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3-08-05 23:40:25 高考在线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课前学习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读一读

  1、导语:

  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

  二、想一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

  三、比一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一读 一 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明确任务,回答。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自我评价朗读。

  二 想 一 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发言反馈。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比 一 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背诵、准备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参与比赛

  3组织检测完成检测

  课后学习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导入课文学习。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四、课文学习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岗,在小石潭东面。

  3.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像玉环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洌 :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实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表修饰,形容如何“出”。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翠蔓,翠绿的藤蔓。

  (二)思考并讨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五、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将第一段重点词句整理积累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