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案

2023-08-01 22:44:53 高考在线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案

  知识与能力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检查拼音。2、了解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3.学习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件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介绍作者和“记”这种文体。2、在老师的示范下朗读课文,并熟读课文。3、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4,分析全文,探讨写景抒情的方法和技巧,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态度与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学习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

  1、运用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生字。2、运用图片展示,加深对作品和作者的直观印象。3、通过提示和引导,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4、通过探讨、归纳,逐层深入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当地方官时,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便纵情山水,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把自己的郁闷失意全寄托在里面,其中《小石潭记》较出名。

  (展示课题)

  1、听老师导入课文。

  2、做笔记。

  承前启后,以旧促新

  检查预习

  1、这是篇讲读课文,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我们检查预习情况。(展示课件)

  字词: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参差(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1、依照课件先单独回答,再集体朗读生字词。

  1、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巩固基础知识。

  2、让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把握字词。

  释题作品和作者

  1、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2,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3、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1、抄写课件展示的内容,了解“记”这种文体,《永州八记》和作者。

  2、齐读课件中展示的内容。

  3、听老师讲解、进一步了解柳宗元。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出对课文重点的关注。

  整体感知

  一、让学生朗读课文。

  二、展示课件与学生完成下面1,2、3、4点

  1、让学生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

  2、与学生共同概括每段的段意,并归纳中心。

  3、提示学生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理解作者的情感。

  4,强调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练习。(强调写在作业本上)

  1、朗读课文

  2、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

  3、与老师一起概括每段的段意。

  4、与老师共同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并理解作者的情感。

  5、课后完成课文后的表格。

  1、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词的理解能力和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提问方式,难度要合适。

  3、培养学生概括文章段意,中心和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研习

  展示课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2、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 声、小潭、青树 〔移步换景〕

  二、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与老师共同分析。

  2、从课文中按要求找动词,并与老师一起分析。

  由浅入深,掌握课文重点。

  归纳写作特点

  与学生一起探讨写作特点并归纳后展示课件

  n 1,寄情于景.

  n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n 3,动静结合.

  n 4,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1、先自己总结后发表观点。

  2、抄写课件归纳的写景方法的内容

  1、先要学生从前面的例句得出自己的写作特点,重在表扬,只要说出一点即可。2、最后老师要归纳,并要求学生抄写。

  实战演练

  布置课堂练习

  一、要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文字,作具体描绘。注意融入作者的情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和多种描写方法。参考题:

  1、花圃

  2、月夜

  3、雨中

  4、秋晨

  二、提供并分析经典选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作顺序:由上到下,树上—花间—地上

  三、根据情况分析学生习作。

  1、听老师分析

  2、写作

  3、听老师分析习作

  学以致用,如时间不够可布置为课后作业,不在课堂上分析

  板书设计

  段意

  景 物及特点

  作者的心情

  第一段:发现小潭

  水清,石怪,树青。

  心乐之。

  第二段: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快乐活跃。

  似与游者相乐。

  第三段: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无

  第四段:潭中气氛

  气氛:幽深冷寂

  感受:凄苦孤寂

  凄凉,孤寂。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无

  无

  中心: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主要看课件

  作业设计

  按原文填空。(如能默写,就更棒)

  ⑴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课《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读书中感受景物特征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书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大自然是我们的家》

  导入语: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二、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范读录音,组织学生听读,正音。(老师录音时候不小心读错有字,请大家帮助找出来)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示:初读课文,咱们要慢读,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太会断句,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3、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的读音,组织学生读记;然后提出自己仍有的疑惑。相机组织解决。

  4、组织小组内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5、教师指名朗读:教师提示: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请大家注意听,看你们的处理是否一致。

  请一位学生读书

  教师评点,正读音、正句读(说明对句子的理解)

  组织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提问,扫清字词障碍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提出对文章语句有不理解的地方。

  (出示幻灯片: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疑。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查看,请同学们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相机组织解决。

  组织互相说说这里的美景。

  四、感受意境: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解决了字词障碍,请同学们再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用心体会文章的意境。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得到的印象。

  学生发言生,教师板书关键词。(环境很安静、水很清、感觉很美……)

  教师进一步引导:这种感受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读到的呢?

  学生发言。

  (教师备案:从水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能听到水声,说明环境安静。从“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感受到的,到小石潭去,无路可走,说明没有人来过,人迹罕至,当然是很安静的。“水尤清冽”直接写水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间接写水清。“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说明景色很美丽。)

  教师配画读课文。

  五、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教师引导: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同学们喜欢这个地方吗?为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组织喜欢的同学发言,然后相机组织不喜欢的同学发言。

  教师相机做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呢?

  教师评点引导:我们同学有自己的看法,很好。那同学们感觉柳宗元对小石潭是什么情感态度呢?

  学生回答,并简述理由。(教师备案:如要不不会费那么大力气“伐竹取道”,还把景物写得那么美。)

  教师评述:说得好。景物美丑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引导:那大家还发现了那些语言中带着作者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找出相关句子:(教师备案:“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这些都说明作者心情很好。)

  鼓励学生谈不同的看法。(教师备案:不对,柳宗元高兴是一时的,最终感觉到的是悲凉,就像他自己说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所以他没有恋恋不舍,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引出矛盾后,教师引导:看来大家对柳宗元游小石潭的感受还有一点争议,那我们需要了解背景?

  学生简谈背景

  教师引导:那我们回头再来感受柳宗元的心境,你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发言:(教师备案:刚来时是快乐的,说明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遭遇,但最后特别冷清的环境让他又想起了自己的伤心事。)

  教师抓住“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引导帮助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出示幻灯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六、品赏背诵

  柳宗元才华横溢然而屡遭贬谪,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对于当时的朝代而言,这应该算是不幸,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学而言,这未尝不算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一段经历铸就了像《永州八记》这样经典的文学作品,而我们正是这份宝贵文学遗产的受益者,如何才能真正受益呢?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朗读品析:

  我喜欢 ,我来读——,我喜欢的理由是 。

  教师适当相机点评。

  (过渡语)理清游览顺序,指导背诵。

  教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行文思路,把握各段写景的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读课文,交流。教师整理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行文思路,自主背诵课文。

  教师询问情况,相机组织背诵。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清孤寂的心境。语言简练、生动,刻画景物细腻、逼真。

  我们还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课外时间试着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石潭记》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小石潭记》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字词,提高阅读文言能力

  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导学

  后

  反思

  一、复习旧课:

  二、介绍文章体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作者简介:

  四、自学指导1------听课文朗读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 ( )卷石底 ( )为坻 ( )为嵁 ( )

  参差披拂 ( )佁然 ( )俶尔 ( )往来翕忽 ( )悄怆幽邃( )

  自学指导2-------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各段。

  四、分析课文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六、文章小结:

  七、效果检测————检测我的收获

  1、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2、 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

  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3、填空:

  本文描写潭水时运用了( )和( )相结合,

  ( )和( )相结合的手法。

  本文点明主旨的语句是( )。

  4、《小石潭记》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八、小结反思

  《小石潭记》学案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 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 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课堂学习】

  1. 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 ②忽然 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 3、①伐竹取道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5、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拓展比较阅读】

  (一)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B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小石潭记》教案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

  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5小石潭记导学案北师大版

  5.小 石 潭 记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 一 课 时

  ●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初步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预习导学

  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 文学 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 韩柳 ”。代表作: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诗《江雪》,寓言《黔之驴》。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卷(quán) 怆(chuànɡ) 斗(dǒu)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chù( 俶 )尔 xī( 翕 )忽 yǐ( 佁 )然 幽suì( 邃 )

  3.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不可久居 古义: 停留 今义: 居住

  4.积累文中的多义词。

  以 可

  为 从

  差 清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明确活用现象。

  近岸靠近。(形容词作动词)

  心乐之以……为乐,句中则译为“喜欢”。(意动用法)

  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

  6.查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示例:写作《小石潭记》的元和四年是柳宗元人生最苦闷的岁月。他年仅23岁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相继去世。女儿和母亲这一年病笃,女儿次年四月三日即夭折,年仅10岁。家庭迭遭变故,仕途更是不顺。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由尚书郎被贬为永州司马,包括柳宗元在内的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这意味着柳宗元此后再也不能参加朝廷对官员的政绩考核,永远不能调移升迁,他将在荒蛮之地终老此生。更为凄惨的是,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不适应边远地区的生活环境,至元和四年,柳宗元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健康状况正在迅速恶化,百病缠身。

  八年级语文上册 5 小石潭记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导学案苏教版

  16.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 一 课 时

  ●重点: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预习导学

  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 子厚 ,河东人, 唐 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 韩柳 ”。代表作: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诗《江雪》,寓言《黔之驴》。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chù( 俶 )尔 xī( 翕 )忽 yǐ( 佁 )然 幽suì( 邃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 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积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小石潭记》导学案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