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作品鉴赏
2023-08-08 09:21:42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哲理
2023-08-07 12:34: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小学版
2023-08-03 10:03:34评析:题西林壁
2023-08-08 20:47:46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题西林壁作品鉴赏
2023-08-08 09:21:42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哲理
2023-08-07 12:34: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小学版
2023-08-03 10:03:34评析:题西林壁
2023-08-08 20:47:46
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
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收集了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tī xī lín bì
题西林壁
sū shì
苏轼
hé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改写
庐山自古以来就被不少文人墨客所喜爱。太白曾经游历庐山,大笔一挥,写就一篇《望庐山瀑布》。今天,当我真正来到这里时,我才明白庐山是多么美丽!
庐山雄伟壮阔。从正面看,连绵起伏的山脉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植被,高大挺拔的墨绿色大树仿佛是一个个士兵站在山上不动分毫。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中,懒洋洋的散发出金芒,阳光如丝如缕的照在树木上,时不时引来几声鸟儿的鸣啭、歌唱,让人耳目一新。我又来到庐山的另一侧,忽然,庐山又从连绵不绝的山脉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怪石嶙峋,山险坡陡。云雾飘缈,围绕着庐山,让它更添几分神秘。
庐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呢?为什么庐山会从山脉变成高山呢?原来,正是因为我自己身处庐山,所以才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认不出事物的全貌时,我们只需要跳出局外,重新审视全局,就能对局面得到更全面,更有效地认识!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