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钱塘湖春行优质课教案

2023-08-04 10:14:57 高考在线

钱塘湖春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四、教学程序

  (一)唤起旧知,交流所搜集的材料,引出新课。

  教师导入: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你能简要地说说它们抓住了西湖的什么特点来写吗?

  学生回答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学生听配乐范读录音,听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教师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头脑里想象西湖美景。

  (三)探究问题一:作者游览西湖的行踪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四)探究问题二:写了几种景象?是哪一个季节的?

  学生朗读,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明确:通过湖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充满活力。

  (五)实践合作活动一:你能为这首诗配上插图吗,要求必须能体现诗中的景物。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开始绘图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创作完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六)实践合作活动二:你能体会到诗歌里所描绘的早春的美景吗?请出二位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边走边说看到了哪些景物。(配上愉快轻松的轻音乐。)

  两名学生进行活动(介绍地点,景物,心情),其他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七)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八)全文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设计思想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时代远久,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若采取传统的“串讲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沉闷没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学生喜欢学习这种知识,并为之展开积极活跃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而这关键在于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古诗文教学课堂应尽量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忙乎起来,让他们乐于参与,勤于动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作画,培养想象力,创设诗歌意境。我国古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誉,初中课本所选的古诗几乎都可以配上插图。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初一学生即使能够把它背诵下来,也难以体会到多少美感。那么就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吧!鼓励他们把诗中的“莺、树、燕、花、草”等物象勾画出来组成一幅画,你将会发现学生的创作热情是那么高涨。等到学生画好了,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的是一幅幅含翠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灿烂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的图画。笔法虽然稚拙但绝对充满着盎然的春意,即使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春意。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

  二、倾听诗乐,强化想象力,感受诗歌意境。诗歌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诗就是为和乐而作。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在教学中若能把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诗中的情感氛围,感受并体验着诗人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这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诗歌文字的精妙。

  三、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体会情感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体会诗文的情感美。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