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鉴赏

2023-08-09 08:53:52 高考在线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鉴赏

  【作者鉴赏】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原作】

  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书:书写,题诗。

  茅檐长扫静无苔:庭院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长扫,即常扫。静,同“净”,干净的意思。苔,青苔。

  成畦(qí ):成垄成行。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手自栽:亲手栽培。

  一水护田:一条弯弯的河水环绕着田地。水,河流。护,这里指保护、环绕。

  排闼(tà):推开门。闼,小门。

  送靑来:为庭院送上自己的一片青绿。

  【古诗今译】

  庭院由于经常打扫,一尘不染,连一丝青苔都没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条曲折的小溪紧紧围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仿佛推门而入,为小院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但由于受保护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作品有《临川文集》。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市)时的邻居,也是他晚年闲居江宁钟山时的好友。本题下共写诗两首,本篇是题写在杨德逢屋壁上的,是第一首。作品描写了湖阴先生的庭院和环境之美,赞扬了湖阴先生的勤劳洁净、崇尚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与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这前两句诗是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的。首句是以“净”写人,第二句则是以“美”写人。院子里干净得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这在多雨潮湿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实在太不容易了,而糊阴先生的院子就这样,足见其勤劳有加。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糊阴先生的院子不仅干净,而且还栽种了“成畦”的花草树木,并且是他亲手栽种的,这不仅看出了他的勤劳,也反映了他的爱美之心和乐于创造美的崇高情趣。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环境写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的`呵护之举,“山”对“人”的友爱之情,这就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山水以人的情感,这为何故?岂不是因了糊阴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别是“排闼”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两山”“送青”的急切情态。这两句诗在修辞技巧上,也堪称典范,诗人将对偶、拟人、借代多种修辞手法融汇在一起,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义,鲜活灵动,妙趣横生。因此使这两句诗成了千古传送的名句。

  这首诗能成为千古名篇还在于它运用了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的创造,那么环境的美则是自然的神来之笔。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为的美与天然的美完美结合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与水拟人化,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