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新年语片散文
2023-08-04 04:16:30已婚散文
2023-08-13 14:58:10时光倒流商店散文
2023-08-02 23:44:46四月的美好散文
2023-08-18 02:48:34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电力工业英文自我介绍
2023-08-10 12:48:46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400字
2023-08-07 17:30:34学校挂职自我鉴定
2023-08-15 01:08:01新年语片散文
2023-08-04 04:16:30
干馍情现代散文
干馍情现代散文
我胃不好,常常是吃不得饿不得,见饭饥见饭饱,无论这一餐吃得饥饱与否,总觉得饭后还要再补充点什么,有时是一个桔子、苹果,有时是几颗大枣、一块蛋糕,或者馍片、饼干、锅巴、豆干,似乎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吃饱了一样。在这么多些吃食里面,最让我觉得爽口爽心的还是干干的石头馍。
细想,这种习惯也许是小时候养成的。常听母亲说,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外上班,她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所以她常常把我带到田间地头。生产队的出工是有时间的,每天早上,队长会站在一颗歪脖子树下,一边高声喊叫社员们“出工了”,一边“咣咣”地打铃,完了,还要把铃绳绳用力一甩,挂到树枝高处,目的是防止我们这些小孩随便打铃。
多少个早晨,我睡眼惺忪地坐在架子车的车厢里跟随着大人们出工,胳膊腕上系着手帕,里面包着的是母亲用鸡蛋五香粉油盐和面烙成的切成小块的饼,这种系在手腕上带到地里的烙饼被我称为“干馍”,这便是我在田间地头半晌午的“口粮”。直到现在,一想起它,都觉得香酥有滋味。这种馍的好处在于无论天气怎样变换,它吃起来总是不硬不干不硌牙。
对于干馍的另一种喜爱,源于每年的“二月二”---这个龙抬头的日子。这天,我们都要吃干货--炒熟的黄豆、玉米、棋子豆,烙的各种动植物图形的馍,称之为“花花馍”,至于为什么要吃、吃这个有什么讲究,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每年“二月二”的头天晚上,我们总会很热心地候在打豆机的跟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通红的炭火,还有转个不停的打豆机,直至看着它冒着白气再爆发出“咚”的一声闷响,然后我们便作鸟兽散地蹲在地上,捡拾四散的爆米花花。爆米花固然好吃,但最能勾起我儿时记忆的还是棋子豆。做棋子豆的面由鸡蛋油盐调料和制而成,面要和得硬、揉得筋,这样便于制成不同的形状;烹制工具最好的还是铁锅麦秸火了,火着的快灭的也快,做出的棋子豆不容易焦,吃起来油香酥脆,百吃不腻。自小到大,我一直不喜欢吃油炸的棋子豆,有人说经油炸制后的棋子豆酥脆,我个人认为则不然,一则面食经过高温油的炸制,没有了麦子原有的天然清香,二则不利于保存,时间长了经炸制的棋子豆会散发一种油油的怪味,没有了菜油的醇香,况且,不利于不同体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食用。
再有就是“花花馍”了,通常是老人们做,不同于凤翔一带蒸制的“花糕馍”,用的是和棋子豆一样的'面,和好,醒好,再擀薄,切成需要的形状,用手捏成各种小动物、花草形状。我记得大概是用剪刀剪成鸟的翅膀,用梳子扎各种深浅不同的孔作花纹,完了还会用筷子蘸一点红色的染料,画鸟的眼睛什么的,然后再放到锅里烙,同样要注意火候。当一个个冒着热气的的花花馍被摆放在筛子里时,,那种散发出来的粮食清香真令人终生难忘。!
伴随着棋子豆花花馍,转眼间,我高中毕业到省城上学,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每次周末回学校,近路的同学都会带一些吃的东西,有时是蒸的红薯,多的还是芝麻坨坨,就是把当年新打的芝麻炒熟压碎再加菜油盐葱花味精调料制成酱,把和好面擀薄,芝麻酱均匀地涂抹在面片上,卷成花卷一样,切成小剂子,直接放倒在案板上,用手压平,就成了芝麻坨坨,这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做坨坨馍的做法(不同于我自己做的,一个一个地卷),是我在同学家里看的,焦黄的面饼混合着芝麻香味,吃着有滋有味,香啊!
去年冬天,有空到武功去看望同学。武功县是后稷教稼之地,关中平原的土地肥沃,种出来的麦子品质更为优良。回来时朋友送我一袋当地很有名倪家的大锅盔和棋子豆,锅盔直径有一尺多,6、7公分厚,乍一看,借用时下很流行的一个网络词,就是“很强大”呵!真是应了关中八大怪里面的“锅盔象锅盖”!锅盔里有茴香,闻起来很香,只是我牙不好,每天掰一块嚼,那筋道劲嚼得我脸上的肌肉都疼,呵呵。棋子豆,看起来硬而且干,但吃起来却酥脆可口,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真是老少皆宜,很怀念啊。
今年夏天,因为天气炎热加之饮食不注意,我的胃病反反复复总不见好,干脆少吃饭,多吃网购的馍片,如今的馍片,五香孜然牛肉麻辣香辣等等各种口味一应俱全,油多,调料重,味道浓,乍一吃,香,多了竟觉得吃进去的不是干馍,是满口的调料啊!
后来索性在街上买石子馍吃,大片的,凹凸不平,焦焦黄黄的,看着并不怎么抢眼。关于石子馍,是有些来历的,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石器时代“石烹”的遗风。据传“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上而食之”,唐代叫它“石鏊饼”,还把它作为贡品向皇帝进贡,到清代时候石子馍传入江南,大诗人袁枚尝罢大加赞赏,称之为“天然饼”。石子馍的产地,渭北一带很多地方都有,比较有名的有富平、蒲城、高陵的石子馍。我买的是蒲城的,10块钱一小袋,里面有花椒叶、茴香、芝麻等香料,偶尔还能见着被炒的光滑黑亮的鹅卵石。放办公室里当零食,闲了掰一块,少食多餐,口感咸香酥脆,助肠胃助消化。
我常常想,某一个冬日的午后,若是搬个凳子坐在门前下,晒晒太阳,尝尝石子馍,再泡一壶清茶,看看墙根那一溜儿的花草,滋润、随性、惬意啊。真是“饥食干馍渴饮茶,闲时再观红叶花”,也不失为人生一件快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