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3-08-15 23:28:38 高考在线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课堂关键词】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

  【教学过程】

  课前:自传,猜此人是谁?

  一、导入:

  陶渊明归隐初期,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每每酒醉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第五首。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到207页。

  二、初读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2次。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生2读。

  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

  生:……

  师读原文,生读翻译。

  三、亲近字词、亲近诗歌:

  1、(1)师:同学刚才都读得很好,其实这首诗是挺难读的。因为诗中的这个字到底读“jiàn”,理解为看见,还是读“xiàn”,理解为出现,已经争议了1600多年,像孟浩然、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在这个字上有过疑义。今天就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品一品,读出你的见解,你的体会。

  自由读几次,说说我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可以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做个动作模拟一下,带着动作朗读一下。动作:有意而见,找寻;无意而见,不期而遇。介入《独坐敬亭山》

  心境:悠然;喜悦

  (意境:介入《人间词话》:无我——天人合一。我和山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欣赏和被欣赏,从属;平等)(待定)

  师小结:其实读“jiàn”还是“xiàn”,古人争议了一千多年也无定论,更何况今天这么短暂的时间,在我们这小小的语文课堂之上呢?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读什么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体会的过程才是最美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那么贴近了文字、贴近了诗歌、贴近了陶渊明,体会了他的悠然之境,更读出了我们自己。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一起来读这四句诗。

  (2)师:理解有了,体会也有了,但我觉得还不够“悠然”。来看“悠”,yōu第一声,手拿起来比划一下音调(板书),第一声我们称为平声,从这个音调上看应当怎样来读?

  生:语气平缓,延长音,心静如水。 生读。齐读。

  2、师:在这声朗读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这样的心境诗人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读读诗歌的前四句。)

  生:结庐在人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师: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奇怪,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

  生:……

  P: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解释此话。看看古人对隐的理解,对我们有何启发?

  生: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师: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辟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么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回到诗歌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心远。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P:顾城有一首诗《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离我远了,就离云近了。那么,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

  示例:……

  生:……

  3、悟得很好!我们都悟到了“此中之真意”,可陶渊明为何却“欲辨已忘言”?为何不说?

  (1)生:不愿说,说了也没用。世俗之人无法理解和沟通,曲高和寡。

  (2)师: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总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琴,高兴起来的时候他就抚琴自娱,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然而陶渊明却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琴弦的声音,这是何等的情趣啊?对你有何启发?

  生:不想说,不能说,得意而忘言,真意,心领神会即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师:正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于是古人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乐来唱,用舞蹈来跳,然而当唱也不够,跳也不够之时,便是忘言,语言的尽头便是伟大的沉默。

  师:然而,陶渊明仅仅是不想说吗?如果是不说,当用这个“辩”,从言,而不是这个“辨”,治也,从刀,仅在内心有所判断。这两个辫字诗人的内心是否一样?

  生:辩,重在说,表达出来,有点点自得;辨,心里连想都不想,超然悠然。

  师:佛教中有:“辩”是有执,那“辨”便是无执。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说?(稍作停顿)无需言说!她一如风拂水上,微起涟漪便已悄然逝去。

  四、感受陶渊明

  师:P,选一张陶渊明的像放在诗歌边上,通过读他的诗,你觉得选哪张最合适呢?

  生:……

  师:画和诗都一样,重要的不是追求内容的切合,更在于追求意境的相似。

  面对陶渊明,伴着优雅的古琴曲,带着悠然的心境,一起来吟诵《饮酒》,读时把最后一句重复一次。

  生读。

  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