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2023-08-11 02:43:31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2023-08-03 04:42:1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2023-08-01 07:09:11陶渊明真的不解音律吗
2023-08-12 18:34:34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春游,我来了的优秀读后感
2023-08-14 14:40:18小学生关于安于演讲稿——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2023-08-02 06:10:58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3-08-16 13:38:11呼兰河传读后感
2023-08-08 12:53:19
陶渊明平淡自然诗文风格探源论文
陶渊明平淡自然诗文风格探源论文
摘要: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基本诗文风格之形成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形成“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是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探讨陶渊明生活即诗、性情即诗影响到诗文风格。他的出身、生活经历、人生观等直接影响其诗文内容,进而影响其诗文风格;他的性情受他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很大,从而从另一重要侧面影响到他诗文的内容和风格。外因主要是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佛道盛行、谈玄说理、崇尚隐逸)和《诗经》中的农事诗对其诗文内容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自然 诗文风格 探源
一、生活即诗影响诗风
生活即诗,在此是强调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文风格影响巨大。他的出身、地位、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社会都决定着他诗文的基本内容,而其诗文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文的基本风格。
1.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陶茂,为官武昌太守。父亲陶敏也做过官,却不以出处为意。母亲孟氏,则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侃的外孙女。陶渊明的父亲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在20岁时受叔父陶夔的怂恿,到京城健康、会稽郡、吴郡等地进行游学求仕生涯,但三年后求仕也无果而归。之后虽受提携,终因看透了世事翻覆,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38岁起就归隐田园,直至终老,自塑了中国历史上的力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
2.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从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可看出,凭他的才学在当时应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官位,可是他生不逢时,游学求仕数年后失望而归。他看清了那些贵族豪门的嘴脸:垄断政权、滥赏滥杀、放浪形骸、贪财虚伪、荒淫奢侈。同时,三年的游学也令他深感京城人门第观念的严重。这种经历让他深感自卑,从而也令他产生了远离政治官场的念头。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又何尝是心甘情愿?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这其实才是陶渊明真正的心迹所在。
3.生活经历、人生观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这种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文内容主要是以他的隐居田园生活为主。在他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创作了诸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著名的田园诗。在这些诗中,“既描写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凯’的山乡景色,又叙写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农家情趣。但写的更多的,则是‘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无限欣慰,以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男’的生活艰辛”。这些诗文,语言“质而实绮”,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涵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在他出仕十年间,身处险恶的官场,所写诗文主要的还是对田园自然美景的描绘,对上古淳朴民风的怀念、自己眼前农耕生活的乐趣等等,文风清新、淳朴。
由此可见,正是陶渊明自己平淡自然的生活写入诗中,才孵化出我国彪炳千古的“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
二、性情即诗影响诗风
在东晋那个黑暗腐朽的政治中,陶渊明卓尔不群的性格决定了他卓尔不群的文风。
陶渊明卓尔不群的性格深得其外祖父孟嘉的遗传。陶渊明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对陶渊明没有太大的影响。对陶渊明影响大的还是他的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继承了他身上作为名士的许多东西。
1.孟嘉的性格。孟嘉少年丧父,他淡泊沉静,度量很大,才华横溢。当时的江州刺史国舅爷庾亮征聘他做了庐陵郡从事,孟嘉不通人情世故在江州时常被庾亮讥笑,但他从不计较。后来,孟嘉又做过恒温的参军。可恒温是个粗人,经常捉弄为难他,可孟嘉从不生气,度量很大。
另一方面,孟嘉对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却是极其尊重热情。他做江州别驾时,乘船去为朋友江州刺史谢永吊丧送葬,途径永兴,遇一天下名士许询,待他凭吊完后回到永兴,两人一见如故,夜以继日的将平生所学拿出来一一探讨,直到都没了说话的力气才分手。后来孟嘉又升官为安西大将军长史,但他在衙门中没有长官架子,总是随和地同下属说话办事,只靠公正谦和使他们信服。他结交朋友非常谨慎,从来不收礼,不搞礼尚往来那些官场客套。
孟嘉喜欢读书,如果有了心得,内心喜悦,就驾车到龙山,登京望远,把酒临风。在陶渊明到了发蒙的年龄,孟嘉就送了他一整套儒家经书,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孟嘉一生中从不肯苟且迎合别人,言语从来没有夸大自己。他喜欢酣饮,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是借着酒兴抒发情怀,畅然寄心于世外。
2.陶渊明的性格对其诗文内容和风格的影响。虽然陶渊明十二三岁的时候,51岁的孟嘉就去世了,但孟嘉的这些性格,可谓完全遗传给了他的外孙。他的才华、度量,淡泊沉静、刚正不阿、不肯苟合权贵、酣饮作诗、率直任性而又豁达洒脱等,在陶渊明身上一一再现,并直接成为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影响着陶渊明诗文的基本风格。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出仕前的一篇早期作品。这篇传记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地反映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尽管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读书成癖却不求甚解,只求意会;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习,又自得其乐,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性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一个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就这样寥寥数语,被栩栩如生地传示了出来,让人直觉面对的就是性情淳朴的上古遗民。其文语言平淡无奇,为人性情、对生活的态度在平淡的文字下自然流露,其平淡自然的风格窥见一斑。
陶渊明乃性情中人,一生中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晚年写的《桃花源记(并诗)》是这种理想社会的艺术再现,他一生之所以能不断抵御世俗利欲的诱惑,源于他的两大精神支柱:一是时时以古代贤人的言行自砺,二是始终尽可能地从现实的农耕生活中发掘出真实的乐趣。这从他的《和郭主簿二首》中“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以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诗句里,可以窥见出他常将像先师孔子、长沮、桀溺、黔娄之妻等一些古代贤人自勉,以此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也是陶渊明的性情即诗的佐证。
另外,陶渊明喜欢饮酒,干脆他就以“饮酒”为名作诗,借酒抒情,酒中倾述了对远古淳真理性的呼唤。
尤其要提的是,他做彭泽令,在职不满百日,尽管家贫急需官俸度日,但因不忍奴颜婢膝于督邮,乃弃官而去,并做《归去来兮辞》以述心悦。这就是广为传诵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其刚正不阿之性情跃然于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晚年的陶渊明极度贫困,时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檀道济到陶潜家中请陶潜出仕,被潜拒绝,所赠梁肉也被潜送回。此事后,陶渊明作《有会而作并序》,在平淡自然中表达了自己在贫苦的生活中仍要坚守为人的节操,身处患难却能在安贫乐道中获得精神自由的思想,同样令人钦佩。
他的诗融入其性情,他的性格即是他的诗,性情的恬淡、宁静、光明峻洁、求真不屈作用于诗,即形成他的平淡自然之风格。
三、意识形态影响诗文风格
任何一位作家的世界观、创作、思想、性格等等皆受到他生活的客观世界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也必然包含有他生活的时代的烙印。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陶渊明生活的东晋也正处在这一分裂动荡的状态中,他的.文学创作、诗文风格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佛道盛行、魏晋学风谈玄说理、崇尚隐逸等等意识形态对他平淡自然诗文风格的形成有其重要影响。
1.意识形态:佛道盛行、魏晋学风谈玄说理,崇尚隐逸。佛教由东汉开始输入我国,经历三国时代,到两晋时期更为兴盛,佛寺日渐增多,佛经大量翻译出来。道教创立于汉末,原来主要在民间流行,到两晋时产生了贵族道教,在社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汉末清议士人因批评政治招致了党锢之祸。之后魏代汉,晋谋代魏,又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已人物,在这种政治局面下,清议逐渐转为清谈,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有了迅速的发展。后来何晏、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并注老子,于是玄学兴起。这股谈玄说理的魏晋学风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对陶渊明潜意识中的诗文创作也有较深的影响。加之陶渊明时代崇尚隐逸之风,儒玄双修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他本人从38岁归隐,成为当时浔阳三隐之一。这些意识形态作用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对他平淡自然的诗风都产生了影响。
2.意识形态影响其诗文内容,从而影响其风格。在他的名篇《桃花源记(并诗)》中,陶渊明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世界。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尽管是虚构的寓言故事,但它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想的理想展示,而这种理想是在吸取了儒家有关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精髓的同时,糅进了道家“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老子》)的政治主张后形成的,诗文显得从容而平淡,淳厚优美而韵味十足。由此可窥见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陶渊明在很多诗中都体现出一种用耕稼自勉勉人的处世态度,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种处世态度在晋代文人中很特别,这是他陶渊明式的求安避患行为。而这种行为就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前人曾说‘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耳’(方宗诚《陶诗真诠》)。正由于胸次、识见高卓,流露于诗也自然浑成,于逐句转意中不觉赘复,反觉亲切质朴,淳厚有味”。
在《形影神三首》、《连雨独饮》中,作者既信天地万物间有神仙,自己想成神成仙,又否定神仙的存在,于虚实间对人生有清醒的认识。他的这种认识在晋代既不同于自然崇拜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又不同于儒家名教传人以世俗利禄为累,而是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并结合晋末社会现实自创的一种新的自然人生观。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保持心神自由和独立个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三首·神释》)。这种自然人生观作用于诗,便易于形成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
此外,陶渊明的《杂诗》共十二首,其基调便是咏叹人生无常、生命暂短,足见当时佛道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这些意识形态的清静淡泊色彩作用于诗,其风格便呈现出平淡自然之特色。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陶渊明之高明就在于把玄言诗的平远冲淡与现实生活的充实淳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无论叙事、写景、咏怀,表面大多平淡自然,绝无矫情的刻意雕凿,但又在魏晋玄学和汉代以后崇尚神似的审美观支配下,呈现出一种渊深朴茂的奇趣和深意,为时人和后代作家所难以企及。可以这样说,是魏晋学风、佛道思想融入陶渊明的独立人格,共同锻铸了其诗文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貌。
四、《诗经》对其风格的影响
陶渊明最伟大之处就是开创了田园诗之先河,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在田园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也可以说正是这些数量众多的田园诗才形成了他主要的风格特征。他的这些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大量诗篇,“反映了他在农村中的复杂思想感情:有的抒发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有的吟叹天灾和饥寒带来的苦难;有的写他在农村中感受到的大自然乐趣和体验到的人生道理”。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深,深入浅出,形成了他独创的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的独特风格。
1.《诗经》中的农事诗。其实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并非空穴来风,在《诗经》中有不少的描绘农事方面的诗歌可谓其田园诗的源头,只是其艺术水准远不及陶诗,其影响远不及陶诗罢了,而描绘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如《诗经》国风中的《七月》,这是一首描写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的诗歌,叙述了农夫在一年中所从事的农业劳动,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
国风中的《周南·芣芑》也是一首农事诗,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描写了妇女采摘芣芑(即车前草)的情景,反映出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
此外,国风中的《伐檀》、小雅中的《菜薇》、大雅中的《生民》、周颂中的《噫嘻》和《丰年》都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有所反映,也都可以窥见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
2.《诗经》对陶渊明诗文内容和风格的影响。正是这些《诗经》中的农事诗和描写劳动场面的诗歌,让陶渊明吸收到了艺术养分,这不能不说陶渊明田园诗的独创有《诗经》的一份功劳。但他的田园诗中那种隐士的潇洒与闲淡,绝不同于《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呼号,而是将“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作者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十分亲切。
陶渊明这种诗风的形成不能说跟《诗经》中的农事诗没有关系,而应肯定它们之间的这种沿承。
综上所述,陶渊明诗文中表现出来的“平淡自然”风格直接受其性格和诗文内容的影响。影响其性格的主要是孟嘉的遗传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影响其诗文内容的除了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外,还有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诗经》中的农事诗。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陶渊明身上,才产生出独特的陶渊明式的诗文之基本风格。这仅仅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基本风格,除此之外,陶渊明也有少量的诗文体现出“怒目金刚”式的风格,但不占主流,故本文只是分析了陶渊明“平淡自然”诗文风格的源流,对“怒目金刚”式没作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1页.
2.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3.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2页.
4.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5.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3页.
6.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7.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3页.
8.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9.上海教育学院编.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10.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