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王安石登宝公塔古诗练习及答案
2023-08-08 18:52:52唐宋八大家简介之王安石个人恩怨
2023-08-02 23:56:22杨万里和王安石的简介
2023-08-01 17:49:39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阅读
2023-08-01 13:57:18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王安石登宝公塔古诗练习及答案
2023-08-08 18:52:52唐宋八大家简介之王安石个人恩怨
2023-08-02 23:56:22杨万里和王安石的简介
2023-08-01 17:49:39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阅读
2023-08-01 13:57:18
登飞来峰王安石教案范文
登飞来峰王安石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
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作者站在高耸入云的飞来峰上,举手就可触及蓝天,举目四望,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只见脚下白云翻滚,一轮红日徐徐升起,光芒万丈,他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自信、自豪)(三读:感情朗诵,提问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吗?(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读出了作者无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孩子们,古诗用词非常凝练,王安石仅仅用了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意境和自己丰富的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感情朗诵这首诗吧!
四、结合背景,领悟主旨
孩子们,当年作者是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返回家乡江西临川时,途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一诗。此时作者年仅30岁,初涉宦海,正是年少气盛,志向高远,抱负不凡之时,那么作者登上飞来峰仅仅为了看日出吗?他挥笔写下的仅仅是自己游飞来峰的所见吗?老师想给大家出示一些资料:
出示背景资料:
1、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仁宗时期,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地方乡里官吏腐败横行霸道,盗匪猖獗,民不聊生。长期的战乱使人民遭受宋、辽和西夏统治者的重重迫害,弄得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嫉恶如仇,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2、交流新的感受。
(要点:看日出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是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最高层”的寓意是诗人有着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作者用眼前的哪一种景物代表了当时奸臣当道、官吏腐败横行、盗匪猖獗的社会现状?哪个词语表现了作者下决心冲破重重阻挠革除弊政变革现实的勇气和气魄?他心里装着的是什么?(原来他心系的是黎民百姓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才不畏奸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他是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最高层)这里的高指的是?(他的志向如此的高远,胸怀如此的博大,)
原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啊!
师:此时作者胸怀远大理想,高瞻远瞩,心里牵挂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满腔热血,一心报效祖国,看着旭日徐徐升起,他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哪?(四读:同桌合作读,示范读,指名读1名,小组读,全班读)
(老师感受到了作者坚定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老师相信他一定不畏阻挠最终取得成功······)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这一环节配乐指名朗诵到同桌朗诵,到小组朗诵,到全班朗诵。此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了古诗的背诵。)
王安石当时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就能将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牵挂在心上,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样做呢?那么就借这首诗来让我们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吧!
五、学习测试。(卡片)
1、孩子们,老师想,这首诗大家已经熟记于心,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默写了,默写前,谁能提前提醒大家一下该注意什么?(可能提醒大家书写要整洁规范,可能提醒大家易错的字等,让同伴的力量来帮助孩子成功。)同桌检查,师总结。
2、口头检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孩子总结诗的内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胸怀大志才能有所成就等;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结束语:(并出示作业)
王安石站得高,所以不怕浮云遮蔽双眼,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宋代的苏轼来到庐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又会看到什么呢?
课外作业:
(1)自学《题西林壁》。
(2)查阅王安石的资料,看他的远大理想最终是否得以实现。
登飞来峰王安石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2、了解“浮云”的典故,理解“浮云”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能灵活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流畅表达后两句诗句的因果关系。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及“浮云”的喻意。
【教学预设】
一、学习铺垫
1.讲述麦当劳连锁店的故事
2明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眼光放长远,才能有大收益!
站得高看得远!
理解“高瞻远瞩”的意义。
3思考:如何才能高瞻远瞩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开阔视野,高瞻远瞩。)
过渡句: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帮助你们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未来能做一个高瞻远瞩的人。
二、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1.诗句横向类比,知晓“危楼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显事物的特点。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a.指名读
b.找找看这四行诗句有什么共同点?
2.学习《登飞来峰》
A.读诗,细品“夸张”修辞手法
过渡语:古人就是这么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显事物的特点(出示古诗《登飞来峰》)。
这首诗中哪个词也是夸张的说法呢?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个词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塔”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让我们用一个同样夸张的成语来形容这古塔之高。
【联想形容高的词语:高耸入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诗中有个词写出了这座“千寻塔”是在整个飞来峰的什么位置?(“最高层”)
齐读整首诗。
B.悟理
【过渡句:王安石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文道合一。他创作的很多诗歌,长于说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
自读古诗。
1.想想诗意。
【译文参考】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2.诗人站上了飞来峰的制高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诗人要借这首诗向读者说什么理呢?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高瞻远瞩”。(比喻目光远大。)
诗人借着登高望远,告诉读者站得高看得远的朴素道理!你想看得远一点吗?那就再登高一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意境!
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高瞻远瞩。
选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浮云、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连成表达因果关系的话。
c.朗读全诗
【过渡句: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吗?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两次典故。一次是“鸡鸣”(出示典故出处);一处是“浮云”。】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三、了解“浮云”的典故,感悟诗的境界
1.出示两句诗句: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
2.讲述“浮云”的典故
3.理解“典故”的词义,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师导: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4.讲故事:陆贾的故事、李白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5.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怀
师导:了解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四、小练笔
现在你就是王安石,拿起笔,写下你最想对“浮云”说的话,写下你的心声,哪怕只言片语也好!
浮云,你听着,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一个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气魄!读出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经典熟读成诵,成为我们的文化积淀,成为我们可以引用的典故!
不畏浮云遮望眼
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