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2023-08-18 01:21:59 高考在线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著 通:着)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注释

  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辛词此句。

  赏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拓展阅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

  他早年就有大志,性情豪壮。 那时,北方被金国侵据。到金主完颜亮逝世,中原豪侠纷纷起义,耿京统领山东,称天平军。二十岁的辛弃疾去见耿京。耿京从远处望见那英武的少年,当过一道小桥的时候,所骑的马总是不肯前行。那少年下马,拔剑斩下马的头,若无其事的继续向他走来。耿京见辛弃疾的勇壮果决,认为他前程无限,任为军中书记。

  有一个僧人义端,也召集了千人队伍,归附耿京;辛弃疾喜谈论兵事,常同他在一起。有一天,趁暗夜无人知觉,偷了大印潜逃了。耿京以为弃疾是同谋,想要杀他。弃疾请求给三天期限,可以捉获逆僧。弃疾判断义端必然投奔金军,报告义军的军情邀赏。于是就往北追去,果然追上了义端。义端怕死求饶,并编造说,弃疾是青色野牛转世。弃疾不理他,斩下那贼僧的头回报。耿京见他大义无私,更为赏识他,信任他。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辛弃疾往江南去见南宋高宗皇帝,进表归顺。高宗大喜,在建康召见,封授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着齎天平节度使印绶归授耿京。等他返去的时候,耿京已经为叛属张安国杀害;安国竟然叛国投降金兵。弃疾途中得知消息,率同义军残部中五十名骑兵,冲入金营;见那变节的头目,正在和金将酣饮。弃疾抓住惊惶的张安国,绑在马上驰赴临安。朝廷把叛将张安国斩首市上,以为警戒;任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为江阴签判。是1163年事。

  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着意在北伐,恢复失土。但朝廷上大臣在玩弄政治手段,为自己利益打算,只图享受安逸。他正直敢言,为权贵所不容;多次受参劾,但他忠贞声名远播,不能给他按上汉奸罪名。他辗转调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安抚。在那里,创立“飞虎军”,盛壮为沿江诸军之冠。他曾多次上表,奏陈强国克敌的方略,但不蒙采纳;郁郁志不得伸,只能种植寄情,饮酒消愁;眼看势不可挽,岁月逝去。

  宋孝宗时,以辛弃疾为镇江太守。不二年,就逝世了。

  弃疾资兼文武,善于作词,结为稼轩集;其慷慨豪放,在气势上,仅有苏东坡差可相比;而苏词的内容远不及辛稼轩。陆游(放翁,1125-1210)风格约同稼轩,而不如其功烈。

  甲辰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韩元吉,字无咎,官至吏部尚书,退休后,住江西上饶,自号南涧翁。那时,辛弃疾已经四十四岁了,将入暮年。眼看宋高宗南渡以来,河山未复,朝中的权贵,不乏像王夷甫那样清谈误国的人,却少治理乱丝般国事规画大政的能手。“几人真是经纶手?”实在问得好。可惜,越是庸才,越怕人说穿。这样,一开始就显出傲岸不驯的气概,虽然是实情,却难免得罪当政者。长安沦陷,新亭对泣,没人负责;弃疾还掀出“神州陆沉”,百年榛莽,亡国失地的根源,在于清谈误国。真理难被接受;不过,真理仍然是真理。弃疾要坚持讲实话,是吃亏的。韩元吉是人才,惜被排斥,不得大用。但弃疾没有完全绝望,还希望能够纠合同志,整顿乾坤。

  许多年过去了。有来客谈起国事,挑起老英雄的情感。

  像一般人一样,词人也爱回忆当年往事:擒叛贼张安国,“突骑渡江”的豪气;今天已时光不再。春天,是少年人的季节;大地春回,万物生机蓬勃;“春风又绿江南岸”,只是不能使白须变黑!当年,他对偏安的宋朝,寄以无限希望,上书陈说抗御金人,光复神州的方略,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等恢宏的策论,都没起甚作用。现在,不再搅脑汁搞“平戎策”的高论大计了,还是落地实实在在,去研究种树书;也许,种植千头木奴的橘园,还可增加收入,养家沽酒吧!

  可是,他不能真的.放弃忠君爱国的情怀,一腔热血,愿意为理想而洒;无以奋剑跃马,实现壮举,还是能奋笔写下激昂的壮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似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寄意于遐想:一位英风昂扬的大将军,率师征伐,驱逐胡虏,光复河山。只是君昏臣庸,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容许他发挥抱负;君王既不以“天下事”为念,“生前身后名”哪还能不随之成为幻影!末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时间是多少英雄豪杰的致命仇敌啊!

  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宋朝似乎有了转机。任命名臣韩琦的曾孙韩侂胄为相。也许是为了借重其主战的声望,韩起用辛弃疾为镇江太守,屏障京口。

  在镇江城北一里,有一北固山;晋蔡谟在山上筑楼,名为“北固楼”,又称“北固亭”。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登上古迹名亭北固楼。居高临下,是北望神州的好地方,真是“满眼风光”,尽收怀中。老词人俯视长江滚滚逝水东去,不仅产生许多感慨。在这里,孙仲谋年少统帅数万甲兵,坐踞东南,英武有为。三国鼎立时代的曹操,见到东吴的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字仲谋)

  韩侂胄专横恣肆,为了立功显威,兴兵北伐金国。辛弃疾审度国势,深知没有充分准备,不是单凭道理就可打仗的,予以谏阻。韩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弃疾被劾去职。

  永遇乐

  京口北固楼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灯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再登北固楼。事过境迁,词人另有一番感慨。

  小朝廷偏按苟存,大家还在争权夺利,不思收复,只想自己升官发财,不顾民生国计。

  他怀想当年的刘裕,小字寄奴;原来出身于附近的“寻常巷陌”,曾从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后来成为南朝的宋武帝。

  汉武帝元狩二年(121 B.C.),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军击破匈奴,封祭“狼居胥”山,是真正重大的胜利。

  宋武帝的儿子文帝,在元嘉七年(430年),命檀道济伐北魏,有限度的胜利;但九年后,杀檀道济,“自坏长城”。“佛狸”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字,进侵南朝宋的地区。在此用以代表金主亮的社祠,进入了南宋境。

  那是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兴师大举伐金,想立边功不成,结果大败而归。“仓皇北顾” 是说奔逃的难将难兵们,恐惧敌人赶来,“北顾”亭成为了望北军进侵,好预备逃命的地方。算来辛弃疾是1163年渡江南归,至此四十三年了。在那年,金军侵入淮西;宋丧师失土。

  已经六十六高龄,到此地步,弃疾残存的一线希望,也将破灭了。就算他能够像赵国的将军廉颇一样,七旬还虽老而不衰;奈何有奸佞谗臣在背后对付他,说坏话,假话,还会有被任用的一天吗?

  1207年,一代词人辛弃疾逝世了,得年六十七。他未能看到宋朝光复失土,以后也没有,只是逐渐衰弱,终于覆灭。

  在同一年里,宋朝诿过于韩侂胄背和约伐金,把他杀了头。1208年,把韩的人头送去金国,和议始成。如果弃疾最后的词作于杀韩之后,则他用“元嘉”故事,对韩还是称赞。

  ( 以下是辛弃疾有名的几首词 )

  丑 奴 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诗抓住年少和老大两个时期对于”愁”的不同认识和感受,道出许多人都会有过的一种人生经验。使人读了,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鹧 鸪 天

  送   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江头送客,惜别依依。可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不仅仅是寻常的离合悲欢,还有人生道路曲折艰难的深沉感慨。

  青 玉 案

  元   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词通过记述元宵之夜的一次邂逅,塑造了一位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女形象。其中无疑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心境。梁启超评论此诗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语)是有道理的。

  西 江 月

  夜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这首词里,谧静的田园夜色被描写得那样真切、迷人,显示了作者捕捉境的高超技巧。