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关于曹操与陶渊明的450字作文
2023-08-13 19:26:50高考名人素材之陶渊明篇
2023-08-05 07:35:31陶渊明拟古其五诗词及赏析
2023-08-03 22:23:34陶渊明诗劝农鉴赏
2023-08-10 11:00:47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我读书的故事演讲稿
2023-08-16 20:02:11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2023-08-06 18:44:32读淘气包马小跳有感(集锦十五篇)
2023-08-17 08:46:49大学竞选体育委员演讲稿(8篇)
2023-08-08 08:36:32
关于陶渊明的经典语句精选
关于陶渊明的经典语句精选
●我的爱情似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一山一水,畅叙幽情。三千弱水太多,我只饮最柔的一瓢,我需要一个依靠,一个在你被暴雨浸湿之后,替你脱下外衣,拂去额头水渍的人
●我想学哲学,法学,人类学
但我觉得
人们不是很需要律师,哲学家
和人类学家
怎么办呢?
那就开个批发部吧
应该会多一个陶渊明
最好的话
来一个开机动车的祖冲之
--会有共同话题么?
--Yes,so much
●人之所宝,尚或未珍。 ----陶渊明《答庞参军》
●哲学的目的,应该是好的。是要告诉人们改如何更好的生活的。托尔斯泰是富豪,他说自己被富贵的身份束缚。维特根斯坦家族更是超级富豪家族,可是他却把所有的.财产给了哥哥姐姐们。中国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 ----灵遁者《非线性波动》
●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田园居》
●天地不长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陶渊明《形赠影一首》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陶渊明的寂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陶渊明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此身托山河,生死不足道。
一朝气息绝,魂魄俱烟消。
得失不复治,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荣辱谁知晓? ----陶渊明《拟挽歌辞》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情动于中”是所有艺术里最重要的内容。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世俗的虚无,是说这个人什么事都不做,可是美学上讲的虚无,是说他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但这并不影响他参与生活的积极性。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