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我恨我不够痴心的散文阅读
2023-08-03 12:38:52山水相依话男女散文
2023-08-11 06:51:27懂,是一种无声的陪伴抒情散文
2023-08-17 07:26:08有意境的散文
2023-08-18 18:19:45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杨绛传读后感(精选五篇)
2023-08-12 19:35:10面试外企英语自我介绍范文
2023-08-06 03:27:35半分钟简单大方的自我介绍
2023-08-17 15:27:35客户经理面试的自我介绍
2023-08-03 00:50:07
这道‘长城’筑偏了散文
这道‘长城’筑偏了散文
读了6月29日《中国书画报》刊发的戴宝善先生《这道‘长城’筑偏了》一文(以下简称戴文),觉得好像条条是道,句句有理,其实并非如此。
中西融合非出路
戴文说:“事实证明,中西融合已为近百年来许多先行者的实践证明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留下了可喜的成绩。”
事实恰恰相反。林风眠,刘海粟,他们具坚实的西画基础,长期研究中国画,但他们的作品属不属中国画还可以商榷。徐悲鸿虽然主张用西画改良中国画,但他反对“中西合瓦”。张大千到死都不承认他的画融合了西画元素,傅抱石就更不是走中西融合之路的画家了。
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是传承中华民族血脉的根本,历经朝代更迭都不曾断送,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吗?非得走“中西融合”才有出路吗?
黄胄说:“金冬心是书法家,会写诗,他的造型能力很差,竹子画得像鸡毛掸子,但越看越有味。”中国画早在素描输入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著名画家都没有学过素描,而是靠临习前人的经典作品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的。现在有些美院学生的中国画反不如民间自学者的“地道”,不能不引起深刻反思。
国画批评自有道
戴文说:“量画不是量布,一把标尺,一量便知。……比如‘四品’这把尺,极易变成人即是尺,尺即是人,而人的品德、观念、学识、阅历千差万别,对画的评价的准确性就很值得推敲了。”
戴先生把“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理解为衡量中国画的尺度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他曲解了郭西元先生提出的“找回中国画自己的`评价体系”。现在,各种书画展览泛滥,评画品画成了家常便饭,不评不品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评中国画也用西画术语、西画标准、西画模式,比如“视觉冲击”“色彩构成”“张力”等等,把中国画引到西画的框框里去了。
2003年中国美术金彩奖评奖掀起轩然大波,无独有偶,在大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一幅画在木板上的类似油画的《生旦净丑》获金奖,《寻梦》获铜奖。这些远远疏离中国画本体的作品屡屡获中国画大奖,难道不是评审标准出了问题?
这些事过去十年了,目前的形势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某美协官员评价国画作品时还在用“突显张力”的评语。所以,郭文提出“找回中国画自己的评价体系”我是十分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