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流沙漫心经典散文
2023-08-11 19:08:30慈悲的心经典故事
2023-08-02 04:24:31最好玩的还是人心经典美文
2023-08-17 09:11:22心经全文及解释
2023-08-03 22:04:06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流沙漫心经典散文
2023-08-11 19:08:30慈悲的心经典故事
2023-08-02 04:24:31最好玩的还是人心经典美文
2023-08-17 09:11:22心经全文及解释
2023-08-03 22:04:06
梵本《心经》新译与探讨
梵本《心经》新译与探讨
《心经》初译之后,似乎并未流行。唐贞观末年,玄奘法师开始般若类经典的组织、翻译工作。
由于《心经》梵本现存,我们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应当也可以直接从原典出发,检讨《心经》的文本意义。这样可以避免先入为主,或者穿凿附会。
1.两种《心经》梵本新译
(1)略本《心经》新译:
正在践行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之实践的圣观自在菩萨,看见了五种积聚,并且看见:它们,是自体空虚的。
舍利弗!在此,色相是空性,空性就是色相;空性不是不同于色相的,色相不是不同于空性的。设若有某物乃是色相,那么它就是空性;设若有某物乃是空性,那么它就是色相。
正是像这样地,有着感受、想象、行为、心识。
舍利弗!在此,所有的诸法,都是具有空性之相貌的,是并不产生的,是并不消灭的;是无有污垢的,不是离于污垢的;不是欠缺的,不是圆满的。
因此,舍利弗!一旦有空性,那么就无有色相,无有感受,无有想象,无有行为,无有心识;无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末那;无有色相、声音、香气、滋味、接触、教法;无有眼睛之界别,一直到:无有末那心识之界别。
无有知识,无有无知,无有知识之销尽,无有无知之销尽。一直到:无有衰老、死亡,无有衰老、死亡之销尽。无有痛苦、起源、寂灭、道路;无有智慧,无有得到,无有现观。因而,就有无得性。
依据菩萨们的般若波罗蜜多,无有心识之障碍的人们生活着。由于心识之障碍并不存在,他是并不畏惧的,是已经超越颠倒的,是彻底地具有涅槃的。
居于三世当中的所有的佛陀们,乃是依据般若波罗蜜多,现实地觉悟无上的正确的菩提的。
因此,有着需要知晓的:由于确实地无有虚妄性,般若波罗蜜多,是有着伟大的咒语的,是有着伟大的知识之咒语的,是有着无上的咒语的,是有着确实无与伦等的咒语的,是对于所有的痛苦都镇定的。
一旦有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就有咒语,是被称说的。例如: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沙婆诃!
(2)广本《心经》新译:
有着像这样地被我所听闻的:
在一个时候,与伟大的比丘之僧团一起,并且与伟大的菩萨之僧团一起,薄伽梵在王舍城,曾经居于名为鹫鸟之峰的山上。在此场合,薄伽梵是进入名为“深奥的觉悟”之三摩地的。
其次,在此场合,正在践行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之实践的圣观自在菩萨——他是一个伟大的众生——像这样地,看见了五种积聚,并且看见:它们,是自体空虚的。
于是,具备寿命的舍利弗,通过佛陀的力量,对圣观自在菩萨说了此话:设若有某个良家之子,或者良家之女,是想要践行这个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之实践的,那么他是应当如何地学习的呢?
一旦像这样地,有被提问的,那么圣观自在菩萨——他是一个伟大的众生——就对具备寿命的舍利弗说了此话:舍利弗!设若有某个良家之子,或者良家之女,是想要践行这个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之实践的,那么就应当像这样地,有被他所看见的:他看见了五种积聚,并且它们,是自体空虚的。
色相是空性,空性就是色相;空性不是不同于色相的,色相不是不同于空性的。设若有某物乃是色相,那么它就是空性;设若有某物乃是空性,那么它就是色相。
其次,像这样地,感受、想象、行为、心识,乃是空性。
像这样地,舍利弗!所有的诸法,都是具有空性之相貌的,是并不产生的,是并不消灭的`;是无有污垢的,不是离于污垢的;不是欠缺的,不是圆满的。
因此,舍利弗!一旦有空性,那么就无有色相,无有感受,无有想象,无有行为,无有心识;无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末那;无有色相、声音、香气、滋味、接触、教法;无有眼睛之界别,一直到:无有末那心识之界别。
无有知识,无有无知;无有知识之销尽,无有无知之销尽。一直到:无有衰老、死亡,无有衰老、死亡之销尽。无有痛苦、起源、寂灭、道路;无有智慧,无有得到,无有现观。因而就有无得性。
舍利弗!依据菩萨们的般若波罗蜜多,无有心识之障碍的人们生活着。由于心识之障碍并不存在,他是并不畏惧的,是已经超越颠倒的,是彻底地具有涅槃的。
居于三世当中的所有的佛陀们,乃是依据般若波罗蜜多,现实地觉悟无上的正确的菩提的。
因此,有着需要知晓的:由于确实地无有虚妄性,般若波罗蜜多,是有着伟大的咒语的,是有着伟大的知识之咒语的,是有着无上的咒语的,是有着确实无与伦等的咒语的,是对于所有的痛苦都镇定的。
一旦有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就有咒语,是被称说的。例如: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沙婆诃!
像这样地,舍利弗!在般若波罗蜜多之实践当中,有着一个菩萨应当学习的。
于是,在由此三摩地醒觉过来后,薄伽梵对圣观自在菩萨施与赞叹:太好了,太好了!良家之子!像这样地,有着此事;良家之子!像这样地,有着此事。正如有着已经由你所解释的那样,在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之实践当中,践行,乃是需要践行的。它为如来阿罗汉们所赞同。
薄伽梵说了上面这些话。欢喜踊跃的具备寿命的舍利弗,圣观自在菩萨,它,所有临近的大众,以及有着天神、人类、阿修罗、乾鞑婆的世人,都对于薄伽梵所说的,曾经欢喜踊跃。
2.基于梵本《心经》新译的文意再检讨
在有了两种梵本《心经》以及它们的新译之后,就可以进而对《心经》的文本意义再作一些分析检讨。
按照梵语复合词的解释规则,这个标题可以读为“如同心脏的般若波罗蜜多之经”,或者读为“作为般若波罗蜜多之精要之经”。这两个读法意思是统一的:在所有的佛教般若系统的经典当中,这部经典非常重要、非常特殊,它是所有的《般若波罗蜜多》之精要。以人体五脏来譬喻,心脏在五脏中具有中心之地位;这部经典在般若系统经典中也具有这种中心之地位,所以其他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是如同胃脏等等的,这部经典则是“如同心脏的”。
因此,从标题看,这部经典是属于佛教般若思想系统的,它是讨论般若即智慧的。当然它在佛教智慧学系统的经典中,具有某种特殊的地位:它提供了佛教智慧学之精要。根据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心经》在佛教般若思想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不过我们也不能望文生义,一看到经典的标题有一个“心”字,就认定它一定是、当然是研究人心、安顿人心的经典。
现在我们再稍为详细地审查一下经文标题中的“心”字。这个“心”字是,它有抽象的意义:“内部”、“精要”等等,也有具体的意义:“心脏”。不过,无论取其抽象的意义,还是具体的意义,这个都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心(mind)。
在梵文里面,表示“心脏”的“心”字,和表示“人心”的“心”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前者如上所述,是;后者则有很多个名称。其中,通用名称有三个:一个是citta,汉译为“心”字,是“积累”之意,它表示人心是指无始以来各种经验的累积;一个是manas,汉译为“意”字,是“审虑”之意,它表示人心是指经常地自我思虑之功能;一个是,汉译为“识”字,是“识别”之意,它表示人心是对于对象的分别或者识别。
关于上述最后一种人心(识,),在印度哲学以及佛教哲学中,又有六识、八识等不同说法。印度传统哲学以及早期佛教哲学各派,都取“六识”之说,认为人心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别对象之功能。大乘佛教特别是瑜伽行派的佛教,主张人心中除了有六种识别功能之外,还存在着第七种识别功能(末那,manas,对于自我之识别),以及第八种识别功能(阿赖耶识,qlaya-,对于生命及其生存环境之识别)。
因此,从印度哲学以及佛教哲学的术语来看,印度语言中“心脏”与“人心”二分,二者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关于人心,有着非常明确和固定的说法。而在《心经》里面,关于人心的上述功能、特点,都没有涉及到,也没有讨论过,所以很难说它是研究人心的经典。
其次,从《心经》的内容看。《心经》是智慧学系统的经典,与其他般若系统经典一样,《心经》的主题也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梵语为,意思是“智慧之达到对岸”,或者“智慧之完全成就”。佛教哲学中谈到六种或者更多种“达到对岸”或者“完全成就”,般若是它们当中的一种,所以称为“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术语的含义,是指通过智慧对于世界有着完全真实的看法。在《心经》中,这个完全真实的看法之要点,由观自在菩萨指点出来,就是:“看见了五种积聚,并且看见:它们,是自体空虚的。”观自在菩萨进而指点这一正确世界观的总纲:“所有的诸法,都是具有空性之相貌的”。
所以《心经》研究对于世界的正确看法,研究对于“所有的诸法”的正确看法。《心经》正文中按照“五种积聚”、“十二种生处”、“十八种界别”、“十二缘生”等佛教哲学之基本世界观格式,检讨对于世界即“所有的诸法”的正确看法,其中当然涉及到对于心识的正确看法。不过,在《心经》里面涉及到的对于心识的看法,与对于其他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没有区别的。《心经》旨在研究诸法之共性,而不在于研究心识之特性。因此,从内容上看,《心经》虽然也讨论到人心,但是却是从“所有的诸法”的共性角度来讨论的。《心经》的重点是智慧学的共通主题:对于“所有的诸法”的共性之研究与认识。
还有一点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由于略本、广本两种《心经》俱在,加上几个根据广本而来的古代汉译也现存,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历史上两种本子的《心经》应当是同源的,略本《心经》不过是将广本的开头以及结尾部分去掉而已。我们根据广本来看,知道这部般若系统经典的主导者仍然是佛陀,而不是观自在菩萨。当然在这部经典的宣讲当中,观自在菩萨起到重要的作用。不过如果由此把这部经典归结为“观音系统”的经典,则是较为勉强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心经》仍然是佛教般若系统的经典,即是佛教智慧学系统的经典,而不是研究、探讨人心之特点、功能及其安顿的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经》在中国演绎成为一个中华安心之传统,并不是一件完全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么,这样说是不是要完全否定《心经》与人心安顿之关系呢?不是的。
无论是广义的整个佛教的智慧学,还是狭义的佛教般若系统的智慧学,都与人心之研讨以及人心之安顿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智慧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真相,而通常的人心,则由于各种错误的经验之影响,总是为妄相所蒙蔽,因而不能认识世界的真相。在人心里面,存在着认识之障碍(vqraza)。智慧学,例如在这部经典中,以“所有的诸法,都是自体空虚的”教导作的智慧学,就是设法引导人们清除人心里面的认识之障碍。一旦去掉认识之障碍,人心就能够认识世界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心经》在内的般若系统,甚至整个佛教思想系统,都在指点对于人心的认识障碍之清除,因而也就都与人心之研讨乃至心灵之安顿问题发生必然的关系。
所以,对于本文在第一部分结束时提出的问题:《心经》果真是一部安心宝典吗?现在可以这样完整地回答:
(1)《心经》是佛教般若系统之精要,是佛教智慧学之精要,因此,如果就整个佛教思想系统都与人心研讨以及人心安顿有关的“广义”而言,确实可以说《心经》也是一部安心经典;并且,如果就佛教般若系统旨在清除人心之认识障碍、从而使得人心能够认识世界之真相的“狭义”而言,也确实可以说《心经》是一部安心经典。
(2)不过,《心经》本身确实并不特别着意检讨人心之特征、功能等等,它只是从“所有的诸法”的一般共性的角度,涉及到对于人心问题之讨论。
(3)《心经》的一些偶然特性,例如,在形式与内容上,它都是佛教智慧学之精粹,它的标题中有一个表示“心脏”以及“精要”的“心”字,在宣讲之角色上,有观音信仰之对象观自在菩萨之隆重出场;以及它在中土传播中某些特殊的历史机遇,例如,它由历尽磨难而成就大业的玄奘法师倡导并流传,等等,导致它成为一部广为流传的中华安心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