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谈《心经》的“五蕴皆空”

2023-08-09 05:25:27 高考在线

谈《心经》的“五蕴皆空”

  生命就是一个“五蕴”(色、想、受、行、识)。我发现南怀瑾讲述《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一书中对五蕴有很精采的讲解。以下是我自修《心经》的一次小总结。

  “色蕴”包括了“四大”:坚固的“地”、湿性的“水”、热能的“火”和动性的“气”。因此我们身体的气、脉、血、热能都是属于色蕴的范围。我们看见的天空的那个空,里面有我们凡人肉眼所看不到的气(空气)、水(水汽、湿度)等,所以属于色蕴,不是“五蕴皆空”的空。

  对我们人而言,“四大”造色。“四大”造出形形色色的事物,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性质:

  (一)有形可指的如山川草木、眼耳口鼻、笔墨桌椅等;

  (二)有象万寻的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甜酸苦辣等,以及许多抽象观念皆是。

  我们将各种肉眼看到的东面(称为“色相”)给它安上一个名,于是就有“方”、“圆”、“山”、“水”等等的“名”。“色相”又可分为三类:

  (一)我们肉眼所看见的一切实物,是属于“可见有对的色相”;

  (二)“不可见有对的色相”如人的性格、思想等;

  (三)“不可见无对的色相”如宇宙普遍性。

  “不可见有对的色相”与“不可见无对的色相”这两种“色”不能离开我们心理而独自存在。“可见有对的色相”因为是实物,分明是客观独立存在的,那佛法说“空”、 “无”,对前两者而言,我们凡夫比较容易接受,但对有“实物”的“可见有对的色相”说成是“无”、“空”,那不是狡辩吗?

  非也!“色空”应该是这样理解的:世上所有东西都由“四大”组成,这包括上面讲到的“实物”(如桌椅等),然而“四大”的地、水、火、风这些“名”,就如上面提到的山、水等的“名”,都是“假名”,都是因为我们凡夫子为了整理观念而“发明”的。“实体”或“不实体”是我们主观的评价,所以一离开主观的状态,说是客观性的“实体”就不存在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说屋前有一棵“芒果树”,这说法要经过一个 “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活动过程:首先感受(“受”)到这一棵高大带有青缘的“东西”,联想起我过去认识过这样一种“东西”便是树,树上有我过去认识过的“芒果”,有了这“想”,将这些过去“收集”的影象,和眼前做见的这“东西”对比(这是个“行”的`过程),最后我们认得这“东西”是一棵“芒果树”,这是“识”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的“色”,包括上面提到的例子桌椅、山水、树等,都得经过“五蕴”这种程序过程后方能成立。我们因此得到的结论是“色”是我们心理的表象。换句话说,离开了五蕴,才能真正了解“空性”。

  “受蕴”包括感觉和心理的反应,一种现象到跟前,我感受它而因此感觉苦或乐,或不苦不乐。。受也是“念”,例如你特别喜爱某种东西,或者你想念你的情人等等,都是属于受蕴的范围。又比如说你年轻的时候受过许多苦,现在想起来还会难过,其实那个苦早就过去了,但你却把它领纳在你心里,这就是受的道理。受分三种: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我们凡夫的感受皆从六根而来(受蕴的来源)。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念(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以及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鼻子所闻的香臭味、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的感触以及(色声香味触是“六麈”中的五麈)。

  “想蕴”是五蕴中的重镇。想和思、念不同。“思”是比较细致的,“念”是“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够抓住东西或境界,“观想”时利用想的力量,就是一个例子。

  “行蕴”包括心的状态与动态。它包括了受、想两蕴以外所有与心相应和不相应的状态。与心相应的状态指我们所有意识心理状态。比方说,我们脑里有许多思想是自己冒出来的,我们并没有去着意想它,这就属于行蕴。这种现象我们在禅坐时最常发生。与心不相应的是指不受个人影响的,例子如佛法的规律、时间、空间等。思也属于行蕴,它是指对于自己所做的好事、坏事、很自然的有一种反省的力量。正因如此,反思、反省的心理状况,都是属于行蕴的范围。

  “识蕴”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拢。例如我们小学、中学所学的中文、外文现在还都能记得,就是这个心、识蕴的作用。这里有必要提到和“六根”、“六麈”相对应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这六识有“了别”(了解与分别)的功能。例如眼识只能认识颜色,不管声音、香臭、味道等。耳、鼻、舌、身识也是如此。要注意的是这里谈到的“六识”的前五识是以“可见有对的色相”为对象,第六个识是“意识”是以“不可见有对的色相”与“不可见无对的色相”为对象。

  我们不将“五蕴皆空”的道理搞通,就会误认五蕴相续的状态为我。要了解无我(也是《心经》的精髓),这是必须打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