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王安石桂枝香教案

2023-08-17 14:10:58 高考在线

王安石桂枝香教案

  自古以来写金陵的怀古之作不胜枚举,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王安石写的是如何的?

  

  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体会诗人暗含的情感

  通过品读典故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主旨

  通过对王安石前后期作品的比较品读,感受王安石不屈的人格,心忧天下的情怀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了解一个人。黄庭坚称赞他是“一世之伟人”,苏洵却说他是“国家之大害”,他被梁启超奉为“三代下唯一的完人”,却被杨慎说成“古今第一小人”。他是谁呢?

  是的,他就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在你的印象中,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谈自己印象中的王安石形象)

  看来在大家的印象中王安石并非大奸大恶之人,那么后世为什么会对王安石有如此悬殊的褒贬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品读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来揭开他的神秘面纱。(板书诗题,作者)

  二、解诗题

  请一生解读诗题。桂枝香是词牌名,金陵怀古是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三、诵读感悟:

  朱自清曾说过吟诵能将死的语言编程活的语气,所以古人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诗歌,读的时候拿起手中的笔,圈出你不会的字词,画出读来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刚才自由诵读时品出来的感觉一起来诵读这首诗歌(老师正音)

  四、绘景

  明代的张舜民说过:“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说明诗画本一家,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看看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请一生诵读词的上阕部分。

  2.词作的开头第一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时间晚秋、天气初肃、地点故国。

  3.说明词人是在叶落分明的晚秋时节,天气刚刚凉爽起来的时候,登上高处远望南京周遭景色,那么他到底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江、翠峰、船只(征帆去棹)、残阳、西风、酒旗(酒家)、彩舟、白鹭。

  4.这些景物在诗歌中我们又把他称为意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从这些意象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悲凉:残阳——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句子,白居易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借夕阳来表现时光的流逝,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却让人感受到一丝悲壮之美。如今这三处意象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在体会到秀美景色的同时还感受到一丝苍凉。

  西风——西风指的是秋风,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在古代把伤秋悲秋的文人成为“秋士”。所以“西风”意象,多带悲意。如“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桑林醉,总是离人泪”,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昨夜西风凋碧树”。

  壮丽——长江、翠峰。极目远眺,只见清澈的江水绵延千里如同一条洁白的绸带,静卧于连绵的青山之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阔豪迈。远处静默的山峦如箭头一样紧密地簇拥在一起,不是“山山秋色”,而是翠峰高耸。

  秀美——彩舟、白鹭。看到江面上各色画船像白云轻轻飘动,时而隐入山峦之间,时而映入眼帘。一群白鹭在银河般星罗棋布的河渚之间栖息飞翔。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5.诗歌将景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效果。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角度有怎样的变化?

  预设:由远到近,远看长江、翠峰,近看酒旗,彩舟。

  小结:王安石虽不是丹青妙手,却用他那如掾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笔力难及的动人之景。你看——长江似练,远山如黛;碧波粼粼的江面上帆影片片,绿树掩映的楼宇间青旗翻飞;在那水天相接彩霞满天之处,有白鹭齐飞,彩舟如画。这是怎样一幅让人爽心悦目的美景呀。难怪苏轼会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我们读出了壮丽秀美,也读出了苍凉和萧索,可见其壮丽与苍凉同在,秀美与萧索并存。景中含情,情中蕴景,最终达到情与景的'交融。难怪王安石感慨“画图难足”,眼前美景所带来的惊叹又怎是诗歌和绘画所能表达的呢。这一番惊叹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概呢?

  请一生诵读下阕。

  五、思史

  1.谢榛曾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景物是媒介,诗歌背后的情感则是更值得我们体会感悟的,现在我们能不能从下阕中找出诗人抒发感慨的句子呢?

  预设: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2.一个悲恨,一个荣辱,似乎能让我们对诗人为何会有苍凉萧索的伤感之情有所理解了,可是悲恨从何而来,荣辱又如何说起呢?就让我们和诗人一起追忆往昔,走进金陵的历史。

  插入几句写南京繁华的诗句(学生齐读)

  往昔的南京是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之地,自古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一派帝王气象。所以有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的感慨,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赞美。

  3.但是南京又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地方,身为六朝古都,但在六朝的367年间,变换帝王39代,平均一个皇帝执政不足10年,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局变换之频繁实属罕见。为什么六朝会如此短命呢?

  预设:繁华竞逐,六朝帝王竞相追逐奢华生活,最终导致“悲恨相续”,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了。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感概,诗人用了“门外楼头”的典故。

  门外楼头(学生复述)——典出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陈后主在国家大厦将倾之时,不是想着如何力挽狂澜,而是和宠妃张丽华饮酒作乐。陈后主没有汲取其他五国的教训,依旧过着繁华竞逐的生活,最终也步了五国的后尘。在这里词人选择了六朝陈后主这一个点,由点及面,揭示寓意。如今六朝往事都做了土,随风散去,随水逝去,只留下寒烟衰草在无言地诉说着历史。只留下像王安石这样的后人在无尽地哀叹感伤六朝诸国的兴盛与败亡。

  4.下阕中除了“门外楼头”这个典故,还用了一个,你能把它找出来并分析其目的吗?

  预设:

  商女唱曲——典出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曾做《玉树后庭花》来赞美妃嫔的美丽,但是陈国灭亡之后,那些歌女们依旧唱着这亡国遗曲,一个“犹

  ”字暗含诗人多少隐忧。

  而现在,从唐到宋,历史前行数百年,北宋汲取了历史教训吗?

  没有,因为那些歌女还在唱着这靡靡之音。一个“至今”表明时间之长,一个“时时”暗指频率之高。商女以卖唱为生,唱什么和什么时候唱,她们并没有决定权,有决定权的是那些大官权贵帝王将相。如果说之前在哀古,那么现在便是在伤今。王安石在此担忧国事,可是统治者却在纵情享乐,两相比较下,王安石心忧天下的情怀跃然纸上。王安石借这个典故提醒宋朝统治者汲取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

  诗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写历史,一个写现在,前者哀古,后者伤今。屹立千年的金陵古城见证了六朝古都的兴亡,更见证了六朝君王的可悲之处,哀之却不鉴之,以致重蹈前朝旧辙。而北宋的统治者也没有吸取六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词人在此借古讽今,讽喻现在的君王不要让悲剧重演,然而北宋最终没有听到王安石的呐喊,在王安石死后的40年,即1126年,有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读到这里我们发现难道只有景色是画图难足的吗?作者内心的那份赤子之情又何尝不是难以表达的呢?所以作者只能感慨——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往事已随风散去,随水流去,只有寒烟衰草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

  小结:诗的上阕由远及近写了作者登高远望看到的壮丽苍凉的景色,下阕则由古及今,由六朝兴盛更迭之旧事来抒发内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景是由远及近,情亦由远及近,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读到这里,我们是否能概括出咏史诗的写作方法,先写眼前之景,再写历史之事,最后抒一己之怀。

  5.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对这首词的诠释,再一次感受其中的情感。(放音频,让学生听音频,可以小声跟读)

  全班齐读词的下阕部分

  六、高山仰止

  自古以来写金陵的怀古之作不胜枚举,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今词话》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这与王安石用至情之笔为我们绘出难图画卷有关,也与王安石不在乎个人荣辱得失,心系天下,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有关。千古兴亡多少事,引发后人无尽的感慨。所以在诗歌中,诗人发出“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感叹。谩字是徒然白白的之意。指的是“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之感。”面对历史兴衰,我们难道只能向张可久那样“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吗?既然王安石不肯空谈,他又将做什么呢?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关注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改革家的身份。在创作这首词两年之后,王安石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可见王安石并不是空谈的理想派而是一个务实的实干家。正是因为这份对国家的隐忧,让王安石走上布满艰辛泥泞的变法之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王安石有个更全面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提出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以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内忧外患的时期,在内国库空虚,农民起义不断,君臣奢华(例: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莹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政治腐败,在外西夏大辽,虎视眈眈,多次进犯,欲饮马江南。所以王安石为了不悲恨相续怀揣强国理想实行变法,却落得两度罢相,闲居江宁府的结局,遭遇变法的失败,爱子的夭殇,皇帝的厌憎,众人的鄙薄的王安石是否如林语堂所说“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便是儒家,失败时便是道家”那样潜心求佛问道,不问世事呢,在这里,我们一起品读王安石的几首诗歌来窥知其心境,了解其心路历程。

  多媒体展示——《孟子》:不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期的作品。在儒家圣贤中,他最为景仰的是孟子,因为孟子的话给他的改革带来很大的激励。孟子曾说不要等着圣人来拯救世界,我们要自己努力承担起这一重任,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一个“举”字,一个“嫌”字让我们了解到,虽然王安石在变法时不被人理解,遭人鄙薄,但是王安石认为自己并不孤独,因为有孟子理解自己,陪伴自己。这就是被世人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的不屈人格。

  多媒体展示——《杖藜》: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

  这是王安石晚期的作品,当时的王安石已经归隐江宁,过着细数落花的闲散生活。诗中的习气为佛家之语,指的是影响现世的烦恼习气,只有习气尽除,才能心无杂念。一个“时”,一个“未全忘”表明即便归隐闲居,即便求佛问道,即便远离庙堂,即便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即便死时凄凉“恸哭一声唯有弟”“人人讳言是门生”,即便死后曾被毁誉千年褒贬不一,被苏洵讥为“国之大害”被杨慎说是“古今第一小人”,可是王安石那一片爱国热忱,一颗赤子之心,并没有因此而消散停歇。因为“念往昔,繁华竞逐”的历史一直在警醒着王安石,“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现实一直在鞭策着他。

  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国家责任面前,王安石没有选择袖手旁观;面对民族危难,王安石没有选择急流勇退。虽然对于王安石的是非功过,我们无从评说,但是王安石对国家的那份赤子之心,那份心忧天下的情怀却足够让人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也足够让现世的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学会自励,在面对责任时懂得承担。因为就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最后让我们一起诵读全诗,再一次感受王安石的情怀。

  结语:历史的车轮前行数百年,王安石、苏轼、范仲淹、辛弃疾……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却并没有随之远去,因为淘尽黄沙始得金,千古自然辨忠奸。面对后世或褒或贬的评价,王安石淡然一笑,担当了身前事的他,又怎会计较身后评呢。而现今的我们除了高山仰止之外,也许还有铁臂担道义的义无反顾,因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布置作业——用“写景、思史、抒怀”的鉴赏怀古诗的方法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字。

  板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江、山、船、残阳 远 古 繁华竞逐(哀)

  壮美苍凉

  旗、舟、鹭、西风 近 今 悲恨相续(伤)

  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着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