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陶渊明杂诗 其二原文翻译与鉴赏
2023-08-04 16:21:01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2023-08-17 04:31:39有关诗词人物陶渊明--五柳先生,淡泊名利的智慧
2023-08-08 18:19:04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2023-08-02 13:14:33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陶渊明杂诗 其二原文翻译与鉴赏
2023-08-04 16:21:01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2023-08-17 04:31:39有关诗词人物陶渊明--五柳先生,淡泊名利的智慧
2023-08-08 18:19:04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2023-08-02 13:14:33
陶渊明集卷之六记传赞述《鲁二儒》
鲁二儒(1)
易代随时(2),迷变则愚(3)。
介介若人(4),特为贞夫(5)。
德不百年,污我诗书(6)。
逝然不顾(7),被褐幽居(8)。
[注释]
(1)这一章述评西汉初鲁地的两位儒生,赞美他们耿介孤高的品德。《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叔孙通谏议前往征鲁诸生以定礼仪,“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2)易代:诸本皆作“易代”,逯本据(艺文类聚)校改为“易大”;今仍从前者。随时:即随时而变。
(3)迷变:迷于变化,即不知随时变化。以上二句指叔孙通“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之语。
(4)介介:耿直孤高的样子。若人:那样的人,指鲁二儒。
(5)侍:出众,卓异。《诗经。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贞夫:忠直的人。《晋书。桓玄传》:“乃下书曰:”夫三才相资,天人所以成功;理由一统,贞夫所以司契。‘“
(6)污我诗书:即鲁二儒所说:“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诗书:指古代诗书所载礼乐制度。
(7)逝:通“誓”,决意。不顾:即不顾叔孙通之征召。
(8)被褐:穿着粗布衣。幽居:犹隐居。
[译文]
改朝换代随时改变,若不改变视为愚笨。耿介孤高鲁之二儒,品德出众忠直之人。积德尚未能达百年,违反古法有辱斯文。决意不理朝廷征召,穿粗布衣幽然而隐。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符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彭泽)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环境异常复杂的晋宋易代之际。其族望和家世,据《陶征君诔》云:
“嗟乎若士,望古遥集。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这里所称“洪族”是指陶渊明的曾祖大司马陶侃而言。陶侃为晋代勋臣,故称“洪族”。虽曰洪族,其实与南迁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并不显赫。陶侃就曾被人蔑称“奚狗”,并长期被怀疑和监视。陶渊明以勋臣后裔而衰落为“寒门”,得不到应有的禄位,所以“韬此洪族,蔑彼名级”,可见其本出自世家而泽不及身。笔者以为,其遭遇与南北士族的身份不同有些关系。在门阀统治森严的东晋时代,身为庶族的陶渊明在“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中,徘徊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道路。
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职。《饮酒》第十九首透露了他这次出仕的情况:“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陶认为“志意多所耻”是羞耻的行为,终以辞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正是其当时的心情写照。次年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投冠旋旧虚,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正值陶渊明犹豫之际,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借故回乡。
陶渊明再次出仕是在他近四十岁时,《荣木》一诗中说到:“先师遗训,云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谓。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不敢至!”时至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第二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陶渊明一生虽几次出仕,但他与世俗是那样格格不入,在混迹于官场时,总充满悔恨的心情,而他所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老。归田后,陶渊明的性情与田园自然的契合,使其所作诗篇大放溢彩。他作《归园田居五首》,描绘出闲适自得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画卷。其四言诗杰作《归鸟》,借鸟儿眷恋林木,倦飞知还,道出诗人归隐真意。《饮酒二十首》则表现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诗人淳真自然的艺术风格。第十九首:“拂衣归田里……亭亭复一纪”。“一纪”是十二年,此时诗人已归田十二年。然而,自辞彭泽县令归田以来,陶渊明虽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但他并不能忘怀一切,《杂诗》其二有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光阴如梭,壮志难酬的悲哀,深沉万分。晚年的陶渊明还是关注社会与政治的,公元417年,刘裕北伐收复长安,灭后秦,业已五十三岁的陶渊明写下《赠羊长史》一诗云:“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抒发了对收复中原与三秦的欣慰之情。五十六岁所作《读史述徽章》和五十八岁作《读山海经》组诗,都寄托了豪情壮志。而五十九岁所作《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名为咏史,实为述怀,均表明晚年的陶渊明壮志未消,理想犹存。刘裕代晋,现实的黑暗政治使他不满,而他又无力改变,于是他幻想出理想国——“桃花源”。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仕到六十三岁去世,虽然贯穿着仕隐的矛盾,但其壮志从未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