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金陵驿二首文天祥
2023-08-18 02:58:54除夜诗文天祥
2023-08-11 01:59:25韦应物简陟、巡、建二甥原文及注释
2023-08-18 18:02:28文天祥传原文练习题
2023-08-09 05:37:38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金陵驿二首文天祥
2023-08-18 02:58:54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2023-08-12 06:30:26今日简史读后感范文
2023-08-02 02:04:25不抱怨的世界简介-读后感
2023-08-11 01:30:33
文天祥《正气歌》教案
文天祥《正气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并背诵《正气歌》(序除外)。
2.分析“正气”的含义并体会诗中蕴涵的爱国精神。
3.掌握五言诗的有关常识。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文天祥;正气;五言古体诗。
2.内容提示
作者文天祥用五言诗的形式历数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迹,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显示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
本文题目为“正气歌”,在诗里,作者将似乎很抽象的“正气”具体化,说它“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而这天地正气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就表现为志士仁人的凛然气节。诗的前半篇,可以说是民族气节的赞歌。接下去,由礼赞前代英烈而转入自叙,叙述他从容赴难,临危不惧,斗争到底,视死如归。诗的后半篇,可以说是他坚持民族气节的战歌。
三、作者生平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生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公元1236年)。于此两年前,北方蒙古贵族军队一举灭掉了金国;于此一年前,又兵分三路南侵,在四川、襄汉、蕲黄、江淮之间漫长的战线上,向南宋发动了全面攻势。文天祥一出生,就面临着南宋政府极度腐败、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严酷现实。
文天祥不平凡的一生,以恭帝德佑元年(1275)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天祥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其父文仪,字士表,号革斋,以读书勤敏、学识渊博闻名乡里。他“嗜书如饴,……有未见书,辄质衣以市”。(《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见《文山先生全集》。下文凡引自此集者只注篇名。)对其子管教甚严:“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怡,以习于弗懈 。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同前) 天祥不但学习刻苦,成绩卓异,而且常为书中志士仁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立志要为国家民族做一番事业。他后来回忆说:“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胡铨像,皆饰忠节,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宋史》本传)二十岁入县城白鹭洲书院,就学于欧阳守道之门。守道号巽斋,“少孤贫,自力于学,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宋史·欧阳守道传》) 文天祥在品格操守方面,又受到巽斋的深刻影响。
理宗宝佑三年(1255)秋,天祥与弟璧同举郡贡士。翌年五月应礼部试,对策集英殿,文思泉涌,挥笔立就万言,被理宗亲擢为进士第一名。主考官王应麟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宋史》本传)这篇《御试策》,切陈时弊,毫无避忌,上自皇帝,下至暴吏贪官,无不在指斥之列:“今之民生困矣!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缮而民困;自献助迭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并进一步指出:“天久而不坠以运,地久而不隤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要求理宗彻底改变因在位日久而政理浸怠的现状,“法天不息”,励精图治。
天祥及第的第四日,其父病逝于临安客邸,他与弟扶柩还乡,守丧三年。
宝佑六年(1258),蒙古大汗蒙哥率军侵入四川,忽必烈领兵直逼鄂州,南宋局势更加恶化。理宗开庆元年(1259)九月,天祥入京任职,授承事郎、兼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这时,南宋权奸贾似道以枢密使为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慑于敌军威势,不组织抵抗,只一味告急。一时间京师汹汹,朝廷震恐。内侍董宋臣竟主张迁都逃跑。朝廷的失败主义情绪和南宋军民的浴血抵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天祥刚进京,就上书,乞斩董宋臣,以使“将士感泣而思奋”,并提出了连结州县、联合抗敌等应急措施,朝廷却不予理睬。血气方刚的文天祥不满于朝廷的昏暗,便弃官回乡。同年冬,贾似道投降卖国,暗与忽心烈媾和,称臣纳币。不久,蒙哥在四川被英勇的南宋军民打死,忽必烈急于夺取大汗位置,撤兵而去。贾似道竟乘机谎报“诸路大捷”,理宗不察,诏令“论功行赏”。景定元年(1260)四月,忽必烈即大汗位,是为元世祖。七月,派使节南下,要求南宋政府履行和约。贾似道深惧议和事发,只得将来使拘禁起来。这一情况,又成为蒙军大举南侵的借口。
从景定元年到度宗咸淳十年(1274)这十五年间,文天祥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刑部郎官、礼部郎官、尚左郎官、实录院检讨官、玉牒所检讨官、秘书监等朝中官职,并先后出知瑞州、宁国府、赣州,领江西、湖南提刑。他任地方官,能关心民间疾苦。如知瑞州时,曾“积缗钱万,创便民库”;知宁国府时,又曾奏免了本地部分税务,“百姓欢舞”。他在任朝官期间,继续与误国害民的权奸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如景定四年,曾上书弹劾被朝野称为“董阎罗”的董宋臣。咸淳六年,贾似道以“致仕”(退休)要挟度宗,度宗苦苦挽留。文天祥此时任制诰、兼学士院权直,受命替皇帝草拟挽留贾似道的制诰。他在文稿里一反惯例,不但没有夸赞功绩,而且“裁之以公义”。贾似道恼羞成怒,指使台官诬告,罢了天祥的官。天祥再次愤然回到故乡。
从恭帝德佑元年奉诏起兵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英勇就义,是文天祥生平的第二阶段。在这八年里,文天祥直接参与并亲自领导了南宋军民可歌可泣的抗元斗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战旗。
德佑元年春,元丞相伯颜军水陆并进,大举南侵。贾似道所统诸路军一败涂地,南宋沿江诸州相继失陷,元军直逼临安,南宋政府急令各地发兵“勤王”。文天祥时在江西,决心与国家民族共存亡。在“无兵无将,无官无吏,无钱无米”的条件下,立即发文告,募义兵,捐出全部家产作军费。由于他保国抗敌的行动符合民族利益,所以很快建立了万余人的抗元武装。他亲自领军前进,四月下吉州,七月过衢州,八月入临安。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这支军队以严明的纪律,粉碎了投降派的诽谤,赢得了沿途广大人民的信任,很快扩充到三万余人。入临安后,朝廷以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府(治江苏吴县)事。十月,除端明殿学士。然而,此刻的南宋朝廷,已经完全笼罩在失败主义的冷雾之中,襄阳守将吕文焕降元,并为元军作向导。朝廷竟决定追封吕文焕的亡兄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并擢升其子吕师孟为兵部尚书,企图通过他与吕文焕的关系,向元人乞降。对此,文天祥坚决反对,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吕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在南宋政府投降主义路线统治下,常州、平江、独松关相继陷落,元军迅速逼近临安。在此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文天祥正确指出:元军入侵过速,后方空虚,而我两淮等许多地区尚保存着相当的武装力量。政府应振作精神,在临安与敌决一死战,同时调集敌后兵力,使敌首尾不能相顾。一战获捷,便会大挫敌军锐气,给全国军民以鼓舞,以促成战争形势的好转。但是,早已决计投降的南宋政府却诬之为轻举妄动,弃置不理。
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元军占领了离临安仅三十里的皋亭山,通知南宋政府派人谈判,企图逼迫南宋政府不战而降。正当此际,奉命出使元营的右丞相陈宜中竟连夜潜逃,不如去向。翌日晨,朝廷召文天祥,授枢密使,中午,又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十日,令天祥入元营谈判。友人及部将知天祥必不肯降,料此行凶多吉少,苦劝他不要去。天祥认为:一则“百万生灵,立有鱼肉之忧,……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二则,“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三则,“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因此,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入元营后,文天祥严正指出,若要谈判,元军必须立即无条件退兵到平江、嘉兴一线。在与伯颜辩难时,自称“大宋状元宰相”,词旨慷慨,大义凛然,使敌“大酋为之辞屈而不敢怒,诸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指南录·纪事诗序》)伯颜等痛感文天祥是他们迫使南宋政府投降的最大障碍,便强行扣留。第二天,南宋政府竟派左丞相吴坚等五人,号称“祈请使”,奉表献土于元营。二月五日,端宗率百官拜表祥曦殿,南宋政府正式降元。
二月九日,文天祥被迫登舟,与贾余庆、刘岊等“祈请使”一同被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不断痛骂伯颜失信、贾余庆等卖国,求速死而不可得。随天祥同行的,除帐前将官十人外,还有抗元志士杜浒,文天祥多次与他们研究脱险计划。二十九日夜间,文天祥一行十二人,在人民冒死相助下,终于由镇江逃出,流离转徙,终于找到了南宋流亡政府。这年三月,元军押解宋恭帝赵显和皇太后全氏等北行。五月,端宗(赵昰)于福安即位,改元景炎。天祥投奔福安,授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从景炎元年七月到景炎三年十二月战败被俘,发动并领导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最后的殊死的战斗。景炎元年七月,他赴南剑聚兵以图收复江西。由于元军暴行激起人民广泛反抗,所以义旗一举,各地人民纷纷送子弟投军,许多爱国志士也踊跃前来求入幕府。他便率领这支新军入汀州、过漳州、经梅州,进赣州境,几经转战,军心益奋,景炎二年六月三日,激战于雩都而大捷,重挫元军。他后来回忆说:“大捷于雩都,进攻兴国县,县反正,于是驻屯。遣大兵攻赣州,又以偏师出吉州,赣诸县皆复,虏号令惟行于城中。吉水、永丰、万安、永新、龙泉以次皆复,临、洪、袁、瑞,莫不响应,诣军门请约束者相继。兴国、黄州新复,皆来请命。……幸而一捷,国事垂成之候也”。(《集杜诗·赣州序》)雩都大捷后,义军军威大震,“号令通于江淮,”(《纪年录》)抗元战火有燎原之势。元统治者大惊,急调重兵围攻。文天祥部下虽无比骁勇顽强,但因力量对比悬殊过甚,攻打赣州、吉州二城时接连失利,终于被迫退至空坑,损失惨重。天祥的夫人及一子二女亦被元军掳去。空坑失败后,文天祥并未灰心,仍激励并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景炎三年四月,端宗卒,帝昺即位,改元祥兴。八月,授天祥少保、信国公,率军屯潮州潮阳。十二月十五日移屯海丰,二十日,中途被元军骑兵追及,战败被俘。
被俘后,由元军元帅、汉奸张弘范亲自押解北行。从潮州下洋,经九个月水陆行程,于祥兴二年十月一日抵达燕京。一路上,文天祥坚持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就在文天祥被俘后不久,祥兴二年二月六日,崖山大战,血染海水,南宋流亡政府最终覆亡了。
文天祥虽然久系狱中,但被元统治者铁蹄蹂躏的广大人民仍然把他看作是自己抗元斗争的领袖。人们首先急于营救天祥出狱。中山府人薜宝柱曾聚数千人。“自称是真宗幼主,要来取文丞相”。“又有书于椟者曰:‘两卫军尽足办事,丞相可以无虑’。又曰:‘先焚城上苇子,城外举火为应’。”(邓光荐《文丞相传》) 这些传闻,使元统治者草木皆兵,日夕不安。元统治者终于决定处死文天祥以绝后患。此时,元朝一些大臣纷纷上书说:“南方丞相,无如文天祥。”还说:“文天祥,宋状元宰相,忠于所事,若释不杀,因而礼待之,亦可为人臣好样子”。天祥闻说,不为所动,只求速死。在写给舅父的遗书中,天祥表示:“刀锯在前,亦含笑入地矣”。(《与方伯公书》)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文天祥,“天祥入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拜跪,或以金挝其膝伤,公坚立不为动”。当忽必烈表示愿委以大任时,文天祥平静地答道:“愿与一死足矣!”第二日赴刑场,他自觉无愧于国,无愧于民,心中很坦然。临刑,从容问左右曰:“何为南方?”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说:“臣报国至此矣!”慷慨就义,时年仅四十七岁。燕京百姓,见者闻,无不下泪。曾参加过抗元斗争的王炎午在《望祭文丞相文》中说:“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这一高度赞誉,反映了宋末元初广大人民对于民族英雄文天祥深切的缅怀敬仰之情。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文天祥平生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后,又曾几度校勘编次。《四部丛刊》所收《文山先生全集》,鉴于旧刻“简帙庞杂,篇句脱误,岁久浸漶,几不可读”,遂重新编次为二十卷本:诗(德佑前作品)二卷,文十卷,《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纪年录》、《拾遗》各一卷,《附录》二卷。其中,诗六百零八首,词六首,集杜诗五绝二百首,集杜诗胡笳曲十八首,共八百三十二首。
2.诗歌
文天祥的诗歌,和其生平相一致,也是以德佑元年直接参加并领导抗元斗争为转折点,表现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德佑以前的诗歌,保存至今的有242首,打开这些诗卷,我们看到,在国家民族空前忧患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热情,他在知瑞州时所作的《题碧落堂》诗中说:“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这里的“秋风紧”,和《山中感兴三首》中的“北风急”,都指日益猖獗的民族侵略。他渴望早日击败入侵者,统一祖国,使人民不再流离,发出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的呼声。即使在被迫退居文山期间,他也无时不在忧心国事。“昔为江上潮,今为山中云。江上潮有声,山中云无情。一年足自念,况复百年长!但存松柏心,天地真茫茫。” (《山中感兴三首》)“寓形落落大块间,嘘吸一气自往还。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生日和谢爱山长句》“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夜坐》)这些诗,都表现了他渴望施展抱负、献身国家的热情。
个别诗篇,还直接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在《贫女吟四首》中,他就曾代“为人拈绣针”,终日“汗如雨”的贫家姑娘抒发过“百巧不救贫”的悲愤。
也应当指出,文天祥在德佑以前的诗歌中,赠相士、丹士、道士之作很多。虽然如他在给老师欧阳巽斋的信中所解释的那样:“江湖之人登门者日不绝,彼诚求饱暖于吾徒之一言,吾徒诚悯其衣食之皇皇,则来者必誉”,但作为诗歌创作,这必竟是一个缺憾。
使文天祥的诗歌获得“诗史”盛誉的,还在于德佑以后的'作品。文天祥作诗是很勤敏的。在戎马倥偬之际,在千难万险之中,甚至在被拘被囚失去人身自由的时候,他都没有放下诗笔。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而作诗的目的,则一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二是使“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集杜诗自序》)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他早期就把“忧国杜少陵,感兴陈子昂”奉为学习的楷模是一脉相承的。
德佑以后的诗作分别汇编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等诗卷里。《指南录》中的诗,主要反映的是赴元营谈判、被拘北行、镇江脱险和追寻南宋流亡政府的这段经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两句诗,说明他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的诗歌结集名为《指南录》。《指南后录》中的诗,主要反映的是战败被俘,被囚系于舟中北行,以及至燕京被囚这段经历。“《吟啸集》则当时书肆所刊行,与《指南录》颇相复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内容以反映燕狱生活为主。德佑以后的诗歌,以文天祥自己参加和领导抗元斗争的惊心动魄的艰难历程为主要线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南宋覆亡时期的一部“诗史”。
元军所到之处,任意掳掠残杀,甚而屡有“屠城”暴行。文天祥两次被迫北行途中,目睹种种惨象,痛心疾首,悲愤交集,写出了控诉侵略战争的大量诗篇。“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哉睢阳守,冤哉马邑屠!”(《指南录·常州》)“连年淮水上,死者乱如麻!”(《指南录·吊战场》)“楚州城门外,白场吹悲风。累累死人冢,死向锋镝中。”(《指南后录·淮安军》)“遗民死欲尽,莽然狐兔丛”。(《指南后录·彭城行》)“野火无一家,荒草青蔓蔓。”(《指南后录·发淮安》)“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指南后录·南海》)“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指南后录·越王台》)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凝聚着诗人的血泪,也凝聚着民族的苦难。
对侵略暴行的恨,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怀有深挚的爱。“昨夜三更梦,春风满故园”。(《指南录·沉颐家》)“故园水月应无恙,江上新松几许长?”(《指南后录·苍然亭》)“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指南后录·再和》)“独自登楼时拄颊,山川在眼泪浪浪”。(《指南后录·登楼》)“清泪难忘父母邦”。(《指南后录·泰和》)这些诗,字字句句都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这些直接倾吐对祖国的无限深情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文天祥还在许多诗篇中,反复表白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誓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自古皆有死,义不污腥膻”。(《指南录·高沙道中》)“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指南后录·元夕》)“俯仰经行处,死生谈笑间”。(《指南录·纪闲》)“但令守吾贞,死生浩无愧”。(《指南录·有感呈景山校书诸丈》)“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平生读书为谁事? 临难何忧复何惧!”(《指南后录·言志》) “纵饶夜久胡尘黑,百炼丹心涅不缁”。(《指南录·题苏武忠节图》)“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指南后录·南安军》)“唯存葵藿心,不改铁石肠。断舌奋常山,抉齿厉睢阳”。(《指南后录·壬午》)“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吟啸集·已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像这样正气浩然,掷地有声的诗句,说明文天祥将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词,更垂训千古,数百年来,鼓舞无数有志之士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牺牲,前仆后继。
与此相对照,他对于那班平日欺压百姓、耀武扬威,一遇危急存亡之秋,就屈膝投敌、卖国求荣的朝廷命臣们,则给予无情的谴责与鞭鞑:“正气扫地山河羞,身为大臣义当死。……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指南后录·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把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至尊驰表献燕城,肉食那知以死争!”(《指南录·使北》)这说明,文天祥矢志抗敌以至一死殉国,不仅是为南宋君主尽忠,也符合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
对战友和亲人的缅怀和伤悼,构成文天祥后期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当文天祥身陷囹圄之后,回想轰轰烈烈、南征北战的岁月,缅怀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志士和部将,心嘲澎湃,不能自已,便借杜诗成句以发之,写成《集杜诗》绝句二百首。此外,文天祥还创作了不少思念亲人的诗歌。为了抗击民族侵略,文天祥和他的一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家国伤冰泮,妻子叹陆沉。……人谁无骨肉,恨与海俱深!”(《吟啸集·感伤》)“岂料国破家亦亡!”(《指南后录·六歌》)“梦中儿女慰生离”。(《指南后录·早秋》)“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指南后录·过淮河宿阚石有感》)“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痴儿莫问今生计, 还种来生未了因”。(《指南后录·得儿女消息》)在燕京狱中时,他与妻子儿女咫尺相隔,生死不知。元统治者多次以骨肉相聚、富贵荣华引诱他投降,他始终没有动摇,表现了松贞霜洁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诗歌的代表作即是我们将要讲解的至元十八年夏作于燕京狱中的《正气歌》。
3.散文
文天祥的散文也值得重视。他的散文可以说无体不备,但最有文学价值的则是以下三类:
第一类包括《御试策》和已未、癸亥年两次上皇帝书。这些鸿篇巨制,陈述政见,指斥时弊,说理详明,措辞激烈,有如长江大河,浩瀚无涯,具有秦汉政论文的特色,
第二类是为自己的诗集所写的序文,如《指南录自序》、《指南录后序》和《集杜诗自序》等等,而以《指南录后序》(我们中学已经学过)最著名。这篇《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被押北行、逃回福州、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而作者守义不屈的精神风貌,凛然如见,是南宋散文中的光辉篇章之一。
第三类为记游散文。这类文章共有十数篇之多,如《文山观大水记》、《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等,都很有特色。
4.词
文天祥的词,《全宋词》辑有《齐天乐》二首、《酹江月》三首、《满江红》二首和《沁园春》一首。《酹江月》中的“水天空阔”一首,一说为邓剡词,待考。词虽不多,却像他的诗那样寄壮志,抒豪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如《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上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激昂慷慨,苍凉悲壮,为宋词奏出了最雄壮的尾声。
五、创作背景
《正气歌》是文天祥诗歌的代表作,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夏作于燕京狱中的。这时候,他被囚于“污下而幽暗”的“土室”已有两年。历尽了各种折磨及利诱,但他始终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并坚定地选择了杀身殉国的道路。为了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这首浩气长存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