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学设想
2023-08-17 04:09:23关于苏轼的演讲稿
2023-08-17 06:15:00苏轼江城子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13 06:33:44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2023-08-11 14:55:05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桃花源记教学设想
2023-08-17 04:09:23关于护士爱岗敬业的演讲稿十四篇)
2023-08-04 18:17:26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通用17篇)
2023-08-07 21:19:15迎接冬奥会演讲稿500字
2023-08-05 05:39:36
宋词三百首·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注释】: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弯新月正挂在稀疏的梧桐,这时正是夜深人静,什么人见到我独自一人徘徊往来?像缥缈无依的孤鸿之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受惊吓飞起却又顾盼回头,有多少怨恨可无人能够领省。拣完了所有的树枝都不肯停栖,宁愿栖宿在寂寞的沙洲熬受寒冷。)
【注释】: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预习导航】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问题探究】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的是幽人还是孤鸿?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7.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8.探讨: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拓展阅读】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课后作业】
1.背诵该词。
2.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