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滕王阁序》

2023-08-10 01:00:31 高考在线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滕王阁序》

  【课文故事】

  王勃与《滕王阁序》

  重阳节那天,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 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干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此后一段时期,诗人不至于为生计所迫、终日奔波操劳了,闲暇时还可读书吟诗,于是,日子也好过多了。

  【课文正解】

  少年壮志不言愁

  自古天妒英才,古有王勃的英年早逝,近有徐志摩的“香消玉殒”。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魁首,堪称少年天才。

  不幸的是,王勃因溺水而身亡,使得《滕王阁序》成了他人生之绝唱,令人扼腕叹息。但他在文中所描绘的“晚秋暮色图”却永远被后人赞誉。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 “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名句。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虚实相映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作者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少年壮志不言愁,作者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出无尽的人生感慨,并运用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

  “长安”“帝阍”“宣室”抒发出报国无门,济世无路的感慨。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叹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

  “马援”抒发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情怀。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表明虽身处逆境,不甘沉沦,犹乐观开怀的态度。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终军”表明自己请缨无路的困惑。

  “班超”“宗悫”表明自己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表达出自己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的愤懑。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和抒情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