人间真善美,下焉者邪淫无所不用其极,上焉者诗歌文章,美术图腾,音乐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俊男美女固然赏心悦目,不必秀色可餐,乱想淫欲,无非是循业发现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则显无上正等正觉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见,也一样赏心悦目,心包太虚,无一不是如来。又比如往事回忆:儿时嬉戏、欢笑同学、初恋滋味、颠倒爱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养等等,胡思乱想,霎那间忘记正在听课,正在和亲友交谈,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务,面对着师长、亲友、客户,彼所言说断断续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散乱无明,整日如此,经年如此,终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梦如幻,历历所现皆是等正觉心。但如果以为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却住在不住相的清净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净境界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见,,已经昧却「应无所住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当住色布施,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很难断除饮食、男女淫欲、睡眠、嗔恨、愚痴等种种烦恼。因为私心作祟,慈济众生的事业,做起来也就倍感困难,但有菩萨心而无菩萨行,福德智慧两欠缺,没有种种大能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不执着所施物、施者、受者,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卧都不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虚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有情众生就是虚幻的众生,若见众生非众生则见如来,诸君,若见如来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你放眼不见一切诸相吗?不见一切众生吗?任何一相都是如来相,任何一众生都是如来,此时不悟,等待何时?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诚话,说实在话,说如实如理的话,不说诳骗话,不说怪异话的。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此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住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染着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里不住无上正等正觉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行住坐卧当中修行,远离种种贪爱染着,令无上正等正觉心须臾不昧,教化众生也以布施无上正等正觉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证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每天诵读经文不令忘失,以便于为人解说。如来以佛的智慧,清楚的知道这种人,清楚的看见这种人,都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中午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下午也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像这样经过无量百千万亿无法计算的岁月,不断的都以身命布施。但如果另外有人,听到此经,信心不动摇,他的福德就胜过无数次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书写、实践、读诵,为他人解释说明。须菩提,简要的说,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为发心,学大乘佛法的人说,为发心学最上乘佛法的人说。如果有人能够实践、读诵,并广为他人解释说明,如来清楚的知道这种人,清楚的看见这种人,都会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没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种人,就是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喜欢咒术、祈福消灾、算命风水、喜欢双修采补住空乐境界,喜欢长生不老,守住灵明觉知,信以为有道、有真常,等等小法的人,不知道咒术、祈福消灾、算命风水、长生不老等等只是增长我见,所悟方术、所悟境界只是增长人见,但守灵明觉知,住空乐境界只是染着众生见,信以为有道可修、有真常可证,只是增长寿者见。有这种知见的人,对于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须菩提,无论什么地方,如果有此经典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应当知道这地方就是塔庙,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以种种花香散布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释】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实践读诵此经,反而被他人轻贱,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业,本来应当堕入恶道,因为今世实践读诵此经,却被人轻贱,以这个缘故,前世应当堕地狱的罪业就消灭了,将来必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已经经过很久很久了,我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亿的佛,都一一供养承事,没有白白空过。但是如果有人,在未来世,能够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以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亿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都没有办法比喻的几分之一。因为一切供养以依教修行最为第一。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于未来的末法时期,有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我若一一说出来,只怕有人听到了心里会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此经的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释】这时,须菩提又对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了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再执取邪知邪见的禁戒和外道修持法门,对世尊所说正法深信不疑,淡薄种种贪欲、嗔心、愚痴,自然发露了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到此时节,应当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修道难,度众更难的畏惧心理?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露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应当生起这样的心:我要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了一切众生,而没有一众生实际被我救度。为什么呢?如果菩萨畏惧修道难,畏惧度化众生更难,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么,连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都没有,梦幻中的事,究竟什么也没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在无数阿僧祗劫,然灯佛出现于世时,有任何什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没有,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理,佛在然灯佛那里,持五莲花奉上如来,又持身投地布发遮住污泥,供养圣尊从身上走过,并发誓愿,愿将来之世作佛当如然灯佛,那是现象上的事,如梦如幻,于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任何什么,愿将来之世作佛当如然灯佛,也没有然灯佛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我于尔时,心意清净,没有任何什么妄想住相,如来于未来世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那时候我如果住相供养如来,住相发愿将来成佛当如然灯佛,心里畏惧成佛难,畏惧度化众生更难,以为如来必得真常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给我授记说: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我无所住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领悟实无有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说这样的话: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什么原因呢?所谓如来,就是万法都如其本来的义理,没有任何什么。如果有人说:如来证得真常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么,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无实无虚。如果诸相非相,唯独如来所得是真实,好比梦中所见一切皆虚妄,唯独捡到的金钱不假。这么说,无上正等正觉虚幻而根本没有吗?所说虚幻非虚幻,即是「诸相非相」,如果虚幻是断灭性的,何必辛苦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于是中无实无虚,所以如来说任何一切什么,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任何一切什么,包括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根六尘六识,苦集灭道等四谛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涅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其它看不到,想不到的任何什么,就是虚幻的任何一切什么,所以只是名叫做任何一切什么。须菩提,譬如人的身体长得很大。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体长得很大,比如在梦中,身体长得很大很大,而实际上没有,只是虚幻的长得很大,只是名叫做大身。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他这样说: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那么,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么,微尘都没有,那有众生可灭度?菩萨要开悟,破迷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彻底领悟诸相非相,没有任何一法,才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任何一切什么,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这样说:我难行能行,我难证能证,难度能度,我当以种种功德和智慧来建设未来的佛土,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就是虚幻的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没有我没有任何一切什么,即知成佛不难,度化众生也不难,如来说他真的是名叫做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一切物质现象的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一切物质现象的肉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一切众生心事的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一切众生心事的天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照见一切实际现象的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照见一切实际现象的法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碍的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碍的佛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恒河中所有沙子,佛说它是沙子吗?是的,世尊,如来说它是沙子。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一恒河中的所有沙子,有像沙子那么多的恒河,又像那么多恒河所有沙数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说它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像那么多国土中的所有众生有很多种心,如来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种种心。好比一切泡沫同一海水,但一切众生固执泡沫为己心,兴风作浪,生生灭灭的泡沫始终不离海水,海水自然悉知悉见。为什么呢?如来说一切众生种种心都是虚妄心,只是循业所起的一种意识作用,但是众生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你想,这个人以是因缘,他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是的,佛陀!这个人以是因缘,得福很多。」「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在的体性,那么,我也就不会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从具足色身见到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应该从圆满庄严的色身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过,圆满报身,只是因缘假合的幻相,缘尽则灭,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只是假名为色身而已。」「须菩提!可以从具足诸相中见到如来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应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诸相具足,是性德圆满而示现的幻象,是为了度化众生才显现的,并非真实的相貌,不过是一时的假名罢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我有这样的意念:『我当有所说法。』你不可有如此生心动念。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的念头,那是毁谤佛陀,因为他不能了解我所说之故。「须菩提!一切言说是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为了袪除众生妄念,随机化度,随缘而说,何来有法?这种种言声的说法,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暂且给它一个『说法』的假名。」这时候,深具智能的须菩提了解佛陀的深意,但又怕末世众生听闻无法可说,无说法者,这番言语,狐疑不信,于是,便请问佛陀道:「佛陀!将来的众生听了您今日『无说而说』的妙义之后,能生起信心吗?」佛陀当下便斧底抽薪,破除弟子们对佛与众生们的分别见,说:「须菩提!他们既不是众生,也不能说不是众生。为什么呢?就法性空寂而言,他们也是佛,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佛也是众生,是已悟道的众生。但是,又不能不称之为众生,因为他们虽已经听闻佛法,生起信心,但还未能悟道,所以于事相上说,称他们为众生。须菩提!从真如本性上来说,众生即佛,原来没有什么众生不众生的,『众生』也只是一时的假名而已。」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说:「佛陀!您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不仅是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我都无所得。得者,因为有失也,我本无所失,何来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名,指的是觉悟,自性,而非有所得。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其次,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其真如菩提绝对平等的,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众生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怎能执为实有?修一切善法,不可著相,善法之名,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作比较,有人用七宝,集满所有的须弥山王,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读诵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且又能为他人解说,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宝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陀恐怕还有众生以为他有众生可度,所以特地再一次提出询问:「须菩提!你不要说,我还有『众生可度』的念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当体即空,并无实在之相,如果我还生心动念,有众生可度,那么连我自己也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之中。「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我』,事实上是假相的我,是为了度化众生,权巧方便设立的,但是凡夫却以为有个真实的我,这都是凡夫执相成迷。「须菩提!其实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凡夫都具有如来智能,凡夫与佛,本来平等的,所以凡夫并非凡夫,只是因为他一时沈沦不觉,随逐妄缘,未能了悟生死,暂时假名为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吗?」须菩提自然知道佛陀这一问的深意,便从众生立场所见作答:「是的,佛陀!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便接著须菩提的回答,一语道出「法身非相」的真理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是如来了。」须菩提心有领悟,立即回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的。」这时候佛陀以偈说道:若有人想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抽丝剥茧,好比一手推著,一手挡著,无非要众生当下自悟。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你决不可以认为,如来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会说诸法断灭,认为不须要有什么善法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若用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得功德,当然无法计量。如果明白一切法无我,皆由因缘所生,无有真实永恒的体性,由此了知无生无灭,不为外境所动,即与空性相应。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宝布施的菩萨更多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诸菩萨是不受福德相的限制。」须菩提不解的问道:「什么是诸菩萨不受福德的限制呢?」「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求生起执著。因为菩萨行利益众生事,是发菩提心,而不是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菩萨修一切善法,行六度万行,不著相布施,心中并没有计较福德的妄念,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是有来、去、坐、卧等相,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法身,法身无形无相,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寂然不动,哪里还有来去之名呢?众生所见的语默动静之相,不过是如来的应化之身,应化身为随众生之机缘感应有隐有现,但是法身则恒常寂静,从未有来、去、坐、卧的相状。

  第三十品 一会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太多了,佛陀!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是实有恒常的体性,佛陀就不会说它多了。佛陀所说的微尘众,实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佛陀!如来说过,三千大千世界并非即是真实恒常的世界,也仅是一个假名而已。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来说的一合相,也非实有,缘生则聚,分合离散,仍然不是实有不变的一合相,也只是缘散即无,一个假名罢了。」「须菩提!所谓一合相,没有定相可言,本是个众缘和合而有的,非空非有,如何可以言说?但是凡夫之人执著取相,贪恋执著有个真实的一合相。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宣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真实的。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佛陀!这个人不曾了解您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佛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不可于此四见,妄执实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如实去知,如实去见,如实去信解,心中不生一切法相,而妄起执著。「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谓的法相,并非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只是缘起的幻相,佛陀暂时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只世界的七宝,以此为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读诵,且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德自然要过胜过行七宝布施的人。要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当不执著于一切相,随缘说法而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应作如是的观照啊!」此时,佛陀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