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

2023-08-17 06:17:32 高考在线

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

  欧阳修《正统论》写的是什么呢?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史学观念,历史上对我国历代王朝的正位与闰位的论定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时代的史家受到时代氛围、政治立场、史学风气等影响,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统论又以宋代最为发达,在宋代,通鉴体、纪事本末体的出现使得史学更为前进一步,而与此同时,史学家也对史学背后蕴藏的思想有了自觉性的反省,而正统论便是当时的主要史学思想之一。在宋代众多的正统学说中,欧阳修的正统论又最具有代表性,居于中心地位。欧阳修把尊王大一统作为“正统”的内涵,以“居正”和“一统”作为判定“正统”的标准,提出了“绝统”的概念,大大超越旧说,不仅适应了时代的精神和需求,而且对后代正统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背景及内容概述

  宋代以前已有正统观念,梁启超先生指出“正统之辨,防于晋而盛于宋”。晋人如陈寿、左思、陆机、习凿齿等或对三国孰为正统、或对晋承何统作过论述,唐人如皇甫提对东晋元魏孰为正统作过议论,然其只就事论事,只对具体王朝的正伪发出议论,尚未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正统观念,直到欧阳修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那么正统论何以盛于宋代,何以由欧阳修首倡呢?在此,愿从历史渊源、时代背景、现实诉求草个方面作一简要的探讨。

  (一) 形成背景

  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渊源。欧阳修在《正统论上》开篇即写道:“《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此《传》即《春秋公羊传》,可见欧阳修之正统论渊源于春秋公羊学。史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事实的记载,还反映在其体现的作者的思想。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作《春秋》是为了表达“正名”的思想。《春秋》提倡“大一统”,重视君臣名分、尊王攘夷,这一思想的意义对于继五代纷乱之后而建立的宋朝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宋代掀起一股治春秋学的盛况。据《宋史·艺文志》所载经部书,春秋类凡二百四十部,超越易类,居于榜首。无怪乎四库馆臣都说道:“说《春秋》者莫移于两宋。”受到这样一股治春秋学风气的影响,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自然与其密切相关。

  考察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还应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五代时,辽国从石敬塘手中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以此作为跳板,不断袭略中原。北宋建立后,辽国实乃北宋的心腹大患,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之后,被迫对辽采取守势。然而辽国仍在边境不断骚扰,终于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双方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结果以订立 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最直接的动因则是史学编纂的现实诉求。薛居正等编修们日五代史》与李防等编次前世年号在正统上所形成的矛盾引起了欧阳修的非议。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从而为欧阳修自己编修《新五代史》在正统观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于是欧阳修先后创作了《正统论》七篇,后又删改为三篇。

  综上所述,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是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及现实诉求相结合的产物。(二)内容概述对欧阳修正统论内容的探讨,正是学界在此领域研究较多的一个修首先提出他关于正统的定义和总论,“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正”是从道德方面来讲朝代的传承有序,“统”是从功业的角度来评价王朝的业绩。确立了这两个评价标准,因而欧阳修批判了偏袒于本朝的“自私之论”与运用五德终始学说解释王朝兴替的天命观。最后在《正统论下》,欧阳修首先提出了正统“有绝而有继”的观点,进而具体分析了“可疑之际”正统“绝”与“继”的问题。

  上述欧阳修的正统理论,体现了欧阳修史学思想的进步,因而在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笔者在下文将分条阐释。

  二、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

  (一)第一次对“正统”观念作出系统性的论述

  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体现在它是第一次对正统观念作出系统性论述。苏轼说:“正统之论,起于欧阳子。”台湾学者陈芳明认为,宋代以前,只有实际的正统之争,没有正统理论的出现。史学发展到宋代,才对正统观念作正式的探讨。

  (二}创立绝统理论

  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表现在他首创绝统之说,为解决分裂割据时期的正统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欧阳修所称的“正”和“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同时满足这两大条件,自谓正统。而在“其上无君,僧窃并兴”的时代,起初无法具备“正”的条件,但 欧阳修的“正统”三继三绝的见解,赋予了正统很大的弹性。他认为正统的传承并非是绵延不断的,在分裂割据时期是可以没有正统的。与他不同,在此之前的史家关于分裂割据时期的正统问题曾长期争论不休。例如陈寿的《三国志》虽分三国各自作志,但是在行文之间却透露出尊曹魏为正统的倾向,东晋的习凿齿对此颇为不满,于是作《汉晋春秋》,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面对此类争论,欧阳修创立的绝统之说为解决分裂割据时期的正统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之道。

  (三)对正史编修的指导作用

  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体现在其对正史修纂的指导作用上。欧阳修自己编纂《新五代史》就以其正统论作为指导思想。如饶宗颐先生所说,“正统理论之精髓,在于阐释如何始可以承统,又如何方可谓‘正’之真理”。历代王朝在取得天下之后,都必定诉诸正统,以正统自居,以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这种政治上的正统思想反映在史学领域就突出表现在正史编修的体例上。一般来说,正史之中的“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将哪个政权归入本纪,无疑便是承认了它的正统地位。

  (四)批判了五德终始学说的天命观

  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五德终始学说的批判上。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以天地间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为“五德”或者“五行”,五行依次擅递,终而复始,这五行代表的每一种势力都有各自的气运,气运兴盛时,一切天道人事都要受它支配,当气运衰退时,就会有新的力量起来取代。例如秦始皇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周朝,应该属于克火的水德,所以秦朝尚黑。但是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册府元龟》里称周是火德,汉继周而兴,起初为火德,后又改为土德,再改为水德,而称秦为“推五胜不当正统”。又如宋朝开国之时,“有司言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从之”。

  三、结语

  欧阳修的《正统论》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并在后世学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正统”的理论,其理论的两大基础为代表“至公”、“大义”的“正”和“合天下于一”的“统”,这一观念为苏轼所承袭,苏轼认为“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与欧阳修如出一辙。乃至明人王伟亦从欧阳修之说,“正者,正天下之不正;统者,合天下之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