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
2023-08-08 17:53:20题西林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3-08-17 06:22:29题西林壁的诗作者是谁
2023-08-13 12:53:01题西林壁的教学反思
2023-08-16 11:34:12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教师勤俭节约演讲稿(精选12篇)
2023-08-03 22:25:14我是你爸爸的优秀读后感
2023-08-08 17:26:42幸福读后感作文700字八篇
2023-08-12 21:49:25分享一本书演讲稿
2023-08-06 06:46:48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
【题解】
西林,即西林寺,在江西庐山上。《题西林壁》就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元丰七年(1084)五月,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特地取道游庐山。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句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也就各不一样。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步移景异、姿态万千的庐山景色。意思是,横望庐山,山岭逶迤,连绵不绝;侧看庐山,奇峰突起,峻峭挺拔。无论是远处观望,近处细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所见只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等局部景致而已,而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
这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即景说理,有着丰富的内涵: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发人深思的空间。
【评解】
清赵翼评《题西林壁》时说:“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苏轼的这首诗妙在不在写景上与前人一分高下,而是以意理胜出,道前人所未道之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正是苏诗的一种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晓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不时闪烁着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其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