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8篇
2023-08-13 09:22:0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2023-08-18 15:37:48有关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
2023-08-02 07:08:5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2023-08-03 06:55:41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8篇
2023-08-13 09:22:0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2023-08-18 15:37:48有关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
2023-08-02 07:08:5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2023-08-03 06:55:41
陶渊明是真心隐士还是被迫隐居?
陶渊明是真心隐士还是被迫隐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提及陶渊明这个名字,似乎已经作为纯粹隐士的代名词,曾传列《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的“隐逸”篇,可谓深入了中国文化的骨髓。是故,每每说到陶渊明,就会想到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想到那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那种不问尘俗世事的清醒与潇洒。在许多朝代,人们几乎都把陶渊明当作一个不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形势的第一隐士、“隐士之宗”,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要搞清楚,陶渊明是否真心当隐士,我们先从什么是隐士说起。何谓“隐士”?据百度百科介绍,“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其条件,首先应当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其次,是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鉴于此说法,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并不可皆称为隐士。《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这就是说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如《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显然,是说“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换句话说,应当的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陶渊明是这样的人吗?我们分析后,不难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真心当隐士,即便是后来,不得不隐,也是出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看破了红尘、看淡了名利、看透了官场,才步入了“隐居”的生活。笔者的观点如下:
其一,陶渊明的出生环境,使他贴近政治关心国事。
据资料记载,陶渊明出身于东晋一个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决定了他和政治先天就走得很近,不可能对政治和朝廷漠不关心。
其二,陶渊明的教育背景,使他充满理想满怀抱负。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败落,八岁丧父,与母亲和小妹一起相依为命,后因生活拮据,只能投靠外祖父孟嘉。而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深受着外祖父的熏陶,长大后他的个性、修养,都颇具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颇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子》《老子》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家庭环境与时代思潮,让他同时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也就是说,陶渊明性格中除了有超逸的道家一面,也有儒家的入世情怀。这也从教育上决定了陶渊明是个刻有儒家思想烙印的读书人。
其三,陶渊明的仕途经历,使他倍感失落倍加失望。
陶渊明少有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儒家“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侮辱,不久就递交了辞呈。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辞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