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2023-08-14 00:19:16 高考在线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如张玉谷《古诗赏析》云:“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张玉谷和沈德潜都提到了《木兰诗》的“奇”,《木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代父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木兰诗》的整个行文都体现了这种“奇”。诗中恰切地将女性的柔情与英雄气概打拼在一起,成功地塑造出了木兰所具备的丰富个性品格。这首诗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应该仔细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奇”的特点。《木兰诗》的作者巧妙地用声响描写体现了木兰集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于一体的人物形象特点,这也是该诗奇妙之处。《木兰诗》中有7处声响描写,下面笔者对这些声响描写进行解析。

  《木兰诗》一开篇就出现了声响描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关于“唧唧”的解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认为“唧唧”指叹息声,李道英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唧唧”指叹息声,而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则认为“唧唧”指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笔者检索了《全唐诗》《全宋词》中的“唧唧”一词,《全唐诗》中“唧唧”共出现27次,其中作叹息声解的有14次,如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白《庭前晚花开》“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等,13次作虫鸣声或是鸟叫声,如贯休《轻薄篇二首》其二“木落萧萧,蛩鸣唧唧”、李郢《宿杭州虚白堂》“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刘禹锡《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等,《全唐诗》中“唧唧”一词出现了27 次,没有一处是用来描摹织布机的声音的。《全宋词》中,“唧唧”一词出现4次,4次都用来描摹虫叫声,如朱淑真《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吴潜《生查子》“唧唧暗蛩鸣,点点流萤入”等。由此看来,《全唐诗》《全宋词》中没有用“唧唧”一词来描摹织布机声音的例子,该词用于描摹叹息声、虫鸣、鸟鸣声等。由此可见《木兰诗》中的“唧唧”应该是指木兰的叹息声。并且,仔细分析《木兰诗》的前四句诗,亦可知道此处“唧唧”一词是指叹息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若单看这两句,好像是说木兰正在织布,但接下来两句为“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说明木兰只是坐在织布机旁,织布机根本没有启动,她没有织布,因为她根本无心织布,只是在不停地叹息。故笔者认为《木兰诗》中的“唧唧”解释成叹息声为佳,“唧唧复唧唧”指叹息啊叹息,恰好与“唯闻女叹息”前后呼应,突出木兰的叹息声接连不断。当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张燕瑾教授在其古典文学论著《煮字斋卮言》中对这四句诗有精到的评析,他说:“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写道‘唯闻女叹息’,用了‘唯闻’二字,作者如此反复强调,是要告诉读者木兰的忧愁深得不能再深,根本无法排解,木兰是在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这样的评析十分到位、十分深刻。开篇四句诗,两处提到叹息声,并且第一处还写出了叹息声的叠加,这必定会引起读者进行猜测:“木兰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沉重的叹息声?”从下文我们可以得知,原来木兰不是叹息自己没有拥有爱情,而是慨叹父亲年岁已老,却被点名入伍,自己又没有兄长可以代父出征,这表现的是木兰对父亲的忧虑,体现了木兰的孝顺,展现的正是木兰作为女儿的柔情。

  接下来写木兰初到前线,这一部分有四处精彩的声响描写,这些声响描写巧妙地将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结合在一起:“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溅溅”在古诗文中常常被用来描摹流水的声音,如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唐人法振《陈九溪中草堂》“溪草落溅溅,鱼飞入稻田”等。“啾啾”在古诗文中可以用来描摹各种声音,如鸟鸣声、猿啼声、马嘶声,甚至是鬼哭声,总之,它多被用来描摹一种悲戚或是恐怖的声音,如王翰《饮马长城窟行》“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刘长卿《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猿鸟悲啾啾,杉松雨声夕”等。随军在黄河黑山宿营,或者听到黄河的溅溅水声,或者听闻了战马的凄怆嘶鸣,这两种声响描摹出边地战场的典型情境,能激发起木兰战士的一种英雄气概和崇高感。而与此同时诗中又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写出了木兰听着寥落边关的流水声、战马嘶鸣声时又不禁回想起在家时父母的呼唤声之情状,父母的呼唤声是那么的温馨、动人,昔日在家中与父母度过的温馨时光无法遏制地涌入心间,这为战场的紧张气氛又注入了女性柔情。这四处音响描写,一方面展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另一方面又符合木兰本为女儿身的事实,若是这部分只体现英雄气概,而少了“不闻爷娘唤女声”所展现的女性柔情,这必定会严重影响木兰形象的塑造,也让诗歌少了一种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7处声响描写是写木兰回到家中,弟弟准备杀猪宰羊时的霍霍磨刀声。这一处声响描写虽然未直接用来展现木兰的形象,但对塑造木兰的威武形象亦有很大帮助。“霍霍”一词到底描摹了怎样的声响状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给出了很好的诠释。“霍”原本写作“靃”,后来省作“霍”,《说文解字・隹部》云:“靃,鸟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靃然。”《玉篇》亦云:“靃,鸟飞急疾貌。”“霍”字的本义为下雨时两只鸟迅速齐飞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双鸟在雨中齐飞振动翅膀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故而发出急速的“霍霍”声,“磨刀霍霍向猪羊”意即木兰的弟弟磨刀的频率如鸟速飞时振动翅膀那样快,声音霍霍然。作者通过对磨刀声的描摹,展现了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从而将木兰归来时,家人欣喜异常的心态表现得很到位,家人不仅为木兰的卓越战功感到骄傲,而且为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女儿、懂事的姐姐感到自豪,也再现了家人对木兰离家十年终于归来所感到的欣喜与激动之情。这团聚的场景又从侧面展现了木兰身上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的特点。

  《木兰诗》中的7处声响描写,通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而又自然地贯穿于诗歌的始终,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首诗以及把握该诗写作风格的一条极佳的线索,也是帮助我们透彻认识木兰形象、揭开木兰性格特点的一把钥匙,因而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附文

  木兰诗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读háng。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