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读后感
2023-08-08 15:19:46桃花源记基础知识练习题
2023-08-16 22:01:15桃花源记的阅读与答案
2023-08-12 23:48:50桃花源记翻译
2023-08-03 16:34:18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呼吸科竞聘演讲稿
2023-08-02 06:25:59读项羽本记有感
2023-08-01 23:55:49宝葫芦的秘密优秀读后感650字
2023-08-08 05:57:42做事先做人读后感范文
2023-08-06 18:10:54
《桃花源记》重难点分析
《桃花源记》重难点分析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下面的其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语句】
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解析〗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2、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解析〗“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
〖参考答案〗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3、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
〖解析〗分析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
〖参考答案〗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讲解】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表示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桃花源记》所寄寓的作者的美好理想和文章的结构特点
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散文名作。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虽然是虚构的,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却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它一方面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另一方面大胆否定了君权制度,提出了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作者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出理想社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访问、离开后再寻找桃花源的情形,贯穿起来,写得曲折回环,若有其事,引人入胜。
课文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和批判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但这种理想境界只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田园生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这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决定的。
文章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楚;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想象丰富,用语朴素、简炼、生动。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基础知识题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晋太元中()
2、缘溪行()
3、便舍船()
4、豁然开朗()
5、屋舍俨然()
6、阡陌()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遂与外人间隔()
10、不足为外人道()
11、及郡下()
12、诣太守()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问所从来。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3、处处志之
4、寻向所志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
人: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
2、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落英缤纷”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与世人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仿佛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的服饰。
3、“皆叹惋”说明村人是因为听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
4、文章结尾没讲清“遂迷”是怎样发生的,是作者的失误。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jìn
2、yuán xī
3、shě
4、huò
5、shè yǎn
6、qiān mò
7、tiáo
8、yāo huán
9、suì jiàn
10、wèi
11、jùn
12、yì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1、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豁:开阔。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问(渔人)从哪里来。所:处所。
5、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
6、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具言:详细地说出。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舍弃、离开。动词
2、房屋。名词
3、做记号。动词
4、标记。名词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和孩子。专指妻子。
3、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论,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动乱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2、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⑴“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
⑵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
⑶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错。“落英”指落花,写的是暮春季节。
2、错。“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3、正确。
4、错。作者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