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五篇)

2023-08-16 12:43:47 高考在线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

  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花深处 山的那边走去

  将青山绿水 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 桃花依旧

  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屋舍俨然( )便舍船(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邑人(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古今异义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随即,不久)

  三、感知课文

  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

  (一)惊艳桃花林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出示课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请同学们画出节奏,自由诵读,读出韵律美。

  3、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

  示例:这是一片十分美丽的桃林。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4、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惊异,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5、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着读,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以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二)探访桃花源

  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子。

  【出示课件】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请学生结合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桃花源是一个_____的地方,你看(听、闻)___________。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在朗读中品读课文,读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读出和睦幸福的感觉,感受桃花源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民风淳美、心灵的善美。

  4、小结:桃花源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主平等,和平安定,

  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的战乱的理想世界。

  五、研读课文

  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是主旨。

  1、这样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呢?

  3、链接背景【出示课件】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4、小结: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六、延伸拓展

  1.桃花源是理想的世界,精神的家园。其实,桃花源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呢?

  2.学生思考后,交流发言

  七、课堂赠语

  桃花源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滴甘露,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多远,青山绿水、平和快乐、简单朴实的生活都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让我们心存美好,微笑向前!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桃源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

  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

  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

  角 色:1名学生——渔人

  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

  3名学生--记者

  1、采访对象:村民

  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你们这里缴税吗?

  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

  你想出去吗?为什么?

  2、采访对象:渔人

  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

  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

  四.赞美桃源

  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

  问题:

  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 可参阅“预习提示”;

  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

  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

  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提示: 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

  六.课外练笔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 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

  3、朗读感知

  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

  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

  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明确:A.陶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会。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他们安宁的生活。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确: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

  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PPT7)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

  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

  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学生汇报)

  六、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七、思考讨论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

  八、总结全文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

  二、写作特色(点击“写作特色”链接到PPT24)

  (1.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3.想象丰富,曲折回环; 4 .虚实结合 )

  三、文体知识(点击“文体知识”链接到PPT25-31)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精华集萃五方面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播放PPT32)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课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训练:(任选一题)

  1、我来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