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情感散文:我们的青春就此谢幕
2023-08-02 03:11:21中考作文散文写作的五点建议
2023-08-09 07:30:21两只幸福的田鼠散文
2023-08-02 11:40:07缘既是劫散文
2023-08-18 17:10:05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情感散文:我们的青春就此谢幕
2023-08-02 03:11:21中考作文散文写作的五点建议
2023-08-09 07:30:21两只幸福的田鼠散文
2023-08-02 11:40:07缘既是劫散文
2023-08-18 17:10:05
石破天惊逗秋雨散文
石破天惊逗秋雨散文
高中时期也读过余秋雨的一些散文,如《文化苦旅》之类。曾经一度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很大气但又不失细腻,很华丽但也不乏质朴。更令我激赏的是他充溢在笔端的那种文人的责任感。他写散文选取的题材是我比较喜欢的历史风物方面,他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描写叙述很有特色,读完觉得字字皆情意,让人内心激荡不已。但怎么说呢,余秋雨的文章看久了有些审美疲劳,他的文风越来越让人觉得是一种陷阱和负担。明明是再简单不过的意思,被他用文字一修饰就感觉崇高了好多。更有甚者,反反复复读那几段话,不知其所云为何物。显然余秋雨的文章或许已流于华诞。
有一段时期我在尽力模仿余秋雨的笔触,因为当时觉得他的文风读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而且其描写也确有实物。大学写作课堂上讲,一个作家一定要保持不断地创新,不能抄袭。这个抄袭不仅指抄袭别人,也指抄袭自己。不能创新,写作之路便也只能到此终止。若要强续貂尾,其结果也只能是贻笑大方,甚至连自己前期积累的名声亦会付之一炬。江淹在《别赋》之后再难有更好的,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一句:江郎才尽;张爱玲才智卓然,情感细腻,《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的问世让人为她的才华倾倒,她与胡兰成的一段恋情结束以后,随之风逝的还有她的满腹才华。
大学的写作老师也说过,看一个人文章写的好坏,不是要看他的修饰成分有多少,不是要看他句子、字词用的是如何精妙,而是要看当修饰成分完全去掉之后,剩下的东西如何。以前有位好友警示我: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沦为别人的跑马场。当时的我的确是不屑一顾,甚至在想:若能拥有如此完美成熟的想法,完全丢弃自己那些愚蠢的青涩的想法又如何呢?现在想起来如果自己的想法真的沦为别人的跑马场,才真的是愚蠢。别人的再好也是别人的,你仿的再好最终解释权也是归别人所有。你会惶惶然,最后你会忙着找自己。
对于一件东西,我们要学会批判,也要学会欣赏。二者过犹不及。批判太多,你会对这件东西失去信心;赞赏太多你又会失去自己。
喜欢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的那一句话:大艺术家即使是错,也能错出魅力来,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对错。一个伟大的人即使他错了,他也有魅力让世人跟着他错下去,尽管后人已知他是错的,但还是义无返顾的错下去;喜欢他在《千年一叹/我一定复活》中引用希腊已故文化部长的话: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之后回来,那么我一定复活,令人鼻酸,饱含着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当余秋雨看到希腊向英国索要巴特农文物的这份材料,也仿效着写了几句,指出当年斯坦因从敦煌运走的文物都应该归还中国,这表现了其强烈的民族愤慨;在《我们不哭》里一文中说: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有哭墙而中华民族没有,不该感到自惭。泱泱大国给了我们一种从容的心态,茫茫空间给了我一副放松的神经。中华民族的灾难的确不少,但比之犹太人,以千年目光一看,毕竟安逸的多了。我们没有哭墙,我们不哭。虽然其所说也不无道理,但不得不说其对中华民族的审视太过乐观。
我比较欣赏的是他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第一段对于大部分人对清朝的看法:我们这些人,对于清朝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而想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光了,这是清代的尾声。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侵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的开。至今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种冤虐般的存在。这是一种民族情绪在作怪,比起明朝从中期开始皇帝一个比一个变态,都是怪胎!清朝历代皇帝都勤勤恳恳,并无荒唐之事。历史选择了清朝,选择了满族。满族亦或是汉族,都是中华民族。
任何单方面的肯定或是批判都是片面的,不全然对也不全然错。争执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并无意义。这几年来余秋雨争议太大。支持他的人或者反对他的人都大有人在。反对他的人说他的文章大多已经完全模式化,都是一个套路,质疑其情感假大空,更有人质疑其品格。有人好心的指出他文章中一些用错的地方,但余秋雨许是拉不下面子,恼羞成怒,引发文坛争论,人称石破天惊逗秋雨。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我亦不敢妄加揣测。或许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相只有一个。文人相轻,文人论战,本就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各自拈出有利于己方的证据来攻击对方,真相早已被争论模糊了焦点。
文章究竟如何,作者人品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毕竟是我们掌管不了的,文章再能反映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在我们阅读者看来不过是参考罢了。从一本书中能读出什么,收获什么向来由我不由他。管好自己方是上上之策。执念太深,非要争论出个孰是孰非,恐怕最后的结果仍是不尽如人意。早知如此何必苦苦追寻一个无解的答案呢!
读《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后,曾让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感动和快感,同样我也得知很多掌故轶闻,那么这样的话也就够了。就是有假有错我倒觉得无大碍,他写他的,我看我的,我欣赏他就喜欢他,当然也有讨厌他的权力,我还是会抱着看好书的心态来读他的书的,书绝对是好书,人品如何这是与作者相处之人应该关心的问题。不管如何,书是无罪的。
也许,余秋雨散文就像水果中的榴莲,喜爱之人恨不得掏心窝子,厌恶之人唯恐避之不及。反正,书和作家都如星辰一般数不胜数,讨厌一两个作家倒也不至于落得个无书可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